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函件
〔邮资〕民国21年(1932年)平信邮资为银元6分,民国29年改为法币8分。民国31~38年间,因恶性通货膨胀,纸币贬值,平函资费调整26次,1949年解放前夕,猛增到金圆券1200万元。
解放初期,平函重20克收费人民币300元(合1955年改用的新币3分,下同),后改收500元。以后华东地区规定,平函每重20克收费400元。1950年2月1日,全国统一为800元,当时因物价浮动,邮电部根据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决定,规定国内平信资费不分本外埠,每重为20克以小米12两(16两制)价格核定,小米价格涨落超过20~25%时,调整一次。1950年3月2日,又改以当年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分值牌价4%为标准,上半年平函资费在500~1000元之间调整了4次,1950年5月11日起,调整为800元。1952年12月1日,市邮电局作出市内互寄函件资费规定:平信400元,平快1200元,挂号(给据)1600元,双挂号2800元,快信2000元,双挂信3200元(限重20克)。不久,统一执行邮电部资费规定。
1990年7月31日起,国内邮政资费提高(此后国际邮政资费也作了相应调整):平信资费每重20克本埠由0.04元提高到0.10元,外埠由0.08元提高到0.20元(市属县按外埠对待,县城关按本埠对待);新华书店和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邮寄的大宗(一批5000件以上)图书目录、征订单的平信资费给予20%的优惠;印刷品每重100克本埠由0.015元提高到0.04元,外埠由0.03元提高到0.08元;新华书店邮寄的大中专和中小学课本的资费暂不提高;函件挂号费每件由0.12元提高到0.30元,其它邮政资费、附带费随上述资费相应提高。
〔业务品类〕洛河、九龙岗、田家庵、舜耕山(大通)相继成立邮局后,经办的函件业务有信函、明信片、印刷品、盲人读物4种,其中信函为主要业务。田、九两局自民国35年(1946年)还兼办人寿保险业务。解放后,淮南三镇邮局以收寄信函为主,包括平、快、挂号(双挂号)信件,同时办理明信片、印刷品、商务传单、稿件、代售印花税票等9种服务项目。1949年8月30日起,开办国内保价信函及国内保值挂号函件业务。1953年停办快信业务和停售印花税票,1960年开办特种挂号信函。1965年6月1日,九龙岗、大通、洞山、蔡家岗、八公山5个支局函件封发改由市局集中处理。1973年9月27日市局(田家庵)、蔡家岗支局开办各类国际函件业务。
1950年函件出口量为32.5万件,至1957年末上升到158万件。办理函件的局所由17处增加到20处。1960年函件出口量419.6万件。“文化大革命”期间函件下降,到1982年函件出口量才恢复到1960年的水平。1987年出口函件677.2万件,全市人均6.2件,进口函件565万件,人均5.2件。
1987年11月10日,增开邮政快件业务,次年4月1日和5月1日,又增开国际快递函件和快件汇款两项业务。市邮电局针对三项新业务管理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专文要求各支局、所、办坚决执行部颁规定。1989年7月1日为非标准信封截止日,即日起单位、个人逐步采用标准信封寄递。1990年全市有41个局所办理各种函件业务,共设信箱、信筒152个,平均每7.2平方公里1个。出口函件达856.7万件,收入101.26万元。邮件标准化也得到提高,是年9月邮电部来淮抽查,邮件规格综合合格率达96.39%,质量列全省第一,全国前茅。
部分年份函件业务量表

二、包件
洛河三等邮局开办后收寄包件,年业务量甚少。30年代中期,随着煤炭开采业发展,九龙岗、田家庵邮局先后成立,业务量随之增加,邮路也由步班改为轮轨运输。民国37年(1948年)2月5日开办保价包裹、国内航空保价业务,对包件重量放宽至40公斤,包裹资费随距离远近和通达轮轨情况分类别档次计费,寄往互通轮轨的局所和不通轮轨的局所资费比为1∶1.5。
解放初期各地包件资费无统一标准,参照原有资费和地区具体情况制定。1949年6月恢复收寄包裹业务后,田家庵邮局规定500克以上包裹按八折优惠收寄,12月份收寄包裹2722件,为7月份的17倍。1950年1月,国家统一了全国邮政包裹资费标准。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包裹业务量直线上升,在包裹总数中,商品烟叶包裹约占二分之一,包裹限重15~30公斤,1952年包件出口量为1950的2.5倍。1953年7月邮电、铁路分工,邮局限收15公斤以下的包裹,业务量仍有增加。1957年4月起,小包起重由500克改为100克,快递小包按信函处理程序投递,资费比普通包裹增加50%。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包件量有较大增长,其中以食品包件居多。1962年出口包件达4.05万件,比1959年增加65%。此后10年间均在3.3万件上下浮动,1973年降至2.44万件,翌年开始回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商品包裹大量增加,1987年出口包件9.76万件,其中商品包裹占三分之一。1988年7月31日起,邮政包裹资费和机要邮件资费提高150%。1990年包件收寄达8.1万件,其中商品包裹约占出口包件的一半。
部分年份出口包件业务量表

