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税种税率
1、田赋
田赋是历代封建王朝及政府对土地所有者征收的税赋。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本县清丈土地,查实田亩,绘成“鱼鳞图册”(因图形象鱼鳞)以后各地赋税征收即以此为依据。
明万历九年(1581年)颁发“一条鞭”法,赋役分别归并,按田亩计征赋粮,以赋粮摊派劳役,征收起解,改民理为官办。
清初实行丁、田分征,顺治元年(1644年),凤阳实有人丁10073人,每丁科银3钱7分3厘,田地4198顷96亩,每亩折征银2分9厘1毫6忽,仓米6合。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实行“地丁合一”,统按田亩征收银两、粮食,合称“钱粮”。
光绪九年(1883年),原额丁地正杂等款银两除去荒缓减免,实征垦熟田地银8473两零1分2厘,原额凤仓米折征银两除去荒缓减免,实征垦熟田地银1641两9钱9分7厘。
民国16年,田赋划归地方收入。民国25年,全县民田原额折征洋(银元,下同)447013元8角3分5厘,卫田原额折征洋9923元4角4分1厘。民国34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有利人民休养生息,国民政府公布免征34年度田赋。民国35年全县征收田赋5113元9角4分。
2、农业税
建国后,农业税是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农业税征收建国初采取差额较大的累进税制,税率按人均收获量确定,税率最低为3%,最高达60%。
1952年至1957年,实行有免征点的24级累进税制,以农业人口人均常年产量计征,75公斤以上起征,最低税率为7%,最高税率为29%。
1958年后,改累进税制为比例税制。实行农业税起征点以生产队为一级征收单位,稻产区人均口粮230公斤、杂粮区人均口粮180公斤,在此标准以上的均依率计征、依法减免、核实征收,平均税率为常年产量的15%。
1982年,实行“实物计征,定价折款征收”。按照近几年正常年景各种粮食收购价,确定一个低于收购价的价格,按分配的任务,一次定价折款到户,分午秋两季征收。
1957年以前,除征收农业税外,还随征水利集资粮12%,以后逐渐改为农业税附加,按依率计征数的12%固定征收。1964年以后,农业税附加改为按正税的15%征收,此项收入作为地方(预算外)收入,使用于地方经济建设。
自1949年至1985年的36年间,全县共征收农业税6096.8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28.6%。
1949—1985年度农业税征收情况表
表17-3

续表17-3

3、工商各税
明、清时期工商各税属杂税,县内开征的有集场税、契本工墨税、门摊税、商税、油税、湖沙税、杂办挑贩鱼鲜税、房屋基地赁税、酒醋税等。明永乐十年(1412年)全县计征各类税钞2万多锭。
民国时期,税种繁多,各种捐税达20余种,仅民国35年就收各项税26838.75万元。
民国29年凤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在根据地废除了10余种苛捐杂税,如保甲税、户口税、牛头捐、营业税、印花税、牲畜税等。根据当时情况,县抗日民主政府主要开征有以下几种税收。
契税不动产经过买卖或典押成立买卖契或典契时,均应于契纸成立一个月以内赴征税机关纳税。契税是县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民国32年1月县规定买契照契价征收12%的契税,典契照契价征收6%的契税。
牲畜税牲畜税是向购买牲畜的人征税。民国30年1月县抗日民主政府规定,牛、驴课税的税率为照价征收1.5%,骡、马照价征2%,猪、羊照价征3%。
屠宰税屠宰税为屠宰营业税,向屠商征税,饲养户自屠自食者不征税。民国32年1月,县抗日民主政府规定,猪、羊、牛、驴、马、骡的屠宰税的税率为每头价值的3%。
烟酒税为保护抗日根据地的烟草工业和手工业生产,抗日民主政府采取了限制纸烟进口的政策,对进口香烟课以重税,税率达20%至30%,而对本地产烟征收的税率只为5%,对手工卷烟业,每月每个烟摊子征中等10支装的40包烟价之税。漕坊,每月每只大酒锅征30斤酒价之税,小锅减半。
牙贴税牙贴税是向经营牙行(粮食行、牲畜行、柴行等)经纪人按其收益征收的一种税。民国32年1月,县抗日根据地牙贴税税率为每季度按营业收入额征收5%。
营业税营业税是向经商的人征收的一种商业行为税。民国32年1月,县抗日民主政府规定杂货摊店、糕饼店每季度按资本额征8%的营业税,菜馆每季按营业收入额征收5%。
建国初,仍沿用旧税法,但其中不合理的苛捐杂税予以废除。1950年,建立新税制后,开征的有货物税、工商业税、印花税、利息所得税及其它各税,当年合计征收67.59万元。1953年取消印花税,增收商品流通税,1954年取消利息所得税,1956年增收工商所得税,1957年改工商业税为工商营业税,1958年后除保留工商所得税外,其它各税都归并为工商统一税。1977年工商统一税又分为工商所得税和工商税两种。1983年增收增值税和建筑税,1984年恢复货物税(产品税)和工商营业税,1985年增设城市建设维护税和国营企业奖金税。1950年至1985年由于税收种类多有改变,税收总额也时有增减。
1950—1985年度工商税收情况表
表17-4单位:元

