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60年以前,市境居民一直烧烟煤和柴草。1960年10月,在田家庵建立了第一个煤球厂,仅有一个三排眼煤球机,靠人力摇动生产蛋球型煤。生产过程中的筛料、上料、拌料均为人工进行,平均月产量仅450吨。自此,居民开始燃用型煤。
1965年下半年,市煤建公司在洞山、大通、谢家集、八公山等地相继建立了煤球厂、点,生产规模越来越大,设备逐步趋于机械化,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966年下半年开始靠人工用榔头砸制,生产蜂窝煤,每天产量20吨,与蛋球型煤相比,蜂窝煤能耗降低。
1978年,从外地购进1台蜂窝煤机,在田家庵试生产。1983年,市燃料公司陆续从南京、苏州、河南等地分别购进不同型号的蜂窝煤机15台,1985年又购进1台,生产规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基本实现了蜂窝煤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平均月产量达到了2063.07吨,基本满足了全市大部分居民的用煤需求。为方便居民,燃料公司按照全市五区一县的区划,就地就近组织生产、销售,分设相应的5个燃料分公司、1个县公司,下辖34个煤点,形成了经营管理与生产销售的整体系统。
80年代,煤炭供不应求,居民买煤经常排长队,1982年《人民日报》刊登了《身在煤城买煤难》的文章,批评了淮南的民用煤供应工作。此后,燃料公司经过两年时间,在全市新建、改建了22个蜂窝煤供应网点,1990年7月1日全市实现了民用煤供应蜂窝化,从根本上解决了居民买煤难的问题。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