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体育课
民国21年,县立中学配备1名体育教官,每周排两节体育课,主要课程为打篮球、跑步、跳远等。民国24年,第二完全小学配有1名体育教官,体育课以小皮球活动为主。民国30年9月,涡北中学有3名体育教师;县立中学有2名教师,开设了体育课(无统一教材),训练项目以田径、篮球、棒球为主。城内青云、咸宁、老祖殿、纸坊街、炭场、昌明等小学也开设体育课并推行童子军训,但无专职体育教师。民国34年8月后,体育教官离去,体育课不能正常开设,节次不定,常被其他学科占用。
建国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加强学生的体育训练。体育课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课程,中、小学每周安排两节体育课。1951年,省短期体训班为我县培训5名体育教师,并动员有体育基础者担任中、小学体育教师。1953年,学校体育课实行分组轮转、定期考核、评定成绩的办法。1954年,贯彻国家体委颁布的《劳卫制暂行条例》,各校组织“劳卫制”锻炼小组,加强了体育教学工作,把体育成绩列入评定“三好学生”的条件之一。1955年,全县专职体育教师增至21人,并分别参加了省、地、县体育教师短训班,提高了教学水平。1956年,国家颁布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全县体育课有了统一的教学内容。当年,县文教局在寒假前抽调6名体育教师,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了全县春季学期城、乡各年级两套教学计划,印发各校参照执行,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当年,全县有2名体育教师被批准为国家一级田径裁判员。1958年,全县体育教师共有45人,各中、小学都配备了专(兼)职体育教师,并开展了“劳卫制”锻炼,有2300多人通过了二级和一级标准。同年8月,县召开中、小学体育教师会议,修订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分片成立体育教研组,检查教学计划完成情况。三年困难时期,学校体育课停开,有80%的体育教师改教其他学科。1963年,恢复了体育课。1964年,县人民武装部对一中、二中、师范学校、城关中学和大寺等中学结合体育课进行了军训和重炮(野战炮)操作训练。“文化大革命”开始,学生“停课闹革命”。1968年10月后,体育课改称军体课,以上海市《中、小学军体》为教材。1972年8月,在师范学校举办了全县体育教师训练班,制定、编写了亳县《军体》课教学计划,分列队、体操、田径、球类、武术、军事、游戏和考核项目标准等8部分,供各校参考选用。1973年,学朝阳农学院“开门办学”,各校都半天上课、半天劳动,体育课基本停止。1977年始逐渐恢复,开始施行《国家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条例》。次年,学校体育课按《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1979年9月,在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评选中,二中体育教师黄兴民被评为全国、省和地区的优秀体育教师,拂晓等学校有4人被评为地区优秀体育教师。19即年10月,教育部和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发了《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和《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把体育列入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面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德。智、体)的重要内容;坚持了每周两节课的体育教学,强调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并积极实施《国寡体育锻炼标准条例》。各校先后建立了传统项目代表队。县教育局经常组织有经验的体育教师对农村9所中小学进行检查,并组织听课和观摩教学活动,利用暑假办训练班对体育教师进行集训。1981年,全县有专职体育教师80多人,有8个班级以上的学校都配备了专职体育教师。1982年7月,县教育局组织了县城一中、二中和四中的5名体育教师编写了体育理论知识参考资料;8月,成立了体育教学研究会。1983年,一中、二中、师范、大寺和双沟等中学,夏侯和十八里等小学全面施行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0月,一中被确定为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拂晓小学被确定为地区田径传统项目学校,一中1位体育教师被评为全国传统项目优秀业余教练员。1984年,地区优秀体育教案评选中,一中获一等奖,二等奖,四中和双沟中学获鼓励奖。1986年,全市有体育教师86人,其中1人被批准为国家级篮球裁判员,1人被批准为国家一级国际象棋裁判员。地区组织进行“两个暂行规定”的检查验收,二中和夏侯小学均达到合格标准。夏侯小学被评为省传统篮球先进单位。
(二)课间操
课间操始于1951年。课间大休息时,中、小学师生以班为单位做第一套广播体操,每次20分钟。1954年,全县中、小学推行第四套广播体操和少年儿童广播体操。1972年,开始增做课间眼睛保健操。1979年5月,县城中、小学举行了第五套广播体操比赛。1981年,推行第六套广播体操和少儿广播体操。1983年,县举行了小学生广播体操比赛。
(三)课外体育活动
建国前,课外体育活动主要有打篮球、踢毽子、跳绳和部分田径项目。民国21年,县立中学始建篮球队,第二完全小学有小皮球活动。民国31年,部分中小学建立篮球队和田径队,开始开展校内、校际间的比赛。当时涡北中学的“北星”甲、乙篮球队,县中的“弱冠”篮球队,万寿小学的“万寿”篮球队均较有名气。民国34年4月,“北星”篮球队参加了在徐州举行的淮海省篮球赛。民国31~34年期间,驻城小学每年冬、春均举行踢毽子和跳绳比赛。
