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唐朝淮南地区船舶修造主要采用铁钉榫合方法。清末采用先设计制作船模,然后画出船样据以施工的工艺。
民国24年(1935年),安徽省淮河流域企业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钢质拖轮由大通煤矿工程师王德滋主持建造。次年开始动工,由大通煤矿机厂负责人虞长清组织力量仿照蒸汽机拖轮式样自制拖轮船体和锅炉蒸汽机,由铆工组长李泰和带领铆工制作锅炉和船壳,钳工组长戴友金制造蒸汽机及传动操作系统。参加制作的还有冷作工、车工和钳工等,参加制作人员近50人。拖轮于民国26年7月7日下水试航成功。船长22.02米、型宽4米、型深1.53米、吃水1.4米、排水量39吨,蒸汽机功率70马力(55.1千瓦),船体为铆焊结构,成为当时淮河水系拖力最大、航速最快的钢质拖轮。民国27年6月日军侵占淮南,为防止船被日本人掠去,大通矿派人将船沉没在正阳关鲁口孜深水处。1957年,省交通厅打捞队根据船民提供的情况将船打捞出水送蚌埠船厂修理。修复后,试航拖力居淮河水系同类船舶之首。拖轮移交淮河轮船运输公司投入营运后命名为“皖淮拖45号”。1960年在南京浦口运输时与长江轮渡相撞沉没,打捞出水后由芜湖江东造船厂修复,继续参加营运。1976年进蚌埠航修站修理时进行了技术改造,拆除原有锅炉及蒸汽主机,换装6160型135马力(99.2千瓦)柴油机。1990年拖轮报废。
抗日战争结束后,淮南地区利用安徽盛产木材、桐油、麻等造船材料的优势建造过一批木船。解放后,经船舶修造厂制造投产的船舶有木帆船、水泥船、钢质船。
一、凤台船厂
1970年由蚌埠船厂负责包建,1973年竣工投产。厂址设在凤台县黑龙潭淮河岸边,投产后隶属省交通厅(当时是省交通纵队、省交通局)。1985年划交市交通局管理,有职工318人,厂区总面积33.3万平方米,生产建筑面积有2.47万平方米。1985年固定资产原值378.9万元,净值270.2万元。产品有载重为80吨、100吨、300吨钢质驳船;135马力(99.2千瓦)、185马力(136千瓦)、250马力(183.75千瓦)钢质拖轮;400客座客轮;800马力(588千瓦)海关艇等。1971~1985年共造船259艘,其中拖轮42艘4905马力(3605千瓦),客轮5艘1040客座,货驳133艘18448载重吨,其他船舶79艘6197综合吨。198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07.8万元,上缴利税47.3万元。
二、蚌埠淮河轮船公司淮南航修站
始建于1965年,主要维修本公司船舶,站址设在田家庵小岛上。1984年后生产经营面向社会,除维修本公司船舶,也开展造船业务。1985年建造2吨钢质划子4艘,加工制作钢质小游艇24艘,农用渡船3艘。共完成大、中、小型船舶改造28艘,船56艘,抢、零修54艘次。1987年共有职工109人,实现产值43.78万元。
三、淮南市船舶修造厂
位于田家庵小岛东侧,是隶属于市航运公司的小型集体企业。1956年2月田家庵港木工组织成立了木捻大组。1957年7月1日正式成立船舶修造厂。1958~1959年船舶修造厂分别建立两个大车间,以修造木帆船为主,承揽船舶维修任务。70年代初期由修木帆船转向修造水泥船,并可自行设计制造100吨铁驳船和60吨级水泥挂机船,1972~1973年共生产10条投入营运。1985年后,注重抓科技进步,投资开发新产品投放市场,先后制造了两车渡船和农用渡船。两车渡船主尺度为16米×5.1米×1.2米,主机40马力(29.4千瓦),排水量50吨,获省交通厅优秀产品奖。农用渡船,船长有12米和13米两种,动力为12马力(8.8千瓦)和24马力(17.6千瓦),载客为100~150人。水运市场改革开放后,除维修本公司船外,还兼承造社会船舶。
上一篇:第二节 轮驳船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