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印刷
寿县印刷业起源较早。据传寿春最早的一部志书《九江寿春记》(南北朝时)即为寿春所印。至宋朝末年,寿州大户人家已有活字印刷的家谱。明时,寿州木版印刷已较普遍,明《嘉靖寿州志》即为当时所印。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寿州有祖传幕贞(人名)印刷业,由木印发展为石印。 民国23年(公元1934年),陈大顺在寿县开设印刷社(作坊),有职工20余人,从事帐、册、表、谱、书的印刷业务。同年,经国民党中宣部批准,国民党县党部发行《寿光报》,石印,3日版,保存了很多资料。至民国末年有16家私人印刷社(作坊),分布在城内及正阳、保义、隐贤、迎河等地。
1950年,县城有艺华、力群等7家印刷组社,多以手工和半机械化操作,设备较陈旧。1956年,以艺华印刷社为主与其他几社合并成立地方国营光明印刷厂,承印八开本《支部生活》。次年,承印《寿县报》,交邮局发行,年产值27.9万元。1980年,寿县印刷业城乡共有37家,年总产值达120万元。
附:寿县印刷厂简介
1956年8月,在县人民委员会工业科的主持下,以艺华印刷社为基础,合并其他6社,成立了地方国营光明印刷厂(国营寿县印刷厂前身),并开始承印《支部生活》。正副厂长和会计由政府委派,67名职工由原合作社组过渡而来。印刷机为组社原3部手工操作圆盘机。固定资产原值2万元。
1957年2月,由县印刷厂承印《寿县报》出版,交邮电局发行。当时多数工人是文盲,给排版、印刷等业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1958年厂里办起了夜校。除生病者外,几乎无人缺席。通过扫盲学习,有的能够担负起检字、排版和校对工作。8月,县委决定:《寿县报》从9月1日起由3日版改为2日版,为便利工作,将印刷厂划归报社领导。当年完成产值26.8万元,上交利税3.6万元。1959年,寿县南部建安丰县,印刷厂承印《安丰日报》,不久并县。1962年2月,由于纸张困难等原因,《寿县报》停办,印刷厂又移交给工业科,改称地方国营寿县印刷厂。
1979年,职工增加到84人,全自动4开印刷机2台,圆盘印刷机12部。
1984年,实行厂长负责制。厂长将经济责任承包到车间班组,年工业总产值58万元。固定资产是建厂初期的8.8倍。由于经济效益好,1985年新建1座办公楼和生产车间大楼。年末印刷厂被评为工业先进企业,出席省经委召开的先进代表大会,被授予“文明生产、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1986年是建厂30周年。购进“卧飞”、“鲁林”印刷机各1台、高频率热合机1台,增设了塑料制品印刷车间。由原来印刷帐册、书刊等,发展到能够承印档次较高的彩印、商标、包装皮、书刊及彩色套印。
1987年,厂拥有5个车间,1个门市部,4个科室,职工135人,固定资产原值47.4万元,比较先进的印刷机械设备10台(套)。至1987年底,创工业总产值1089.8万元,实现利税63.1万元。
二、其他工厂
1.自来水厂
1970年5月,县委、县革委决定在城内东大街东门内北侧坐北向南建自来水厂。城关镇副镇长张德润具体负责筹建工作。水厂隶属城关镇,1971年划归县财政局,次年又属工业局管辖。为加快水厂建设进程,经县委研究决定派原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陈波硕任水厂厂长兼书记。县财政投资40万元,历时4年半,于1974年8月建成,正式供水。开始在东大街、南街营房巷口、留犊祠巷口、南过驿巷、北过驿巷、仓巷、钱李巷等处,设供水点,居民每天按时付钱取水,初步解决了城关部分饮用水问题。 始设一级泵站、二级泵站、反映池、平流沉淀池、清水库。由于净化设施不完备,只能间歇性的施用漂白粉。水的性度、色度、游离性含氯及细、杂菌、大肠菌群等项,均达不到国家卫生部颁发的生活用水标准。
1980年,水厂按归口划属基本建设局。为确保城关居民饮用水普及,符合国家规定的饮水标准,经水厂申请,县财政再次投资,增设加氯间,并于1981年建成较为先进的移动冲洗罩滤池。1982年购进T2—S43/29—4交流同步发电机、75CF柴油发电机组各1台,解决了供水净化设施不配套的问题。
化验室设置了工作台、分析天平、烘箱、高压消毒器、比色等检验设施,大大地改善了水质检测。水质化验也由建厂初期单项测定混浊度而增加了色度余氯、PH值、细菌培养、病毒测定等项,并可根据水质确定施放药品量,对提高水质,使出厂水的游离性余氯含量保持0.8—1毫克/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水厂现设计能力5000m3/日,供水量3500m3/日;净化池稍加改进,日供水量可达7000—8000m3/日。1987年底机关单位全部用水,居民用水2万2千户,城关镇单位及居民用水率占80%。
2.轧花厂
1954年实行棉花统购统销后,为便于棉花调运与供应城镇居民絮棉,在1955—1964年间,县供销合作社棉麻公司先后在城关、迎河、堰口、瓦埠、炎刘、苏王兴建6个轧花厂。其中城关轧花厂于1981年撤销,炎刘轧花厂于1985年改建为梳棉被胎厂,现尚余4个轧花厂。各轧花厂均配有电动、机动锯齿、皮辊轧花机与清理(去杂,去潮)、打包等机械。
1987年,4厂共有职工259人,固定资产净值115万元,轧花(皮棉)1105吨,创产值426万元,实现税利26.5万元。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