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古道 春秋时期。列国多在中原,寿地位于南北之间,道路多经此过。史书记载:“寿阳东连三吴之富,南引荆汝之利,北接梁宋,平途不过七百;西接陈许,水路不出千里”(《正淮论》);“江南诸州郡,趋中州秦垄者,必道寿春;河山以东诸州郡趋吴、闽、粤者,亦必道寿春也”(《寿春镇总兵官题名碑记》);“寿春为吴楚陈蔡之舆地”(《正淮论》)。春秋末期鲁国宓子贱使吴所走的路线,大体自州来邑,过淝水(后为望春湖、瓦埠湖),达瓦埠,道卒于此,墓葬铁佛冈,瓦埠因名君子镇,镇上有宓子祠。
战国时期。列国征战,城市与贸易兴起,《史记·货殖传》记有“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道路愈显重要。鄂君启经营贸易的“车节”铭文有(释文)“自鄂往、庚方城、庚象禾、庚鬲焚、庚繁阳、庚高丘、庚下蔡、庚居巢、巢郢”。古道绕今河南、安徽、湖南、湖北4省,到太和、新蔡间进入安徽境,自临泉南达下蔡。因“居巢”古时有二,故有两条路线可达:东循宓子所走路线,即自瓦埠向东至居巢(今寿县三义地方为居巢);或自下蔡转东南方向,经圣佛寺、朱家集、尹集、庄墓桥、车王、下塘、罗集,过合肥(或转南淝水),达居巢(巢县地方亦言为居巢),至湖北郢都。即所谓“鄂君启节大道。”
秦时驰道。寿州至州前铺,经东二十里铺,北达山荒铺为寿凤古道,亦说为秦时驰道。光绪《寿州志》引《水经注》称该道为“元康南路驰道”。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第二次南巡,其所走路线:自咸阳,经彭城、郸县、寿春,至六安、居巢,至衡山南郡,此道亦九江郡治寿春通往南北之驰道。
汉淮南国都寿春。此与汉室之间的往来无疑很频繁;国除,为扬州九江郡治。出城向南,经杨家桥铺、碓亭铺、井亭铺至安丰城铺为一古道,并沿用较久。
明清以来,见于文字记载的古道较前为多:
寿州至六安:有东、南、西三线可行,东线出州城向南,经西陡涧店、毕家店、真武庙店、青莲寺、保义镇、青峰岭、三觉寺达六安(于三觉寺岔向东南至合肥、舒城);南线则自安丰铺(前安丰城)向南伸延,经杨仙、谢埠、高黄达六安;西线,经正阳、迎河、隐贤、马头达六安。
寿州至合肥:一自州前铺(州驿)、南十里铺、陡涧铺、曹村铺、四十里冈铺,过瓦埠河,达瓦埠驿。向东经铁佛冈、筑城铺、枣林铺、桑科铺,向南达合肥,向东至定远;二自东津渡转向东南,经圣佛寺、朱家集、尹集、庄墓、车王、下塘、罗集至合肥。
寿州至凤台:明时,蒙城隶寿州,州至凤台大道,是至蒙城大道的一段。自州前铺,至东二十里铺,至凤台山荒铺(向东可达怀远);再向北,达蒙,达亳,清代沿用。
寿州至凤阳:明清时凤阳府领寿州,自州城,经东津渡、鸭背铺、安城铺、田家庵、洛河涧,至凤阳府城。
二、公路
公路始于近代。寿县公路于民国年间方有所开发,并多为古道走向,或沿用古道路基。民国13年(公元1924年)亳县至正阳公路建成,正阳为其终点,首次有汽车驶入寿境;随之又修商丘至祁门路、正阳至叶集路。22年2月27日,正叶路通车,后因日本侵略军入侵遭破坏。继修正阳至蚌埠、寿县至六安、寿县至蒙城(接正蚌路)、寿县至合肥,以及寿县至利辛西北张村铺等路。以上全系土路,晴通雨阻,路面狭窄,桥涵不齐,汽车行时少,停时多。后因长期失养失修,日渐毁坏。至40年代末仅存土路109公里。
