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工业品
〔日用百货〕30年代,全矿区有私营百货商百余户,但多为夫妻店及固定摊点。合伙经营,店面较大的不过一二十户。其经营品种主要有香皂、肥皂、牙膏(粉)、牙刷、香粉、头油、香水、雪花膏等日用化妆及洗涤用品,毛巾、手帕、线袜、汗衫、背心等针棉织品,以及部分搪瓷、玻璃器皿和钮扣、针线、发卡之类的小商品。文具业有10余户,以经营纸墨笔砚及学生用品为主,有些商店兼营石印誊写业务。解放后,私营百货、文具业有了较大发展。1953年全市已有私营百货商209户,年销售额89.01万元,比1950年增长599.76%;文具商30户,年销售额17万元,比1950年增长143.55%。
1950年4月皖北贸易总公司派员来淮南筹建淮南百货办事处,1950年5月1日开业,1953年3月在淮南百货办事处的基础上成立了淮南百货商店,1954年10月更名为淮南市百货公司。1953年5月1日淮河路百货门市部开业,后更名为淮河商店。淮南市百货公司成立后,在平抑市场物价,打击投机倒把,抑制私商非法经营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52年上半年,采取流动推销、送货上门的经营措施,以低于市场销售价格出售商品,市场物价逐步稳定,以1951年的商品平均价格为100%,1952年元月份的价格指数为99.56%,1952年6月份的价格指数则为83.96%。
1953年蔡家岗职工消费合作社移址土坝孜,成立土坝孜百货商店,1956年移址新庄孜,改名为新庄孜百货商店,再改名为八公山商店。
1956年在私营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对百货、文具、棉布、糕点等行业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由市百货公司归口领导管理。以田家庵为基础,分别成立了百货、文具、五金、棉布、糕点5个公私合营商店,并在八公山、谢家集、李郢孜、大通、九龙岗等地分别成立了17个公私合营门市部。其间,先后在西部地区的谢家集、望峰岗、李郢孜、毕家岗等地设立商店或门市部。至1966年5月,全市百货系统有批发部2个,零售商店16个,职工895人。“文化大革命”期间,百货系统网点发展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百货零售网点开始有了新的发展。先后在九十七处、九十六处、四十二处、基建局基地、基建局砖厂及各矿井口设立门市部。以后又相继设立了泉山百货商场,改建和扩建了蔡家岗、八公山等商场。1978年在大通南路筹建潘庄仓库,占地7万平方米,陆续兴建了包括保温库在内的20幢大型库房,建筑面积达11334平方米。
1989年4月,四海商业大厦及家电公司、华侨友谊商店划属百货公司,同时又在友谊商店二楼成立了服装公司。截止1990年,淮南市百货公司下辖百货、搪铝、化妆、文具、纸张、家电、鞋帽、纺织、针织9个批发公司及红星日化经营部、美术装潢公司,以及四海、淮滨、袁庄、人民等6个综合性商场,19个中小型商店,共有核算单位36个,营业网点遍布全市,总营业面积48000平方米,年销售总额17484万元,为1952年的60.65倍。
1961年百货公司开始收购、销售地方工业产品,主要有坯布、棉纱,书写纸、有光纸、拷贝纸、弹子锁、搪瓷面盆、劳保鞋、解放鞋、轻便鞋、防滑靴、棉胶鞋、矿工帽、透明皂及肥皂、雪花膏、甘油,扑克牌、学生薄本、电池等50多个厂家100多种地方工业产品。
1975~1980年间收购地方产品43619.5万元,平均每年达7720万元,1980年收购地方产品金额最高突破亿元。属于省纳入计划的有22种,其中拷贝纸、全胶鞋、布胶鞋、化纤袜还调往全国各大城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断调整计划体制,计划平衡的商品越来越少,工厂采取自销为主,商业部门根据市场的需要采取订购、选购方式进货,工商关系由紧密型逐步变为松散型。
