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扁担
一般用硬木、毛竹制成。扁担使用历史十分悠久。淮南第一批可考的有组织的搬运工人即“24根扁担”。50年代以后,随着人力车的普遍使用,扁担渐被淘汰。现搬运装卸过程中仍不时使用。
二、独轮车
独轮车,古称鹿车。结构简单,操作灵活,对道路条件要求不高长短途转运兼可。最早用于农村田间运输,后传入城市短途转运,由于架子车的产生,独轮车始渐少用。淮南所见独轮车有大车(亦称宏车)、小车(亦称土车)两种。现市郊农村尚可偶见使用。
三、架子车
又称板车、小板车,是现代人力运输工具。淮南早期出现的平板车多由黄包车改制,又称大轮平板车。结构较手推车复杂,车轮由车圈、车毂(又称花鼓筒)和辐条构成。车毂有轴承,车胎为胶质,分350和650型两种,车架为木质双辕单攀,靠人力拉拽。
板车按车圈直径分大轮车、小轮车两种,由于小轮车有载重量较大等多种优势,大轮车逐渐被淘汰。板车载重250~600公斤,较其它人力运输工具,具有轻便稳当、载重量大的优点,发展较快。1949年有140辆,到1958年,仅搬运公司就有板车4438辆。后因机械化搬运的发展,板车渐少,到80年代末只有约800辆在使用。
四、畜力车
分为牛车、驴车和马车3种。牛车又称大车,车箱为长方形,两边有车帮,4个木辐车轮,轮镶铁边,可载重1吨以上,明清时代已有使用。五六十年代因其车轮压强太大,对路面损伤严重,且行动迟缓,渐被淘汰。
驴车,用板车轮改装而成。二轮驴车与板车相似,四轮驴车底盘用400型轮胎,前后四轮,放上车架,拉上车板,车把上坐人驾驶。驴车仅于60年代初使用过一段时间。
马车作为搬运工具,最早出现在50年代初期,1960年有马车25辆,70年代初停用。
五、机械设备
1957年,市运输公司田家庵分公司小厂生产3台全木结构的链盘运输机,配置在田家庵码头用于装卸粮包,实现了装卸半机械化。同年,又制作数只小蹬船(类似宽跳板),使拉煤上船的工人可以直接用架子车将煤装进船舱,减轻了装卸工人的劳动强度。
1978年后,装卸机械化程度加快,市运输公司先后购进铲车9台、装载机4辆、吊车8台。市汽车运输公司、第二汽车运输公司、矿务局系统以及四局六公司、洞山运输公司等单位也都先后购进装载机、铲车、吊车等设备。至1990年装卸机械发展到456台。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