三、汇兑
汇兑业务始于民国8年(1919年)的洛河镇三等乙级邮局,是时最高汇兑金额为100元。中华邮政时期,汇票分普通汇票、高额汇票、小额汇票、定额汇票、电报汇票5种。30年代中期,田家庵、九龙岗三等乙级邮局成立,先后开办前4项业务,直至解放前夕停办。
淮南解放后,1949年7月1日起恢复汇兑业务,汇票分普通汇票、定额汇票(分九档)、电报汇款3种。7~12月开发汇票966张,兑付普通汇票188张,兑付定额汇票5张。三年经济恢复时期,汇兑业务量逐年增加,1950年开发汇票2.22万张,1952年6.34万张。1953年邮政、银行实行汇兑业务分工,邮电局办理个人汇款,银行办理企、事业单位汇款。1956年3月实行汇检制度,汇兑质量有了保证。9月定额汇票被剪格汇票所取代。1958年1月1日取消剪格汇票,改用二联复写汇票至今,同时汇费按汇款金额的1%收取,最低汇费为1角。1958年开发汇票8.8万张,1965年达25.2万张,8年间,年平均增长36%。1966~1978年,13年间平均开发汇票22.4万张,比1965年减少1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场经济日趋活跃,汇兑业务量日增。1979年开发汇票31.3万张,比“文化大革命”时期年平均量增加40%,1980年汇票最高限额由300元改为500元,1982年又提高到5000元,私人汇兑逐年增多。1987年开发汇票33.3万张,为1976年的1.5倍。1988年5月1日开办邮政快件汇款业务。1990年开发汇票28.33万张。
部分年份出口汇票业务量表

四、报刊发行
解放前报刊由报贩经销,主要经销《中央日报》、《大公报》等。解放初,邮局代销代订刊物有《展望》、《中国青年》、《小说月刊》3种和《皖北日报》及《东北日报》。报纸发行手续费由管理局向报社结算,刊物由邮局自行扣收。1950年实行“邮发合一”,3月1日至4月1日,邮局先后接管了《人民日报》、《皖北日报》代销处,择优录用报贩2人,8月正式开办报刊发行业务,初期只定专人办理,后增设报刊发行组。1950年报纸期刊发行数为2058份,随着国民经济日益恢复,1951~1953年报刊发行量平均以每年2倍的速度增长。1953年4月1日《淮矿工人报》由自办发行改经邮局发行。1959年报刊期发数5.9万份,为1953年的4.4倍。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报刊发行量锐减,计划难以完成。1967年发行量与上年相比又下降33%,至1971年才达5.5万份,期发份数比1959年还少近4000份。其间,1969年2月1日《新淮南报》又改经邮局发行。1978年后报刊发行量持续增长,少数报刊限量发行。1981年后,报刊敞开发行。
1985年7月1日,市局成立报刊发行科,下设汇总、分发2组,支局经营发行业务,是全市进出口报刊管理中心。报刊零售网点也迅速发展,1986年全市有57个,其中自办承包3个、委办承包5个、个体摊点49个。1986年,发行市内报纸有《淮南日报》、《苗苗报》2种,发行全国报刊共2627种,其中报纸442种、刊物2185种。报纸发行在万份以上的有《安徽日报》、《安徽广播电视节目报》、《淮南日报》、《文摘周刊》、《参考消息》5种。郊区农村报刊发行工作薄弱,订阅量少。1987年,全局报纸期发数为66.8万份,是1953年48.6倍,收入84.2万元,占当年邮电业务总收入的17%。
为扩大发行,1988年11月成立报刊零售公司,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内部聘任制,同时实行经济责任承包,承包流转额、收入、收支差、工作人员福利、奖金、差旅费、招待费及各项支出,自行规定规章制度。新机制实行后,年上交收支差大幅度增加,滞存报刊大量减少。报刊订阅工作除支局门市部办理外,还组织61个社会发行站(员)协助收订,上门服务,投递员上邮路收订。为方便农村订阅报刊,在大收订期间动员支局、所人员下乡串户扩大订户。针对少数摊点有出售黄色淫秽书刊问题,市局多次会同文化部门进行检查整顿,已有好转。至1990年设零售报刊局所18处。
部分年份报刊发行量、收入表

五、集邮
1949年8月,田家庵曾有集邮业务宣传,凡发行新版邮票,即缮写邮政消息贴窗口公布栏内,以利群众知晓。
1981年5月1日田家庵支局首次开办集邮业务。1984年5月16日市邮票公司成立,10月13日市集邮协会成立,协会集邮业务由集邮公司兼办。1984~1986年,蔡家岗、洞山、九龙岗、大通、泉山、八公山、望峰岗、袁庄支局先后设立集邮门市部或兼办集邮业务。随着集邮活动的广泛开展,集邮队伍不断壮大,1990年已发展到分会52个,会员3008人,集邮爱好者2万余人。邮协成立以来,先后举办2次大型邮票交换会、6次大型邮展。全市有多项创作在全国、省邮展获奖。
为搞活集邮市场,互通有无,1989年4月25日在洞山饭店小礼堂举办首届邮票拍卖会,与会500余人,征集拍卖品4.8万元,成交3万元。1990年9月16日举办第二次邮票拍卖会,征集拍卖品7万余元,成交5万多元。集邮业务收入从1984年的13.2万元增至1990年的54万元,6年增长4.3倍。
六、邮政储蓄
1986年7月21日市邮电局开办邮政储蓄,由邮政管理科主办。八公山、洞山支局正式对外开办定期储蓄、活期储蓄、实物有奖储蓄业务。同年12月31日蔡家岗、九龙岗支局相继开办邮政储蓄业务,年末收储额25.8万元。1987年8月20日泉山、田家庵、望峰岗、袁庄支局开办上述业务,至年末,共设邮政储蓄所9处。当年7月开设定额有奖储蓄两期。
1988年成立邮政储蓄科,同年铁三处储蓄所成立。1989年9月开办“汇转储”业务,11月举办“人人乐”有奖有息邮政储蓄。1990年4月在全市代理发行奖中奖“亚运猜谜有奖有息邮政储蓄券”。1990年,邮政储蓄余额1670万元,自有收入39.45万元。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