〔五金交电化工〕建国初,私营五交化行业为数极少,1953年,全市只有五金电料4户,从业人员13人,资金7600元;油漆业11户,从业人员25人,资金7800元,多集中在田家庵地区。1956年8月,市五金交电公司成立,市百货公司经营的五金交电业务,同时划属五交化公司经营,其经营范围主要有五金工具、交通器材、电工电料、家用电器和化工产品。
市五交化公司建立初,有田家庵、谢家集2个门市部,实行批、零兼营。1961年以后开展调拨批发业务,并以此为主要经营形式。经营范围较公私合营时期有所扩大,品种逐渐增多,主要是五金、交电、化工3大类商品。
五金类有钢材、消防器材、机械配件、水暖零件及一些小五金,如铰链、插销、铁丝、元钉、木罗丝、钢锯条、门锁、扳钳工具等;交电类有自行车、力车及其它配件、灯泡、灯管、电线、收音机、电风扇、机电仪器仪表等;化工类有石蜡、纯碱、松香、明矾、各种油漆涂料、染料、硫酸铝等。由于零售网点少,供求矛盾十分突出。70年代,先后增设了八公山、大通、九龙岗等零售门市部,经营品种不断增加。除扩大原有的黑白电视机品种牌号外,还增加了彩电的经营。进入80年代,冰箱、洗衣机、空调、音响等高档家用电器也开始经营。
1981年以后,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又先后兴建了淮光五交化商店、新华大楼等一批零售网点,经营规模日益扩大,职工队伍有较大发展,1990年有职工556人,比1980年增加1.5倍,年销售额也由1970年的1037.2万元上升到7659.8万元。
在商品供应和市场安排上,根据商品供应政策,商品供求情况和销售对象,采取不同的分配方式和销售办法。60年代,很大一部分主要商品如铁丝、元钉、扳钳工具、照相器材、化工原料等都处于紧张状态,对市场供应贯彻“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组织人员调查了解淮南矿务局、电厂、造纸厂、化肥厂等重要企业的生产情况,按照实际需要,适时调整供应计划,优先保证供应。
1964年对市内小企业、事业、学校、机关等单位实行主要商品全面计划供应。1964年以后,在沪产自行车退出高价供应后,自行车一直采用凭票供应办法,对群众生活所需的碱粉、灯泡、铁丝、元钉、胶质线、家用电器等也分别实行凭票或限量供应。
1976年,为保证水暖零件的市场需求,对市内厂矿供应一律由二级批发站直接供货,并采取来料加工的办法,对焊割炬、焊割嘴、铜水嘴等实行以原料换销售的办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五金、交电、化工商品的生产有了较大增长,市场供应明显缓和,凭票证和限量供应的商品,除铁丝、元钉、进口彩电、冰箱、碱粉外,其他产品逐步敞开供应。
建国初期,五交化市场的销售量不大,私营商户根据市民的需要,购进了一些民用产品,库存极少,数量不大。随着煤矿的不断开发和工业生产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搞好供应工作,先后投资兴建了陈家岗危险品仓库、联合仓库、望峰岗仓库。从60年代到1980年,商品库存分别出现两次涨库、两次不足。1985~1990年,库存量一直控制在2000万元左右。
〔石油〕抗日战争以前,田家庵地区有3户“五洋”杂货商店从事煤油经营业务,其货源多由美商“德士古”、“美孚”公司及英商“亚细亚”公司驻蚌埠分支机构及代理商供应。其中以“杨祥泰”号规模最大,专设库房6间,是“德士古”公司在淮南的代理商。此后,随着外商及买办资本的进一步渗透,“杨祥泰”经销的“德士古”煤油和“万隆”经销的“美孚”煤油,已批量打入市场,控制了淮南地区。至解放前夕,田家庵的煤油经销商已增加到近20家。淮南地区矿路公司及所属厂矿有汽车10余辆,所需车用汽油、煤油、机油和工矿生产用油、车轴油、齿轮油、变压器油等品种,均直接申请上海矿路总公司调配。其它地方小厂用量有限,多从外埠直接采购。因此,长期以来,石油市场一直局限在煤油范围之内,而无其它成品油应市。
1950年,百货公司淮南特区办事处成立。次年开始经营煤油业务,供应淮南及周围邻县市场。1954年全市城乡个体售油点,已发展到100多户,基本上满足了群众生活照明需要。
1958年石油煤建经营机构初建,为满足厂矿生产及大办钢铁需要,开始经营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润滑脂和其它石油产品6大类29个品种。1962年,经营的石油品种增加到45个。
