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淮南市供销合作商业随着矿区政府的成立而诞生。1949年4月,相继创建了6个矿区职工消费合作社。1950年9月,淮南市人民政府成立后,建立了蔡家岗、洞山、洛河和上窑4个基层供销合作社。1951年9月,市合作总社成立,由市政府和皖北合作总社双重领导,统一管理城市消费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农村基层供销合作社。
1954年,随着国家对粮、棉、油等重要物资实行统购统销,市供销合作社基本上控制了农村市场,负责对私营企业与手工业产品的加工、订货、收购、批发,退出工业品批发业务环节,基层供销社零售所需要的工业品从国营商业进货。这是国营合作商业第一次分工。
1955年3月,按照国合商业城乡分工的原则,撤销市合作总社,分别成立市消费合作社、市供销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市供销合作社隶属市人民政府,承担农村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经营重心转移到农村,主要负责农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和农副产品、废旧物资的收购,并参加集市贸易。这是国营合作商业第二次分工。
1956年3月,按照“商品分工与地区分工相结合”的原则,国营合作商业进行了第三次分工,供销社退出干鲜蔬菜经营,接收了干鲜瓜果、茶、麻、陶瓷器经营业务。至此,供销合作商业的经营范围大体确定。
1958年,供销合作社机构并入商业局,1962年恢复重建,三年经济调整时期,供销合作商业发挥了独特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供销社经营生产处于半停顿状态。1969年1月,市商业局、粮食局、供销社合并,成立市生活资料供应站和生产资料购销站。供销社集体所有制性质被改为全民所有制。
1976年1月,市供销合作社再次恢复成立,经营管理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根据“以队建店,普及农村商业”的方针,市供销社将农村生产大队的“双代店”增加到139个,次年发展到248个。80年代起“双代店”基本脱离供销社。是年,随着国家合作商店(组)政策的落实,少数合作商店(组)恢复经营。至1983年,合作商店(组)脱离基层供销社的归口管理,实现自主经营,民主管理。
1983年,恢复供销合作社性质和集体所有制性质,一方面承担国家定购、储备和救灾任务,另一方面承担为农民供应生产、生活资料,推销农副产品和提供各种服务的任务。同时,全面推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门市部(柜组)、商店(基层社)、公司(区供销社)同市供销社层层签订了不同形式的承包合同。经营方式的改革,促进了经营设施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1986年新建成9座综合营业楼,建筑面积15470平方米,1987年新建改建13处网点,8910平方米,建成1200吨水果冷库。
1989年,全社销售28468万元,商办工业产值754.2万元,社员股金84.3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1990年,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下辖1个县供销联社、1个专业公司、1个办事处、1个职工学校,共有独立核算单位101个,其中基层供销社37个,经营网点740个,代购代销点141个。拥有固定职工3819人,非固定工248人。固定资产原值2992万元,自有流动资金3917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