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推行“民工义务建勤”制度,寿县公路方得以迅速发展。经过30余年的建设,公路里程逐年增多,路面等级逐渐上升。1951年4月底,经过组织民力突击抢修,寿六、寿正、环城、十(十字路)隐(隐贤集)和石(石家集)三(三觉)五路恢复通车。1955年,通车里程延长到135公里,并有56公里修成砂、石路面,首次实现晴雨通车。1965年,通车公路达到254公里,其中晴雨通车92公里。80年代开始的经济改革政策,加快了交通现代化进程。1987年,全县公路除去建国后先后划出者外,县境通车里程达660公里。其中渣油路145公里,砂石路237公里。形成一个以3条干线、8条支线、30条区乡公路纵横交织,外连市县,内通区乡的公路网。
1.干线公路
①六寿路。六安至寿县公路,出县城迳南,经窑口集、堰口集、十字路、保义集、石家集、众兴集、阎家店达六安县境。寿县境内70.4公里。徐乃昌《安徽通志稿·交通考》记说:该路是民国17年冬蒋介石在安庆召开安徽全省县长会议确定兴修6条公路中之一条,计划确定后,安徽省建设厅长李范一主其事,设立该路施工所,“嗣因经费不继”,“蚌埠、六寿、休绩三段均未完成”。民国22年前后,几经续建,土路勉强通车。抗战时,路基毁坏。民国35年11月至37年5月,政府虽陆续重修,但因地方无多汽车运力行驶公路,加上忽视养护,所修路基多段毁弃。
1949年初,中共中央中原局为解放战争需要,指示江淮五分区和皖西二、三分区建立抢修公路机构,至3月路基修复,土路通车。1957年,寿县成立筑路指挥部,铺筑县城至桓店52公里碎石路面。1961年完成桓店至阎店18.4公里砂石路面。寿县路段70.4公里晴雨通车。此间,加固桥梁4座,建涵洞22道。至70年代初,临时性木桥全部改建成永久性桥梁。路基拓宽达11米,两旁植以行道树木。1972年—1975年,完成渣油路面。1978年4月至1979年末,又以15.8万元完成窑口路堤4.5公里改线工程。1984年至1987年,再次拓宽路基达18米。
②霍寿路。寿县至霍邱公路,寿县境至淠河上的大店桥,长44.85公里,为民国17年冬计划修建的蚌(埠)叶(集)路的一段。当时成立施工事务所,但因经费不继未成。霍邱至正阳一段,由当时霍邱驻军修成土路基。寿县城至正阳段于民国22年筑成土路基,下半年军队南撤时又将路基破坏,建国初期重建。1956年完成正阳至大店段路基。1970年,寿霍路作为07030国防公路进行全线改建,8月12日,成立寿县国防公路指挥部,开始修路大会战,至1976年9月底竣工。县境44.85公里建成渣油路面,路面宽5.5米,投资103.3万元。
③寿东路。寿县至东津渡大桥,长4.1公里。现为506省道(蔡家岗至湖北英山)之一段,路基始建于民国18年9月,为寿县至田家庵、寿县至合肥、寿县至凤台三线之起点与重合。因自东津渡大桥起,至上述三地公路所在地先后划出,剩下县境一段以寿东路称之。
寿东路为寿田路时,长25公里,1953年整修,东津渡至田家庵段后划给淮南市;县境一段于1956年由省投资4.75万元,修复路基,建造桥涵,1957年土路通车,1961年改建为晴雨通车的砂石路。1967年投资1.8万元改建为碎石双车道,1974年改建为渣油路面,路基宽9米。1985年再次拓宽改造,路基宽17—22米,油面宽7米。
寿县至合肥公路路线形成于民国年间,22年“临时桥涵可通车”(安徽近代公路史《编年大事记》初稿)。建国后,始大修成路,正常通车。该线于寿境(寿县—吴山)81.8公里。又修起此路中段的庄墓桥(其时属寿县的庄墓区)至下塘集(原属寿县)22公里土路,起于西段的大孤堆至洞山的11.8公里的“洞山支线”。1957年,完成寿县至合肥公路路基工程;1958年1月10日,路面工程开始施工,成立寿合寿六筑路工程指挥部,连续9个月的紧张施工,东津渡至吴山77.8公里碎石路面和桥梁工程完成。1965年划县,东津渡至吴山、庄墓桥至下塘集一干线、一支线划归长丰县;洞山支线划归淮南市。
