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职工教育
建国后,全区各县都重视对职工和市民的文化教育。1950年,滁城在钟鸣寺小学、滁县中学、县总工会办职工学校,由中、小学教师代教。同年6月,专署和各县分别建立了职工教育委员会,以政府部门为主,配合工会、青年团、妇联、劳动部门分工协作,推进职工教育。1951年,滁县职工夜校发展到18个班,参加学习人数907人。来安县参加学习的有手工业工人、市民84人。1952年,天长县组织职工444人参加学习,占职工中文盲半文盲的59.5%。
1954年,职工业余文化教育根据“政府领导,依靠工会”的原则,划定教育行政部门与同级工会之间的职责范围:有关方针政策、教师培训、教学工作的督促检查,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工会协助;有关组织工人入学、经费收支、教师的聘请管理,由工会负责,政府教育部门协助。1955年,职工业余教育开始举办高中班。1956年,定远县在针织厂、农具厂、民警中队办扫盲、小学、初中、高中共15个班,800多人参加学习。本年度全区共组织职工4573人(不包括滁县数字)参加各种班级学习。
1958年随着“大跃进”运动,各县大办红专学校,仅据滁县、天长、全椒三县统计,共组织11058人参加学习。定远县将职工学校与机关干校合并,专职教师12人,县长和组织部长带头学文化。
1959年,中央对职工业余教育提出“党委领导,工会主办,各方协助”的原则,各地职工教育开展得较为顺利,但有的县出现了只重数量不顾质量的倾向。之后,由于受三年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职工教育走向低谷。1963年起,职工业余教育逐步恢复正常,大部分学校开始建立了入学编级测验、阶段测验、补课等制度,滁县服务公司及乌衣运输公司、乌衣鱼苗场也相继开办职工业余学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职工业余学校多数停办。遵照毛泽东主席“七·二一”批示,滁县水泥厂于1974年办起了本区第一所“七·二一”工人大学。至1976年,各地大型厂矿陆续办起了“七·二一”工人大学,多是开办政治理论班,适当开办各种专业班和短训班。有的“七·二一”工人大学一无教室、二无教师,只是徒具虚名,挂个牌子而已。
1981年11月,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发出《关于切实搞好青壮年职工文化、技术补课的联合通知》,地、县分别在经委设立职工教育办公室,负责职工的“双补”和考核工作。全区青壮年职工应参加文化补课的约4万人左右,参加技术补课的在3万人左右,各县市以系统或单位办职工夜校,聘请教师对职工进行初、高中文化补课。从1982年起,地区组织了三次统一的文化考核,约有30%的职工取得文化补习合格证书,达到岗位“应知应会”要求。1984年以后,地区不实行统一考核,由各系统自行办理。
1986年3月,地区经委筹建安徽省职工电视中专滁县地区分校,并于同年招生400人。至1992年底,分校共招生1706人,已毕业743人。职工电专以招收在职人员为主,也招收社会青年,但毕业后不包分配。
1991年5月,地区农机局筹办农机技工学校,办学规模为400人,同时承担中级技工培养和农机干部在职培训的任务。同年招收机电专业学生122名。1992年底,有教职工34人,其中教师28人。设置专业有拖拉机汽车修理、机电修理、机械修理、电器修理等,建有钳工、拖拉机汽车拆装实习室、电工实习室。全校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固定资产140万元。举办过“三机”(免耕条播机、开沟机、割晒机)、柴油机节能改造等培训班,培训人员140多人。
1954年,职工业余文化教育根据“政府领导,依靠工会”的原则,划定教育行政部门与同级工会之间的职责范围:有关方针政策、教师培训、教学工作的督促检查,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工会协助;有关组织工人入学、经费收支、教师的聘请管理,由工会负责,政府教育部门协助。1955年,职工业余教育开始举办高中班。1956年,定远县在针织厂、农具厂、民警中队办扫盲、小学、初中、高中共15个班,800多人参加学习。本年度全区共组织职工4573人(不包括滁县数字)参加各种班级学习。
1958年随着“大跃进”运动,各县大办红专学校,仅据滁县、天长、全椒三县统计,共组织11058人参加学习。定远县将职工学校与机关干校合并,专职教师12人,县长和组织部长带头学文化。
1959年,中央对职工业余教育提出“党委领导,工会主办,各方协助”的原则,各地职工教育开展得较为顺利,但有的县出现了只重数量不顾质量的倾向。之后,由于受三年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职工教育走向低谷。1963年起,职工业余教育逐步恢复正常,大部分学校开始建立了入学编级测验、阶段测验、补课等制度,滁县服务公司及乌衣运输公司、乌衣鱼苗场也相继开办职工业余学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职工业余学校多数停办。遵照毛泽东主席“七·二一”批示,滁县水泥厂于1974年办起了本区第一所“七·二一”工人大学。至1976年,各地大型厂矿陆续办起了“七·二一”工人大学,多是开办政治理论班,适当开办各种专业班和短训班。有的“七·二一”工人大学一无教室、二无教师,只是徒具虚名,挂个牌子而已。
1981年11月,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发出《关于切实搞好青壮年职工文化、技术补课的联合通知》,地、县分别在经委设立职工教育办公室,负责职工的“双补”和考核工作。全区青壮年职工应参加文化补课的约4万人左右,参加技术补课的在3万人左右,各县市以系统或单位办职工夜校,聘请教师对职工进行初、高中文化补课。从1982年起,地区组织了三次统一的文化考核,约有30%的职工取得文化补习合格证书,达到岗位“应知应会”要求。1984年以后,地区不实行统一考核,由各系统自行办理。
1986年3月,地区经委筹建安徽省职工电视中专滁县地区分校,并于同年招生400人。至1992年底,分校共招生1706人,已毕业743人。职工电专以招收在职人员为主,也招收社会青年,但毕业后不包分配。
1991年5月,地区农机局筹办农机技工学校,办学规模为400人,同时承担中级技工培养和农机干部在职培训的任务。同年招收机电专业学生122名。1992年底,有教职工34人,其中教师28人。设置专业有拖拉机汽车修理、机电修理、机械修理、电器修理等,建有钳工、拖拉机汽车拆装实习室、电工实习室。全校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固定资产140万元。举办过“三机”(免耕条播机、开沟机、割晒机)、柴油机节能改造等培训班,培训人员14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