建国后,课外体育活动日趋活跃,各校根据本校条件制定了课外活动表,一般的每周活动2~4次,项目有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以及田径、体操、棋类等。又成立各种球类和田径运动队,开展对抗、达标、邀请等各种竞赛活动。1960~1962年的经济困难时期,学校体育活动和课外活动多自动停止,后逐渐恢复。“文化大革命”前期,各校课外活动停止。1969年,驻城一中、二中、师范、育新、拂晓、育红等中小学各种球队、田径队相继组建,开始了课外训练。1970年,仅育新、红卫兵、育红、二回民4所学校,自制水泥乒乓球台即达26张,有乒乓球拍1600多只。1971年7月,周恩来总理提出“体育要从儿童抓起”后,驻城小学“三小”(小篮球、小足球、小排球)活动迅速开展起来,育新学校在地区小篮球比赛中获得冠军。1976年以后,随着课外活动正常开展,各项竞赛活动逐渐频繁。1979年前后,驻城中小学多建立起传统项目代表队,开展活动。除课外开展经常性活动外,多数驻城中小学还利用寒暑假开展运动队集训等。
(四)学校运动会
民国30年后,每年春、冬两季驻城小学举办踢毽子和跳绳比赛,先搞选拔赛,后开展校际比赛。个人赛以花样多者为胜;团体赛规定人数和比赛项目,以总分多者为胜。涡北中学开展篮球、垒球比赛。民国34年,该校“北星”篮球队曾参加淮海省篮球赛。是年冬,该校又邀请河南开封维新中学田径队来亳进行田径比赛,项目有跳高、跳远、100米、200米、400米、3000米、5000米赛跑等7个项目。
建国后,随着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各种体育运动和比赛也日益增多。1952年,以中学生为主力的亳县女子篮球队在阜阳地区5县篮球赛中获得冠军。1953年春,亳县一中举办了第一届春季田径运动会。1955年秋,举办了秋季田径运动会。1956年,师范学校和一中分校(后为二中)也举办了田径运动会。1957年5月,在地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亳县获得3个第一名,团体总分第二。1958~1959年,各中学(部分小学)都举办田径运动会,校际之间篮球、乒乓球等比赛频繁。60年代初,比赛和运动会停止。1964年,举办了驻城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和乒乓球、篮球比赛(限中学)。“文化大革命”初期,各种体育比赛停止。至60年代末期,部分中、小学球类和田径队相继建立,赛事渐多。在1972年阜阳地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亳县中小学田径运动队获得9个第一名。在1974年地区第三届运动会上,县中小学田径代表队获13个第一和团体总分第二。这年育新学校在省小篮球比赛中,分获男、女冠军。1975年,一中、二中举办了春季田径运动会,农村中、小学分区进行了田径选拔赛。1976年以后,运动会和各种比赛日趋频繁。1981年5月,亳县中小学篮球男队获地区中学生篮球赛冠军。这年6月1日儿童节期间,县举办了幼儿运动会。1983年,在全国“雏鹰起飞比赛”中,一中学生桂东海获800米跑第一名,并代表安徽省参加北京授奖大会。同年10月,夏侯小学男队获安徽省“萌芽杯”小篮球赛第二名。1983年,盲哑学校举办了田径运动会。在1985年5月阜阳地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亳县田径代表队以总分获甲组第一名(6项冠军,3项亚军),乙组第二名(5项冠军,2项亚军)。1986年8月,夏侯小学男队获省“萌芽队”小篮球赛冠军。
附:亳州市第一中学的体育活动
民国27年,怀恩中学(初中,亳州第一中学前身),始设体育课,当时有1名体育教师,无统一教材,以跑步、跳远、打球等活动为主。民国30年后,增设军训课。民国31年,组织“北星”甲、乙两个篮球队和田径队,并开展乒乓球、垒球活动。对军训要求亦严(男生必学,女生不学),训练时要打绑腿,每天听军训教官讲《步兵操典》。学校有体育场地两块近5000平方米,篮球架2副。民国34年8月日本投降后,体育教师撤走。当年10月23日,成立体育会,分篮球、排球、田径等项,每日午后课外活动时间开展活动。民国37年10月,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后,设体育课,但无专职体育教师,以篮球活动为主,组织了“小五虎”、“小银燕”篮球队,当时较有名气。1951年,省培训了体育教师,体育课推行第一套广播体操,坚持早操和课外活动。1952年,体育场地扩大,有5块篮球场地,组织了校篮球队。1953年,校男子篮球队打败了县男子篮球队,名声大振。有500名学生参加了“体育锻炼标准”活动,全面开展了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举行了第一届田径运动会。1954年,学校组织了“劳卫制”锻炼小组。1955年,开始了“劳卫制”锻炼测验。这年,已有11块篮球场地和自己修建的周长400米的田径运动场,秋季举行了田径运动会。1956年5月,560名师生进行了“劳卫制”测验,有227人通过,其中二级68人,一级159人,县体委颁发了证章和证书。9月,被县、地区评为体育活动先进学校。1958年5月,1000多名师生通过了“劳卫制”,有130人分别达到国家二级、三级运动员标准、有20多人被批准为国家二级、三级裁判员,被评为县、地区、省体育活动先进单位。1964年,结合体育课进行了军训。1973年,开办了体育专业班。1979年,组建了传统项目代表队,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条例》。1980年,执行“两个暂行规定”,5月1日,在地区中小学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第一名,破1500米和3000米两项地区记录。在全国青少年运动会上获女子800米第7名。1981年3月,被省命名为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兼篮球)。5月,地区体委、教育局在该校召开达标现场会,参加1013人,有479人分别达到少年一组、二组准标,被省评为达标先进单位。1982年6月,达标测验结束,达标率51.3%,再次被省评为达标先进学校。在省传统项目学校比赛中,获男子篮球第4名。1983年6月,在省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运动会上,获女子铅球第1名,女子铁饼第1、3名,男子1500米第2、4名,男子3000米第3名,男子跳远第2名和团体总分第3名。6月底,按《国家锻炼标准》进行全面测验,1273人中有1069人达标,达标率84.6%。11月26日,省教育厅进行“两个暂行规定”的检查验收,达良好标准,颁发了合格证书,再次被确定为省传统项目学校。1984年5月,在全地区重点中小学体育工作会议上,介绍了贯彻执行“两个暂行规定”的经验,展览了体育工作资料,被省评为田径传统项目先进集体。1985年10月,又被评为省田径传统项目先进集体,国家教委、体委发给奖金6000元。1986年6月,达标率91.6%。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