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粮油加工副产品
建国初,市有规模不大的12家碾米厂、4家油厂和1家面粉厂,生产一定数量的米糠油饼、麦麸等副产品。1955年国营加工厂粮油副产品产量9710吨,至1959年上升到33374吨,其中糠麸14926吨,占44.7%;饼粕为18448吨,占56.3%(豆饼12223吨,其他油饼6225吨)。60年代生产开始下降。1961~1981年,国营粮油加工副产品年产量均在2万吨上下徘徊,1984年始突破3万吨。1985年产量达到17839吨,其中糠麸产量占73%,饼粕产量占27%。
1990年国营粮油工业企业副产品总产量为45544吨,其中米糠4122吨,占副产品总量9%;麸皮及四号粉29599吨,占副产品总量65%;饼粕11823吨,占副产品总量的26%。
二、配、混合饲料加工
1955年,公私合营联合米厂以稻壳(砻糠)和米糠为原料生产统糠饲料,品种有“二八”糠、“三七”糠和“四六”糠。3盘磨子60匹马力(49.5千瓦)电动机,日产统糠5吨。1957年淮南米厂成立统糠车间,安装精钢砂磨6盘和120匹马力(99千瓦)电动机,日产统糠10吨。1958年淮南面粉厂利用加工小麦的下脚料,掺以麦麸搅拌生产混合饲料。米厂、面粉厂生产的混合饲料因群众不甚习惯使用,销路不畅,生产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80年代。由于砻糠的主要成份是硅酸盐,影响钙、磷的吸收,不适于喂猪,1986年起,禁止用砻糠搭配生产混合饲料。1983年省粮油食品局拨款2.5万元,市粮食局拨款4万元,在淮南米厂统糠车间原有设备基础上,添置一套配料器,建成年产5000吨的配、混合饲料车间。
1984年淮南饲料公司购置4台饲料加工设备,分别在田家庵和谢家集建成年产500吨的配、混合饲料生产点,当年投产生产配合饲料369吨,混合饲料200吨。1985年6月,田家庵饲料生产点改为第二饲料厂。
1985年由省、市共同投资92万元(地方财政占20%),在淀粉厂旧址兴建年产7500吨的多种配、混合饲料厂,即淮南市饲料一厂。1986年7月建成投产。
1986年国营潘集饲料分公司租赁田集联营米厂厂房,投资3.2万元,购置2台饲料加工机,建成年产配混合饲料3300吨的饲料厂。
1987年底,全市共有5个饲料工业企业和车间,年生产能力为24000吨。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市粮食局于1988年在兴建望峰岗米厂的同时,兴建一个配套的年产5000吨混合饲料车间,于1989年底和米车间同时建成投产。至此,全市饲料工业企业和车间增至6个:市饲料厂、市第二饲料厂、谢家集饲料分公司、潘集饲料分公司、淮南米厂饲料车间、望峰岗米厂饲料车间,年加工能力达到29000吨。
三、乡镇饲料加工
1956年,随着农业实现合作化,农业机械逐步进入农村,农民相继使用机器碾米磨面,同时也加工饲料。60年代中期,打浆机已在农村普遍使用。打浆机是将青饲料切碎放入槽内,注入清水打成浆液喂猪。1964年,高皇公社在淮南面粉厂技术人员指导帮助下生产糖化饲料。这种饲料是将粮食加工的下脚料进行粉碎后,分次装入木桶按1∶2比例加入80~85℃的热水,充分搅拌成糊状,使籽实中一部分淀粉转变为麦芽糖。糖化饲料具有酸香甜味,是喂猪的良好饲料。
1972年,粮食部门职工下乡帮助农村社队检修各种粮油饲料加工机械186台,生产饲料502吨。1973年帮助检修各种粮油饲料加工机械397部,生产饲料1070吨。1974年帮助检修各种粮油饲料加工机械720部,生产饲料2450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粮油饲料加工厂纷纷出现,乡办、联户办和个体办同时并举。1984年5月和1986年3月,长青饲料加工厂、平圩饲料加工厂分别建成投产,生产混合饲料。
