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成立于1949年6月,时称皖北滁县专区农事试验场,占地648.4亩,隶属于滁县专员公署经济建设科领导。1961年4月定名为滁县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归属滁县专区农业局领导。
农业科研项目多次获奖。1981年,“滁油一号”、“中粳桂三3号”同获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四等奖;1982年获省农业厅推广杂交稻技术改进成果三等奖碳铵化肥深施技术获省农业厅技术改进三等奖;1983年,国际稻推广获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推广科研成果奖;1985年,稻、麦两熟插种绿肥培肥技术通过成果鉴定,主持的安徽省野生大豆考察收集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92年全所91人,其中大学文化程度和有中、高级职称的16人,大专、中专文化程度和有初级职称的19人。藏书1737册,其中外文版37册;科技期刊1775册,其中外文59册;科技资料3642册。
二、地区农机研究所
成立于1965年,编制5人。1965年并入地区农机厂,并于1971年正式由地区农机厂代管,其间曾配合滁县、嘉山等农机(具)厂推广插秧机、饲料粉碎机等。1973年恢复成立农机研究所。1979年,人员增加到38人。1992年实有18人,其中大学文化程度和有中、高级职称的9人,中专、大专文化程度和有初级职称的5人。
1978年到1981年研制成功2FK—1型机动水田粒肥深施器,通过省级鉴定,获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1984年到1985年研制成功8—5马力手扶拖拉机配套农机具(TCJ—O.5型农用拖车、lB—1.8型刀齿耙、5DZ打场装置),通过地区级鉴定,获地区科技执行二等奖。
三、地区科技情报研究所
滁县地区科技情报研究所是一个综合性的科技情报研究机构,成立于1974年,为地区科委所辖的科级事业单位,定编12人。该所现有10人,其中大学学历的5人,中专、大专学历的5人。
四、地区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所
前身为滁县地区文化局文物工作组,成立于1978年,定编7人。1992年实有6人,其中大学文化程度和高、中级职称的4人。该所有一般的地球物理测量、化学分析、工程勘探和运输等方面的仪器。有图书600余册。
1978年完成“饱含水古代漆木器脱水定型”研究,使出土的古代漆木器脱水后保持原有形状,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2年配合国家文物保护科研所进行“石窟加固工程中检测新方法的研究”,应用直流电阻率勘探方法解决了石窟裂隙渗水探测问题,获得国家文化部1983—1984年度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5年与国家文物保护科研所共同完成了“应用直流电阻率法等综合方法勘探地下文物”的研究,经文化部和安徽省科委鉴定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第一批成果资料,1986年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同时获得国家文化部1985—1986年度文化科技成果二等奖。
五、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
1978年9月成立。位于滁州市西北部龙亭口,总面积为1800亩,其中苗圃用地110亩。1992年有职工28人,其中大学文化的6人,中专、大专文化的7人。
1981年与省农学院、管店林机厂合作,成功地制造了NR—1型育苗容器,1983年经省林业厅专业会议鉴定,质量性能良好,列入林业科研成果,为容器育苗造林开辟了新途径。
1984年开始“火炬松容器育苗”试验,当年两季成苗,上山造林获得成功。1985年继续进行铅笔柏播种及雪松、桂花芽移苗等项试验,都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效。
六、地区原子能利用研究所
1978年9月,钴60辐射室从地区农科所划出,成立“安徽省滁县地区辐射室”,为局下事业单位,定事业编制7名,属科委领导。1983年改名为“滁县地区原子能利用研究所”。
主要从事不同作物的辐射剂量研究,摸清各种作物在江淮地区的最适宜辐照剂量。1981年参加全国辐射育种小组,培育了中稻水稻品种系“8152”,1984年获地区区试第一名,亩产可达535公斤。1981至1982年,和浙江农业大学共同研究r射线、液氮、咖啡因对水稻种子的当代效应,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撰写论文“液氮、r射线、咖啡因处理水稻种子的当代效应”,被农学会推荐为优秀论文。1984年参加全国联合课题“水份与辐射的关系”的基础研究,得出水稻种子含水量13.8%为最适辐射水量。1984年底又参加国家剂量院主持的“吸收剂量”研究。
该所位于琅琊山下、凤凰洼水库东侧,占地10672平方米。1992年有职工10人,其中大学文化的6人,中专、大专文化的1人。有148平方米的钴室一座,226平方米的同位素室一座,80平方米的温室一座。七、地区医学科学研究所
1978年10月成立,定事业编制8人,属地区卫生局领导。主要任务是以应用研究为主,对危害全区人民健康的疾病开展研究工作,为防病治病保障人民健康服务。该所与卫生部长春、武汉两个生物制品研究所协作,进行从疫苗预防狂犬病免疫途径以提高免疫效果的研究,对控制狂犬病流行有明显成效。1992年有职工7人,其中大学文化的1人,大专、中专文化的5人。
八、地区计量测试科学研究所
1979年1月建立,当时工作仅限于对游标卡尺、万用表、压力表、血压计等简易计量器具的检定。全所有职工20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4人(硕士研究生1人),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2人。设8个实验室,建立最高计量标准装置22项,次级计量标准14项。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所赋予的科学研究、建立本地区计量标准、强制检定计量器具、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的检定和社会计量仲裁检定,统一本地区的量值等工作任务。
九、地区化学工业研究所
1984年5月成立,事业单位,编制15人,隶属地区经济委员会领导。1985年9月,经行署科委批准,并报省医药管理局审核,同意挂滁县地区化学医药工业研究所牌子。
现有16人,其中大学文化11人,研究生1人。主要从事精细化工、医药及农副产品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自1984年以来,先后承担、自选及企业委托项目11项,完成9项,其技术转让和推广应用的有8项。
十、地区食品工业研究所
1990年4月成立,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有职工29人,其中科研人员12人,行政人员2人,工人15人。现有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的工作用房。主要研究:食品加工工艺、生产配方、发酵技术,开展食品生产技术培训,对发挥本区农副产品原料多的优势,改变本区食品生产的落后面貌起一定作用。
十一、滁州建筑设计研究所
1988年成立,为集体所有制。有职工22人,大学以上学历(含高级职称)15人,中专以上学历7人。主要承接建筑设计和技术咨询。
十二、滁州通力工业设计研究所
1991年成立,为集体所有制.有职工9人,大学学历(高级职称)3人,中专以上学历3人。主要研究任务:产品开发设计,带动生产、销售、技术转让与咨询服务一体化经营。
十三、滁州非金属矿产开发应用研究所
1991年成立,集体所有制,有职工7人。主要研究非金属方面的装饰品和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工作。成立后,对滁县地区的非金属矿床及陶瓷原料进行大量的考察和研究。
十四、安徽省河蟹养殖技术中心
在滁州市水产研究所基础上于1986年成立,1990年由国家科委确认为国家星火培训基地。至1992年,中心面向11个省、市、自治区及东省15个蟹苗场,培训出几千名技术人员、星火计划管理人员及师资人才;组织编写星火培训系列教材,印发万册;与省科委和其他部门合作录制了河蟹育苗录像资料及电影《河蟹》等。中心曾获国家科委“星火科技奖”和省科委“星火培训人才奖”。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