续表17—4

二、税收减免
1、工商各税减免
为了减轻群众的负担,县工商各税的减免时有不同。民国35年1月,县抗日民主政府曾规定群众性的消费合作社经税检局批准,免征营业税;资本额在1千元以下的京广货摊店,3百元以下的杂货摊点以及不能办酒席的饼铺均免征税。1958年前,县政府规定,灾区的农业合作社或农民个人,为了生产自救所经营的手工业和农副业,其产品在省内出售时,免交工商营业税和所得税;灾民捕捞的水产品,在省内出售的,除由收货的商业部门报交货物税外,直接出售给消费者的免交货物税;灾民在省内购买牲畜,不论自用或贩卖,均免交牲畜交易税;灾民贩运各类产品在省内出售,免交临时营业税。1959年9月起,对于工厂试制新产品和利用废品、代用品作原料的产品,给予减税或免税照顾。1978年1月起,对为安置待业青年而新办的集体企业(除生产销售烟、酒、糖、棉纱、鞭炮等高税率产品外),不分商业、交通运输业等,都免税3年。
1981年至1985年全县免征所得税45万元,工商税104万元,营业税21万元,产品税102万元。
2、农业税减免
明、清时期,文职吏员、乡坤和贡生员均优免赋役。民国时期,农业税减免,只限于正税,附加税不减。减免对象大多是受水、旱、虫灾的灾户,减免数额视灾情大小而定,根据大灾大免、小灾小免、无灾不免原则,分全免、半免、部分免和缓征等几种形式。民国20年大水,沿淮一带哀鸿遍野、颗粒无收,故当年沿淮乡村灾民的田赋全部免交。
建国后,农业税减免分社会减免和灾欠减免两种。社会减免始于建国初期,不论自耕或是佃耕,人均不足1亩地的免征公粮,人均不足1.5亩地的征部分公粮,烈、军属人均不足2亩地的免征公粮,全家无一劳动力而生活又十分困难的免征公粮。
1957年以前,规定人均口粮在75公斤以下的免征农业税。1957年后规定稻产区人均口粮在230公斤以下,杂粮区人均口粮在180公斤以下的免征农业税。从1978年起,对灾欠减免一直执行“依率计征、依法减免、重灾多减、轻灾少减、特灾全免”的原则,根据实收产量与计税常产相比,欠收六成以上全免,欠收五成以上的减征七成,欠收四成以上的减征五成,欠收三成以上的减征三成半,欠收二成以上的减征二成,欠收二成的不减。
1978年,经过“五五”调产,全县计税常产定为1.7亿公斤,每亩平均常年产量150公斤。按此标准要求减免者,必须本人申报,群众评议,村委会审查,报县批准,方可减免。
三、税收管理
1、农业赋、税征收管理
明洪武二十年,全县清丈土地,查实田亩,绘编“鱼鳞图册”,各村以此为据征收田赋。万历九年,颁行“一条鞭”法后,县再次清丈土地,查实征收新增土地田赋。
清承明制,由县吏负责催征田赋。雍正年间采用三联串票(征收田赋通知单),一联送纳赋户催缴田赋、一联送府、一联县存。
民国年间,县政府设有钱粮柜征收田赋,每年分午秋二季征收两次,由地保负责催征,如有不缴者,即派武装强行征收。
建国后,逐户查田评产,确定纳税标准。1949年农业税的纳税耕地为1497948亩,纳税产量为8977万公斤。
1954年,县内相继成立初级社和高级社后,农业税征收分别以社为单位计征。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以大队为单位分队缴纳。每年分午、秋二季征收,根据核定的常年产量和“依率计征、依法减免”的政策,实行“实物征收、金额结算”的办法,由各乡财粮员与粮食部门统一结算,定期向县财政局解报。
实行农业大包干责任制后,农业税征收以户为单位缴纳。实行“实物计算、定价折款、征收代金”的办法,由纳税户到粮站缴纳,乡财粮员到粮站统一结算。1983年以后改为折征代金方法,由乡政府组织征收,到1985年,全县计税产量为17188万公斤,纳税耕地为105.58万亩,纳税人口为49.34万人,实征税额215.7万元。
2、工商各税征收管理
明、清时期,县府均设税收机构,负责征收和管理税赋。民国时期,多数税种采取划地区定额承包的方法,承包人可以委托征收员征收。征收人员多数有超承包额征收贪污税款行为。
抗日战争时期,县抗日民主政府设有财粮科和税检机构,各区设有税检所,各所均配备有武装缉私人员,除负责按规定征收各种税收外,还在交通要道检查出口货物,征收货物过境税,已税货物发给税票,加盖戳记后,在根据地内流通不再征税。当时小溪河、红心一带税检所征收的盐税就是本县的重要财政收入之一。同时武装缉私队还经常设卡、巡逻、查缉违禁、走私和偷税货物。