④寿凤路。自县城北关集起,经郝家圩,达凤台、至蒙城。县境长8公里,很少通车;1953年整修路基与路面。1958年整修梁家郢以西路段(郢村为淮南境)。又,县城南关至北山与寿凤路连接之“环城路”11公里,至1974年亦修成渣油路面。
2.支线公路
寿县境内今有支线十隐路(十字路至隐贤集39公里)、石三路(石集至三觉18公里,其中石集至茶庵为813省道之一段)、李迎路(李台至迎河镇10.5公里,属813省道之一段)、茶吴路(茶庵至吴山32.5公里,为813省道之一段)、涂瓦路(涂拐至瓦埠23.5公里)、炎广路(炎刘至广岩9公里)、刘三路(刘岗至三义5公里)、胡双路(胡岗至双枣5公里)共8条,均为泥结碎石路面。
①石三路。1956年冬,完成石集至三觉一段18公里路基土方任务。1962年修建木架桥3座(三流堰、茶庵、王大桥)总长43米,木涵1道,混凝土管16道,竣工后通车。
1974年,成立石三路会战指挥部,做路面宽6米,裁弯取直10公里,建涵45道,完成土方157万方,石方2.92万方,拆除房屋73间,植树15.8万棵。建造3座64.98米长的石拱桥(5.5万元)。全路6个月完成了泥结碎石路面,宽5米,实现晴雨通车。
②涂瓦路。1981年完成涂拐至小甸段12公里的泥结碎石路面,宽5米。1983年完成小甸至瓦埠段11.5公里的碎石路面,宽3.5米。从此,瓦埠区第一次有了晴雨通车的公路。
③李迎路。1974年完成泥结碎石路面,宽6米。接着十迎路(迎河集至十字路一段)改线工程开始,此路宽为7.5米,新建桥梁3座,40米,涵洞24道,242米,投资2.2万元,组织民工3850人,大战18天,做6.8万个工日,完成土方6.4万方,石方0.6650万方,并于1979年完成22公里的泥结碎石路面,宽5米。从此,连接了正阳—迎河—十字路通向寿六路的干线。1985年,李迎路改建油路0.5公里,十迎路油路7.4公里。
④茶吴路。1983年完成刘岗至炎刘段10公里的碎石路面,宽5米。1985年,完成碎石路面27公里,并改建油路6公里。
其余4条支线,亦在建国后修成之土路基础上,于80年代改建为碎石路面。
3.区乡公路
1985年区乡公路有炎小路(炎刘至小甸27公里)、安隐路(安丰—隐贤21公里)、团大路(团齐—大顺11公里)、瓦大路(瓦埠—大顺8.5公里)、三余路(三觉—余集10公里)、堰陶路(堰口—陶店8公里)、建枸路(建设—枸杞7.5公里)、涧菱路(涧沟—菱角7公里)、寿菱路(寿县—菱角17公里)、五城路(五里闸—城关3公里)、堰江路(堰口—江黄9公里)、保开路(保义至开荒9公里)、炎谢路(炎刘—谢墩8公里)、邵小路(邵店—小甸9.5公里)、三东路(三觉—丁冈—东桥16公里)、众太路(众兴—太平9公里)、众杨路(众兴—杨仙9公里)、隐马路(隐贤—马头12公里)、堰苏路(堰口—苏王10公里)、魏陶路(魏家岗—陶圩3公里)、马古路(马集—古楼5公里)、幸张路(幸福涵—张李7公里)、迎双路(迎河—双门12公里)、戈双路(戈店—双门13公里)、高戈路(高桥—戈店21公里)、双梨路(双桥—梨树6公里)、双邢路(双庙—邢铺2公里)、新外路(新店—外圩6公里)、三董路(三流堰—董铺2公里)、寿凤路(寿县—八公乡10.4公里)共30条。这些路面,绝大部分是土路,将陆续改建。
寿县公路一览表



三、桥梁
1.北门大桥
