当前日期:

目录

一、职工队伍
1958年,淮南化工总厂筹建时仅有职工2145人,其中技术人员114人。1972年,市化学工业局成立,标志着化工已形成行业规模,年末,共有化工企业13个,职工总数6702人。
1981年,市政府将化工行业划分为化学、橡胶、医药3个行业,共有化工企业10个,职工总数9557人,其中女职工3417人,固定职工8722人。
1990年末,淮南化工行业职工总数13441人,其中女职工4755人;固定职工9645人,合同工3326人;工程技术人员1512人,管理人员1417人。
二、工资奖金
1972年,市化工局成立时,化工企业的管理干部实行行政级别工资,技术人员为技术级别工资,工人为8级技术等级工资,工资标准按国家规定执行。人均年工资554元。1981年行业重组时,人均年工资906元。1983年进行工资制度改革,执行五类工资标准。1986年后执行六类地区工资标准,化工企业开始执行二类产业的“企干标准”(共17个正副级)和“企工标准”(共15个正副级)。同时,随着国家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工资制度的改革也进一步深化。伴随着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行,工资总额包干、工效挂钩等含有激励性质的工资制度开始在化工企业中试点、推行。到1990年,全行业基本上实行了激励工资制,职工的工资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职工人均年工资增加到2361.47元。
企业的奖金制度因“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思潮的破坏曾一度中止,被改为固定的少量的“附加工资”随工资一并发放,失去了激励作用。到1972年市化工局成立时,奖金制度仍未恢复。1974年,东风化肥厂曾率先尝试恢复综合奖,发放标准为8元左右,对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起了明显作用,后遭反对而中止。1978年后,化工企业恢复了奖金制度。为充分发挥奖金的激励作用,除综合奖外,各企业先后实行了超产奖、节约奖、安全奖、满勤奖、质量奖、技术革新奖等多种奖励措施。
三、技术培训
〔岗前培训〕凡从事化工生产的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后方可进入岗位操作。对工人岗前培训的基本内容为安全教育、生产工艺、设备维护、岗位应知应会等。岗前培训由各厂主管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安全的部门负责实施,在厂内进行。开发新产品或利用新技术,则选派人员到国内同行业厂家进行学习培训。职工岗前培训结束后,进行书面考核和实际操作考核,考核合格发给操作证,工人持证上岗。
〔建立培训基地〕为不断提高职工的业务技术水平,除进行岗前培训外,各企业还建起了厂内培训基地并设立职工教育管理机构,常年坚持对在岗职工进行各类技术培训。化工总厂1959年创办技工学校,皖淮化工厂1984年建立厂教育中心,根据生产需要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80年代初,各企业都利用厂内培训基地,对青工(35岁以下)进行初中文化补课,普遍提高了青工的文化基础和学技术的热情。各企业还根据实际需要有计划地选送职工到各类高校、中专学校进修,脱产学习化工专业知识,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
〔开展技术练兵〕淮南化工行业普遍组织技术练兵,通过技术表演、岗位培训来鼓励职工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化工总厂自1964年起就把技术练兵活动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化大革命”期间,各企业技术练兵活动曾一度中断。“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厂陆续恢复了技术练兵活动并结合班组建设和劳动竞赛,技术练兵形成制度,常年坚持进行。采取的办法有技术大比武、岗位职工对手赛、安全知识智力竞赛等。各企业还对技术过硬表现好的职工进行奖励、提拔重用,让他们发挥榜样作用。
四、劳动保护
80年代之前,化工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的生产环境比较差。改革开放之后,各企业遵照国家化工部的指示,积极开展创“无泄漏工厂”、“清洁文明工厂”、“六好企业”活动,狠抓环境治理,消除跑、冒、滴、漏,防止毒害物质泄出,建设花园式工厂,实现环境净化美化,努力改善职工劳动生产条件。
化工企业按劳动保护规定,定期足额向生产岗位工人发放工作服、鞋帽、手套、眼镜、毛巾、肥皂等劳动防护用品。定期为职工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和职业病检查,对有伤、病的职工,除积极予以治疗外,及时调离生产一线岗位并安排适当工作,给予照顾。对在有毒害生产岗位上工作的职工,每月发给定额营养津贴费。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