1959年,大办钢铁中,市炼焦厂等6个单位先后开展以煤炼油,当年提炼汽油46.9吨,煤油67.3吨,柴油251吨,除弥补了淮南市油品的缺口以外,还由省石油公司统一调配到全省各地市使用。到1962年7月共炼制3000余吨,由于质量不好,销售发生困难。此后,对市石油加工厂的再生油品进行严格控制,规定产品必须经公司化验,出具合格证后方能收购,并严格限制其产品的品种、规格、数量,纳入供应计划。
196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铁路运输受阻,造成石油商品供应紧张,民用煤油一度脱销。1972年,国家明确提出石油供应本着农、轻、重的原则,保证重点,综合平衡。1973年,根据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关于石油供应问题的通知》精神制定了淮南市石油供应办法,汽油、润滑油按计划供应,煤油保证城乡照明需要,柴油保证农业生产和渔业、林业、抗旱、排涝、救灾需要,其它内燃机油,根据货源情况妥善安排。
1977年,国务院批转商业部《关于石油产品实行统购统配定量供应试行办法》,由于当年油源较好,未实行定量供应,1980年油源转紧,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4大品种及废油和加工再生油料的回收一律由市石油公司统一调入和收购;各类油品的分配,由市石油公司统一制定方案凭证供应;无电区照明用煤油凭票供应,任何单位不得自行出售和处理油料。
1983年,国务院提出《关于高价原油加工和分配的试行办法》。全年共销售高价油7752吨,其中汽油3502吨,占全年汽油总量的15.2%。1984年,全国石油生产形势较好,扩大了高价油销售。全年共销售高价油9787吨,比1983年增加了2000多吨。1985年销售高价油20236吨比1984年猛增1倍多,占全年油销售的40%。
1987年,资源日趋紧张,国家提出“保证重点,压缩一般,合理分配,节约用油”的供应原则,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1988年,国家在成品油供应计划内又增加一项计划内议价油。1989年,国家两次调减供应计划,成品油削减共达7406吨,下降幅度为22.5%。全年共调进计划外成品油18334吨,其中汽油10307吨,柴油6741吨,润滑油1286吨,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倍以上,保证了市场供应。
1990年全市有谢家集、洛河、国庆路3个加油站和大通、罗山2座油库,销售额达到8843万元,比1978年增长3.08倍,比1960年增长24倍。
二、副食品
〔肉禽蛋〕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淮南市场肉食由私营屠宰户供应。肉、禽、蛋商品的经营,多集中在田家庵、大通、九龙岗等地。1951年,中国土产公司皖北公司淮南办事处成立,开始出现国营肉禽蛋经营,但规模小。1954年食品公司成立初期,经营方针是依据国家过渡时期的商业政策,稳步扩大经营比重,加强对肉食市场领导,搞好生猪收购和白肉供应。当年7月上旬,市政府鉴于私商抢购、套购生猪,遂采取措施,限制田家庵、八公山、九龙岗3地区私商的白肉供应量的批购,并停止私商自行收购和宰杀。国营食品公司在市场上的占有率由原来的13.43%上升到52.63%,购进生猪42451头,销售4625头;收购鸡蛋168万斤,活鸡37788只。
1955~1956年,实行生猪派购,沿乡设点派员到集市,扩大基层点的购销业务,并认真安排好市场和工矿企业的肉食供应,1956年,全年盈利214.59万元。
1958年农村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村村办食堂,人人吃食堂,致使农民失去了家庭饲养生猪和家禽的基础,城市肉食供应紧张,实行凭票供应。每人每月定量为10克杂肉和10克精肉。为增加猪源,当年下半年食品公司相继在上窑马岗建立了万头养猪场,在老龙眼和潘庄建立了饲养场,1961年10月1日将这3个场划归农林局管理。