北门大桥,因桥在北门外而得名。古时有石桥。明《嘉靖寿州志》记:“旧名通济,跨淝水长二里许,旧桥卑隘颓圯,知州刘天民始而大之”。清光绪《寿州志》言“明正统间建”,是为重建。1949年后,因开挖淝水新河,形成新老二桥:老桥位淝水故道,距北门不足百米,向北百米处之新河,桥称新桥。二桥均系条石拱桥。老桥全长60米,3孔,跨径28.9米,净宽9.3米。新桥全长74米,7孔,跨径37米,净宽5米,桥高7米,1952年建。当淝水水位海拔达16—17米时,桥下仍能通行木船与小轮船;水涨至19米后,桥下航行受阻;再涨,则水漫桥面,交通中断,往来均靠渡船摆运。
1983年,寿县人民政府决定,在桥西40米处重建3孔每孔25米钢筋混凝土桁架拱桥(附2孔10米)跨淝水新河与故道,以优前述之新、老二石桥。桥长115米,面宽10.4米(附1.8米×2人行道),标高27米,决算97万元。桥北头护坡引线900余米,桥南头护坡引线347米,连接北山合阜公路成“T”字型。自1983年成立建桥工程指挥部,至1987年建成。寿县人大主任李瑞永、副县长王圣光始终善其事。桥成取古城北门“靖淮”二字名“靖淮桥”。孙子连撰“新建靖淮桥记”曰:“靖淮桥,原名‘通济’、‘北门’、‘淮南第一桥’。始建于明正统间。嘉靖、万历及清康熙、嘉庆时续修。咸丰七年,兵燹,桥毁,同治、光绪间修复。建国后,因治理淮河,人民政府拨款,在原桥之北百米处新开东淝河上重建七孔石桥一,名‘北新桥’,长53.5米,宽6米,标高22.7米。年久失修,桥基下沉,每逢汛期,交通断绝,远不适应当代需要。1985年,决定在‘北新桥’西重建新桥。县水利局设计为5孔桁架拱桥,长115米,宽14米,标高27米,负荷重载汽20级,拖100,总投资97万元。由水电工程队承建,于1987年竣工。镌石以记。”
2.南门桥
南门有新、老二桥。距南门约40米,城河上的为老桥,古名“通淝”。明嘉靖时有木桥,明万历及清乾隆、嘉庆、同治间,几经重修。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凤庐道金光筋为避太平天国军攻城,将桥断毁。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知州施照重修后,名“安良桥”。民国间,桥渐毁。建国初,修为石台木面桥,通行人畜力车和行人。1951年重建钢筋混凝土拱桥,全长36米,1孔净跨18米,宽5米,高6米。桥下可免桅通行10吨以下小木船。
南门为城关交通主要孔道,60年代后,交通量逐渐增大,原桥窄小,阻塞交通。1984年将桥加宽至30米,长42米,交通始得通便。
南门新桥(亦称下关桥),位于老桥南端百米的古河床上。原出城道路自老桥南端拐而向东、向南,成“~”型。1981年,随寿六公路南门段改为南北直线,在此古河床上建成石拱桥,全长51.5米,1孔,跨径25米,净宽16米,载重汽车18级。
3.窑口大桥
窑口大桥位于六寿公路窑口集北头陡涧河上。1950年11月,此处修有5孔石台木面桥,全长35.2米,宽4米;1966年改木面为混凝土桥面,各孔跨径总和为25米,净宽6米,桥高5米,载重(汽)13级。但因路堤低,瓦埠湖水位达到海拔20米时,窑河水位升高,桥身及桥头引堤即被淹没,不能通行,客运汽车须在两头换车接运,旅客乘渡船过河(桥),货运采用小船起驳中转。至1977年6月,在原桥西百米处重修路堤,新建5孔石拱桥,全长95.2米,跨径75米,净宽9.4米,载重(汽)13级。原桥废。
4.众兴大桥
众兴大桥初建于1950年11月,3孔,15米木桥。至1970年8月,由县水利部门在新挖塘河上重建双曲拱桥。全长131.3米,3孔,跨径90米,净宽7米,载重(汽)13级。桥位东移百米,原木桥拆除填土。
5.石埠大桥