四、饲料供销
〔供应〕1953年,粮食实行计划收购、计划供应之初,饲料实行控制销售,一般不限量。1955年,机关、团体、企业、动物园、奶牛场、配种站、医疗科研单位和一般居民所需牲畜饲料,凭证在指定地点购买。
1960年,粮食供应紧张,饲料紧缺,城市只供应军队役畜,国营商业部门收购、集运、待宰的畜禽,国营专业运输骡、马、奶牛、种畜、种禽场以及科学研究机关作试验的动物饲料。
1962年8月,集体单位饲养的种猪,每头每月平均供应饲料粮不超过45公斤,退休军官、老红军、残废军人和退休老干部饲养的猪,每户每月供应饲料35公斤。
1963年实行生猪收购奖售。1964年,集体单位和个人饲养的猪、禽,一律停止供应饲料。
1975年,市革命委员会制订饲料留粮标准:集体养猪从仔猪到出栏每头100公斤;牛、驴每头每年86公斤;骡、马、种母猪每头每年150公斤。社员养猪,肥猪卖给国家,肥料交队,生产队按平价每头售给饲料粮30公斤。全市粮、油、糖、酱醋、豆、粉及制药等厂(坊)的副产品和城市泔水,由粮食部门统一管理起来,列入供应计划。
1983年停止供应原粮和副产品,改为供应配、混合饲料,以收购生猪奖售为主。
1985年,生猪收购进行了重大改革,由派购改为定购。定购生猪奖售饲料按淡季、旺季和毛猪重量确定换购饲料粮标准。瘦肉型毛猪每头增加饲料粮25公斤。供应方法是由食品公司和饲养户签订定购合同,在收购时,发给饲料专用券,在指定供应点凭券供应。
1988~1990年间,饲料工业实行“双轨制”经营,计划内饲料主要分三个渠道供应,群众养殖根据市农、牧、渔业局下达的供应计划,凭票在市内各销售网点购买;养殖专业户所需饲料由市农、牧、渔业局根据养殖户年均存栏量下达供应计划,凭票在市内各销售网点购买或直接到饲料厂购买;淮南乳品公司奶牛场所需的饲料,由省农垦局直接下达供应计划,饲料生产企业按计划供应。
〔销售〕1975年以前,饲料一直由粮站销售。1975年饲料公司成立,以批发饲料为主,但因缺乏网点,销售不畅。为开拓饲料市场,以销促产,市饲料公司决定自建门市部,发展代营、代销业务。
1983年6月,淮南米厂首建销售饲料门市部。同年12月,市饲料公司在田家庵淮河路建立第一直属门市部,建筑面积80平方米,月销售饲料15万公斤。
1984年11月市饲料公司在田家庵国庆路东段建立第二直属门市部,建筑面积40平方米,月销售饲料25万公斤。12月,谢家集饲料分公司在蔡家岗火车站旁建立门市部,建筑面积40平方米,月销售饲料15万公斤。当年,共有销售点29个,其中粮站代营19个、个体代营6个,销售量10465吨,为上年19倍。
1985年2月,淮南米厂在田家庵大通北路建门市部,建筑面积40平方米,月销售饲料25万公斤。3月,潘集饲料分公司在潘集袁庄建门市部,建筑面积80平方米,月销售饲料25万公斤。当年有28个粮站代营,17个个体代销,销售量增加到22766吨。
1987年1月市饲料二厂在洞山建门市部,建筑面积40平方米,月销售饲料5万公斤。同年2月成立了议购议销经理部,开拓饲料议价销售市场。议价经营价格随行就市,保本微利。当年议价销售配、混合饲料3667吨,占总销售量的13%。
随着乡镇粮油、饲料工业的发展,一些生产厂家均自产自销产品、副产品和饲料。1987年已发展到25家,1990年底,饲料销售网点由1988年的32个增至46个,年销售量由1988年的64000吨增至1990年的72000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