建国后,县税务部门对全县工商业的类别、资本额和经营情况进行了调查,配合市场管理了解外来商贩经营品种和集市贸易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征管办法。对产品税实行三种征收方法:查定征收。对私营卷烟厂,手工生产的植物油、土布、鞭炮等,其税源分散,采取查定征收的办法。规定小盒香烟上要贴花证,货物上加盖查验戳记以区分是否纳税。对油坊采取查封制的办法,依据榨的大小、原料的不同、出油率的高低,分别核定最低产量实行开榨启封制,防止偷税漏税。起运征收。对商品货物便于控制的,督促生产厂、坊企业建立帐册,登记原料产量,凭申报单,填好完税证照字号,在商品货物上加盖查验戳记。通过检查货照证是否一致,防止投机取巧。驻厂征收。对较大的生产厂家、企业采取驻厂征收的办法,对其原料的购进、成品的运销、花证的领贴、税款的交纳,均加以控制,厂商按日填写日报表送驻厂员审核。门台子烤烟厂就曾采取此法。
对私营个体工商业户征收管理采取:1、查帐征收。对企业会计制度健全,按时记帐,行业会或工商联认可其一向遵守税务规定的,经税务部门批准后实行查帐征收。2、民主评议。对财务制度不健全的私营工商业户,由税务评议组根据市场和企业经营情况,将各行业分成三等九级,经评审复议后确定数额,限期纳税。3、定期定额。对小型的私营工商业户和摊贩业采取自已申报,税务部门根据淡旺季节分别核定营业额,依率计算出税额后,由纳税户定期缴纳。
1952年对国营、个体工商业户进行了一次查补税款工作,通过补税罚款推动了税收工作的前进,全年税收比1950年增长6倍多。
1956年以后,对国营、集体和合作企业等纳税户,按商品名称、税目、时间、数额、税率等内容,订立了纳税鉴定,对小商小贩实行定期定额征收,税务机关调整了稽管组织,完善了管理制度;农村实行分片包干、驻点或巡回征收,因而税收工作有条不紊,逐年递增,到1957年全县税收为652.11万元,比1953年增长13倍。
1958年,社会上刮起“一平二调”之风,削弱了税收力量,导致1958年至1961年税收大幅度下降。1960年全县总税收只有235.77万元,仅占1957年的29%。
1962年以后,加强了税收政策的宣传和征收管理工作,对偷、漏、欠税户进行了清理,税收迅速上升,1964年全县税收为534万元,比1960年上升126%。
1966年至1971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税务工作处于无政府状态,税收出现了第二次大幅度下降。
1972年,税收管理工作步入正轨,加强了税收部门票证管理和纳税部门的发票管理,对票证短少、贪污、多征、少征、错征等问题作了处理。对纳税部门的发货票进行了全面清理登记盖戳,禁止使用假发票和白纸条。经过整顿,税收逐年增长,1977年全县税收693.9万元,比1964年增长3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税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税务部门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增加税收力量。通过对企业放宽政策,扶持了新办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农村社队企业。从1980年至1985年为企业投放周转金206万元,促进了集体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效益提高,税源随之扩大,财政收入明显增加,1984年至1985年企业为国家多提供税金80万元。
为贯彻“五五”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清查偷漏欠税的通告》,加强纳税人的法制观念。1984年举办了多期学习班,清查了374个纳税户,共补交偷漏税款47.6万元。1985年全县开展财税大检查,查补偷漏税款85.5万元。
税收管理工作中预征和估征是加强征管工作的措施之一。按惯例,每年有几次物资交流会(独山庙会和九华山庙会),会期货物集中、商贾云集。对这种集中的集市交易即采取估征的办法,对上市的竹、木器等手工制品估征盖戳,如果货物购销不畅,凭税票和查验戳,以后交易时不再征收。每次交流会可征得税款3万元左右。

上一篇:第一节 财政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