石埠大桥位于淝水上游的石埠嘴,原为乡村大道渡口,寿县东、西部客货运输汽车需绕道南(六安)、北(寿县)数十公里。70年代建茶庵至吴山公路,初在石埠嘴修建简易渡船码头,使用航运部门1只旧趸船加固成汽车渡船临时通车。1978年建双曲拱型大桥,全长120.8米,3孔,跨径105米,净宽7.5米,载重(汽)13级。
6.大店岗桥 大店岗桥位于大店岗之淠河水上。因建07030国防公路,于1969年开工新建。1971年竣工,双曲拱桥,全长270米,高15米,6孔,总跨度245米,车道净宽7米。其中1孔为活动钢板桥,在淠水水位升高时启动,供以通航。
7.东津渡大桥
东津渡大桥位于07219国防公路的东津渡口,跨越东淝水,因名东津渡大桥。
东津渡口,古名长濑津。《水经注》记有“长濑津侧有谢堂北亭,迎送所簿,水陆舟车,是焉萃止”。但没有记述有桥与否。至六朝,宋南平穆王刘铄《寿阳乐》有“一叹复一吟,上我长濑桥”句,可见其时已有桥梁。至后周,世宗征淮南至淝水,“亲取一石马上持以供炮,从官过桥者人负一石”,可见其时桥已废圮。晚近有桥是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由兵备道沈秉驻寿时重建。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州人孙蟠与侄克任捐资重修;至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又在桥西南增建一小桥;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重修二桥。民国间,二桥倾倒。1950年新挖淝水新河,次年4月,由原六安专区治淮指挥部在新河上修一石拱桥,全长39米(2孔8米+2孔6米+1孔7米)。1953年在桥西寿县境老河床上建一座12米石台木面桥。两桥间约以百米路堤连接,并有弯道;桥西公路约长2公里,地势低洼,每逢涨水,即成渡口。1973年经省批准投资105万元,由省交通厅公路处第二工程队设计并施工,在原石拱桥北百米处建12孔20米钢筋混凝土“T”型梁大桥,跨淝水新老河床,全长272.4米,桥面宽7米(附2×0.75人行道),中间2孔梁底标高25.5米,载重汽13级、拖60吨;桥头接线:寿县岸470米;淮南岸505米。1973年8月15日开工,次年5月5日竣工,验收后归淮南市公路部门管理。
寿县公路桥梁一览表




四、车站
汽车站作为汽车运输起止点和客货运输业务的经营承运单位,是随着公路修建和车辆行驶密度、客货流向以及运量吞吐数量的增长而建立、发展的。1961年,安徽省公路运输局淮南分局在寿县设立汽车站。60年代,寿六、寿合、寿田、寿正等干线公路及炎吴、十迎、石三等支线公路上的主要集镇,先后设立了汽车分站,或汽车代办站、招呼站,属县站领导。1971年起,寿县车站改隶六安汽车运输分公司,再隶省公司。1973年增设双桥、窑口等分站。为使汽车客货运输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增开寿蔡“循环班车”,并先后在瓦埠、炎刘、迎河等主要站点住宿班车。汽车站作为省营企业,除本地进出班车,还接办六安、淮南、霍邱、蚌埠、武汉等长途过路客车业务。1985年前后,日发客运班车百次之多,日旅客流量达三四千人。车站同时办理货运业务,通过组织货源,调度车辆、计费结帐,并处理货物损差等多项工作。1985年完成客货换算周转量1495.7万吨公里。1987年完成客货周转量1661万吨公里。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