经过国民经济调整,至1963年,生猪上市量增加,全年购进总值为424.1万元,完成计划的100.74%;销售总值423.9万元,完成计划的100.4%。肉食供应量由1962年每人每月20克增加到每人每月25克。
1964~1968年,全市每年销售生猪大约10万头,鲜蛋90万公斤,公司派出许多采购人员赴六安、阜阳等地,购调生猪、鸡蛋等商品。1968年,肉食供应状况开始好转,取消凭票供应。据不完全统计,全年销售生猪13万头,鸡蛋250万斤,年销售总额在2500万元。
1976年以后,肉禽蛋的供应形势进一步好转,农村生猪饲养量大增,1978年全市平均每人每年消费肉类17.9公斤、鸡蛋为3.05公斤;1979年每人每年消费肉类21.5公斤、鸡蛋4.1公斤。
1985年4月,生猪价格放开的同时,逐步允许个体商贩收猪卖肉,肉食打破了自1956年以来近30年由食品公司独家经营的局面,供应日益丰富。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食品公司扩大肉食经营的同时,大搞综合经营。1985年,集萃商场经过三期工程改造,营业面积达4000平方米,成为全市最大的综合性副食经营商场。同时还加强内部管理,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划小划细核算单位,加之当时国家为稳定市场物价,给肉食销售以政策性补贴,所以80年代中后期,食品公司在市场的销量中仍占有一定的份额。但肉禽蛋市场逐步为私营商贩所占领,市场供应进一步丰富。
1990年,市食品公司拥有田家庵、洞化、大通、谢家集、八公山、潘集6个经理部,禽蛋加工一、二、三厂。禽蛋加工一厂有高温冷库500吨,低温冷库300吨;禽蛋加工三厂有高温冷库200吨,低温冷库120吨。此外,每个经理部有50吨冷库各1座,购销点遍及城乡,形成完整的网络。
对于少数民族的牛羊肉销售,在计划经济凭票供应时期,由于牛羊收购量少,一直由各区回民饭店代销,肉食市场放开后,随着牛羊肉收购量的扩大,牛羊肉供应也全部放开。
〔糖烟酒商业〕淮南市糖业烟酒公司的前身是酒类专卖处,成立于1949年10月。1962年改称淮南市糖业烟酒公司。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卷烟、酒、食糖、罐头、糕点、乳制品、糖果、蜜饯共8大类商品1000多个品种,至1990年底,有固定资产原值642万元,净值460万元,流动资金2393万元,职工797人,各类网点24个。
烟业。解放前,淮南有机制卷烟厂4家(淮上、中友、裕华、达成)。1951年后手工业发展较快,田家庵卷烟业有9户。1952年,淮上烟厂有职工54人,1953年有职工38人,生产的卷烟品种有三星、金字塔、勇士牌等。
1952年9月,全国实行卷烟专卖制度,1953年1月起,卷烟业务由百货公司交给淮南市专卖事业处经营与管理,专卖事业处随之改为专卖公司,逐步控制私商贩运,压缩私商批发。以后卷烟的具体供应办法虽有几次变化,但一直由专卖事业公司控制。
1956年合作化高潮后成立公私合营商店、综合商店,在改造过程中采取撤销、合并等办法调整了网点,引导小商小贩走合作化道路。市场卷烟零售则由国营、合营商店、供销社与集体专营和兼营。
建国初,淮南生产的卷烟畅销。1954年红金烟曾调到亳县出售,“腰鼓”、“双喜”两种烟畅销。1957年下半年,甲级烟只供应特需,停止在市场敞开供应,乙级烟限量供应,市场出现抢购、排队。黑市高价烟相继出现。1960年开始对居民限量供应。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期。1980年除甲级烟按规定对象和定量标准按期发放、定量供应外,其它烟全部敞开供应。1982年4月淮南市成立烟草公司,从此,卷烟的购、销、调、存业务划出,改为市烟草公司经营。1980年之前,卷烟年销售在2万箱左右,1982年下降至9700余箱。1984年起,销售稳定增长,当年22000余箱,1986年突破3万箱,1990年销售达48573箱。
