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公路建设
解放前,全县只有3条简易公路,长177.2公里,全系3至4米宽的砂石路面。
解放后,采取国家投资和民办公助等办法,大力修建公路,至1957年开通大渡口至石门街的班车。1978年以后,在加紧改造原有干线公路,接通断头路的同时,积极发展山区乡村公路,通车里程不断延伸,公路网密度不断提高。至1987年,全县建成公路135条,1045.7公里。其中国家接养公路24条、467.1公里(国道2条、132.2公里,省道4条、157.1公里,县道10条、126.3公里,乡道8条、51.5公里),交通部门代养公路3条、16.7公里;已建未接养的乡村机耕路88条512.1公里;厂矿专用公路20条、49.8公里。
国道上(海)拉(萨)公路黄(湓)大(渡口)段:原名省(安庆)屯(屯溪)公路,民国23年建,解放后更名牛大公路,1986年改为现名,境内长14.7公里。烟(台)汕(头)公路大(渡口)白(泥塘)段:原名安(庆)景(德镇)公路(大渡口至石门街段),民国23年建,解放后更名大石公路,1986年改为现名,长117.5公里。上述两条公路,由于路基不实,弯曲狭窄,行车十分艰难。
1956年开始,东流、至德两县组织民工,对这两条公路进行全面修复。1959年后,又多次进行降坡,改弯取直,拓宽路面,铺设柏油,提高路面质量。1986年,国家交通部规划:上海——拉萨经大渡口为318国道公路;烟台——汕头经大渡口、官港插支线由白泥塘出境为206国道公路。县交通部门根据国家规划组织民工,对206国道延伸到白泥塘的路段进行扩建和改建。境内两条国道计长132.2公里,其中铺柏油路面93.3公里,分别达国家三级路标准。
省道东(至)景(德镇)公路:原为安景路,是连接皖赣两省的重要干线。1986年,交通部规划国道网络后,境内官港至景德镇,经昭潭、石门街、侯岗出境为715省道,过境45公里,其中柏油路面7.6公里。达国家三级路标准。
东(至)九(江)公路:自牛矶出境与江西省彭泽县接壤,1966年测设,次年动工,先后4次以民工建勤分段修筑。1979年4月竣工通车,交付使用,为714省道,境内37.2公里。
安(庆)祁(门)公路:自境内毛田至祁门大观桥,为806省道。1958年动工修至境内花山铁矿。1959年至1960年修至葛公。1966年,国家投资206万元,动员全县人民投工修筑,历经5年,于1972年修至(海拔)1117.7米的红旗岭头,沟通了祁门至浙、闽两省干线公路,全长140公里,其中境内长58.9公里。块石护岸、护坡35处,计长893米。1984年8月1日开通东至、祁门客班车,后因多处塌方失修,客班中断,货车正常通行。
石(台)洋(湖)公路为808省道。境内洋湖至石台莘田,长16公里,始建于1964年1月,由洋湖、高山两乡人民义务修筑,国家补助。1966年8月竣工通车。后经扩建延伸,1969年5月1日开通东至至石台客车。全长75公里,达国家三级路标准。
县道东彭公路是民国23年修通的从东流至彭泽(境内东流至牛矶段)土路。日军侵占后,被国民党军队炸毁。1983年后,以民工建勤方式,修复东(流)彭(泽)公路至临江段面。1984年12月,通东流至临江客班,但未能与江西省彭泽接壤,仍属县级公路。
赤尧复线:原是大石公路经东至县城的一小段公路,长4公里,1975年治理尧渡河时,将大石公路线改沿城西新河大堤行驶,原赤头至尧渡的公路,则改为县城北部各厂区通道、东至车站的进出口。县公路站于1977年将此段全部铺筑渣油路面,定为县道。经过30多年的公路建设,境内县道建有10条,已伸展到各区、乡镇。
乡道全县9区、3镇、41个乡,采取集资、民工建勤等办法,修筑区、乡之间、乡村之间公路,并接通了国道和省县级公路。至1987年底,实现了乡乡通公路。
80年代,县政府重视贫困地区公路建设,县城东部徐村贫困地区“三条岭”(高岭、低岭、蔡岭),有4个行政村、21个村民组、29个自然村,461户、2100多人。古为通往贵池、石埭(今石台)、祁门至徽州的三条羊肠小道,地势崎岖,物资运输全靠肩挑背扛,加之土质贫脊,广种薄收,人民收入微薄。解放后,农业建设虽有发展,但交通变化不大。1986年,县政府决定投资7万元,兴建“三条岭”公路。1987年1月,徐村乡按照施工计划要求,发动各材(尚合、低岭、高岭、蔡岭、洪山)干部群众出勤修筑路基路面,交通部门无偿支持修建桥梁和大涵工程。经过一年努力,完成37.6万土石方任务,修筑公路15.4公里,1988年通行货车,初步解决了岭上人民运输困难。
二、公路养护
解放前,虽建有安景公路(1949年改为大石公路)线,但无专业人员养护,常年失修,雨季道路泥泞,损坏严重的路段,由乡、保派民夫修补。
1954年成立至德公路站,1956年修复大石公路,境内设立4个道班,约20人。1957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人民公路人民养”义务建勤指示后,全县相继成立6个常年养护组,增员70多人,并在干线公路推广铺设磨耗层路面,采用洒土扫砂结合法,做到“土路土养,石路石养”。1958年以后,随着公路不断兴建和发展,养护工人增至100人,后又吸收一批流动工补充。
1966年公路养护组,针对公路低差标准和排水不良状况,采取改弯取直,加宽升高,取沟排水,整平路肩,消灭坑槽,培植行道树等一系列养护措施,提高路基路面等级,年均好路率达到90%以上。
公路基本情况表

70年代起在农村抽调一批义务建勤代表工(1至3年一轮换)插入各道班,列入专职养护队伍。至1987年,全县公路纳入养护里程达467.1公里,养护道班41个,专职人员409人,其中:固定职工161人,含行管人员17人;代表工、临时工248人。有货车6部,客车1部,双排座车1部,压路机18部,还有拖拉机、手扶拖拉机、车床等设备。

上一篇:第一节 古道
下一篇:第三节 桥梁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