酒业。淮南解放前有私营酒坊,生产高梁、山芋干酒。解放初期,专卖事业处和酒厂是一家,隶属税务局。酒厂有生产工人7~8人。生产高粱酒、山芋干酒。1950年后,每天生产150公斤左右,满足不了市场需要,遂从宿县、濉溪等地调酒,供应市场。1951年5月全国实行酒类专卖,此后淮南市专卖事业处对酒的批发、零售业务全面负责,取缔了私营酒类批发商,并对私营零售商店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酒类的产、销于1952年全部纳入国营轨道。
烟酒公司的购货渠道,主要是濉溪酒厂、淮北市酒厂、淮南酒厂,同时也从马鞍山、芜湖、合肥等酒厂调进白酒,供应市场。流通渠道主要是淮南临近各县,以白酒为主。1951年淮南专卖处下设九龙岗、大通、八公山3个专卖分销处。八公山专卖分销处,白酒销售一天一马车,一马车大约有1000多公斤,供应范围到凤台。但好酒卖不掉,茅台酒开瓶零卖。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供应量加大,普通白酒实行凭票、凭证计划供应,1960年9月至1962年果露酒也定量供应。酒类市场供应凭票、凭证持续很长时间。1979年产销两旺,普通大曲酒大量满足市场供应,但名、优酒仍紧张,满足不了人民需要,只能在节日定量供应老红军、离休老干部。80年代以后,酒类供应日益丰富,除地产酒以外,外省市名优酒逐步进入淮南市场。
食糖。解放前,淮南的食糖货源大多来自广东、福建,食糖的市场供应则由杂货店、百货商店、商号、个体商贩、夫妻零售店承担。解放后,食糖零售市场起了很大变化,随着人口增加,需求量加大,食糖的供应转为国营商业掌握。进货渠道逐步扩大,进口糖有古巴、英国、印尼、苏联等国家生产。国产糖大部分来自广东、广西、福建、吉林、黑龙江等地。
1957年6月,食糖按定量供应,不分阶层每人每月定量200克,4周岁以下儿童250克。此后,食糖供应分民用糖、产妇用糖、婴儿用糖、住院病人用糖、高温高空井下作业工人用糖、干部保健用糖等类别,分别定量按月发票供应。1982年后由于进口糖增加,甘蔗连年丰收,糖源充足,食糖逐步敞开供应。
〔食盐〕解放前,食盐实行专卖,但私盐屡禁不止。1951年盐业公司成立,国家在对私营商业的改造过程中,一方面稳步加强管理,改造私营商业,另一方面又大力扶持合作社,扩大食盐经营业务,逐步降低私营批发商的经营比重,制止私商哄抬物价,利用各种渠道有计划地购进食盐,实行专卖,从而稳定了市场盐价,满足了市民需求。1953年,淮南销区负责淮南、寿县、凤台、霍邱1市3县的食盐供应,人口245万;1956年,扩大为淮南、寿县、凤台、颍上、阜南、太和、临泉、霍邱1市7县,供应人口475万。1957年,淮南市盐业公司采取措施及时调运,及时将食盐投放网点营销,保证了市场供应。另外,还帮助供销社组织小商小贩,挑盐串乡,避免了市场脱销。在“大跃进”时期,一度负责阜阳、六安两个专区7个县共800万人的供应,1961年一度供应16个县1200万人的用盐量。“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专业公司的撤并,在体制上削弱了上下之间、地区之间的联系,在运销上削弱了产销之间,批零之间的衔接,专业公司不能得到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的盐业运销工作逐步走向正轨。1985年,部分产盐区受到台风侵袭,食盐销大于产,铁路运输又相对紧张,造成大部分地区纷纷告急,市盐业公司立足江苏、山东,开拓西北、西南,从新疆、内蒙、青海、湖北、四川等地调进近万吨食盐,弥补了海盐的不足。1986年,抢购风最盛时,有的经营者最少购5~10吨,多的达80~100吨,运盐的汽车、拖拉机每天有30辆之多,有的车辆昼夜排队,最高日销售食盐金额竟高达32万元。由于措施得力,组织落实,抢盐风持续4天就平息了。在这短短的几天销售4104吨,相当于平时1个月的销量。1988年底才逐渐缓和了食盐供应紧张的局面。
1990年底,市盐业公司自有资金19.9万元,货币资金79万元,实际资本133.7万元,固定资产达227万元。
建国初期,市场主要销售海盐,70年代增加自贡井盐,80年代新增了新疆湖盐,内蒙古湖盐,青海湖盐,湖北矿盐,1990年增加定远精盐,加碘盐等新品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