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木帆船运输
木帆船(一称“民船”)是最早的客货乘载工具。始为一船一户,独来独往;继则合伙,雇工,从事运输。民国时期,江河两岸,帆樯林立,每年来往苏、鄂、湘、赣和皖省境内的各类木帆船有二十余种,多达二十余万艘次。部分船民,以芜湖为“寄居港”,或长期落籍,经营货运,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驳船、民船、划船等三大封建船帮,封建把头利用“船行”、“同业公会”等组织,垄断货源和运费结算。其时,驳船帮有船170艘,7325.93吨位;民船帮有船140艘,4930.36吨位;划船帮为载重5吨以下的小船(船数不详),散布于陶沟、龙船巷及金马门等港湾。(据1952年调查)
解放初期,芜湖港籍的民营木帆(驳)船有396艘,15511吨位。内河航务管理机构建立后,对其加强了管理。1951年5月,成立芜湖市民船同业公会筹委会和芜湖市驳船划船分会。1953年,开展民主改革,取缔封建船帮组织。1956年,进行私营木帆船运输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芜湖水系30吨以下的9059艘木帆船(94589吨位),组织119个运输合作社,从业人员26241人。属芜湖市的有“前进”、“第一”、“四褐山”、“裕溪口”等4个运输合作社,船251艘(4146吨位),从业人员903人。同时,成立公私合营安徽省芜湖内河运输公司,对30吨级以上的662艘船舶(2948吨位),从业人员3717人组建船队,其中,芜湖市船队两个,船31艘,1960吨位,从业人员177人;所建船队由公司直管11个;余属所在地的安庆、无为、巢湖、宣城、芜湖等港航部门,组织经营,负责管理。
1958年,“合作化”运动时,芜湖水系119个木帆船运输合作社,组并成76个高级运输合作社。芜湖市的4个运输合作社,并为“先锋”、“红专”3个高级社。翌年,76个高级杜又组成36个水上人民运输公社。芜湖市的2个高级社,组建为水上人民运输公社,下辖3个大队,实行三级(社、大队、船队)管理,两级核算。年底,公私合营芜湖内河运输公司转为国营,全部归并到芜湖内河航运管理局统一经营管理。
1960年,水上人民运输公社,按船籍所在地,改称水上人民运输公司。芜湖市水上人民运输公社,改称芜湖港水上人民运输公司(管理、核算体制不变)。翌年,又更名为芜湖市水上运输公司,隶属市交通局领导。1978年,改为芜湖地区人民航运公司,1981年,划归宣城地区航运公司。
木帆船运输,全凭人力和风力驱动,虽具载量小、航速慢、船体不坚固等弱点。但机动灵活,适应小批量的集运性运输,轮运难以取代。五十年代,它对繁荣芜湖水上运输,沟通城乡物资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自1949~1959年,芜湖水系,帆船完成的货运量达1958万余吨,97738万吨公里。六十年代初,为改革木帆船的传统运输方式,首向南京金陵船厂购进85匹马力蒸汽机拖轮2艘,组编2个船队,始行汽力驱动的拖带运输。从此以后,木帆船过渡到挂桨机;内燃机动力取代了蒸汽机;船体结构由木质改水泥、铁质和钢质。至1977年,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拖带化运输。结束了千百年来的“摇橹、扬帆”。
二、轮船运输
芜湖轮船运输业,始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时有轮船招商局在芜湖设行栈,为申汉线班轮办理客、货运输业务。清光绪二年(1876),辟芜湖为通商口岸。翌年,英商太古轮船公司继设芜湖栈,从此,外国航商接踵来芜开办航运。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商办芜湖立生祥小轮公司成立 ,租用外商小轮3艘,为减少征税悬挂外商旗号,经营芜湖至巢县、合肥一带的客运。从此江河轮运日趋繁荣,迄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芜湖轮运业已达29家,船舶63艘。日军侵占芜湖期间,先后设有9家轮运机构。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交通部委托招商局和安徽省公路局(时称“省运输管理处”)分别接收了日伪航业,成立了安徽省运输管理处芜湖航运总站(时为第一家地方公营运输企业)。继之复业开业的达55家,船145艘,再现轮运兴盛。嗣因战乱影响,业务渐趋萧条。自1873年至1949年,芜湖轮运业,累计115家,在76年沧桑中,多已消失殆尽,解放前夕,仅存26家,船85艘。
新中国成立后,皖南区交通管理局于1950年1月开始整顿私营小轮业,保护、支持合法航商的正当运输;取缔无船的航业经营。整顿后的芜湖10家私营小轮业中同济、肇安、大来、庐阳等4家轮船局,组成永安轮船局联营处,由长江区航务管理局南京分局芜湖办事处管理;宣陵、胜利、安远、长风、协鑫、三友等6家轮船局(公司、行),组成民航联营社,由国营华东内河轮船公司皖南区公司管理。时因资金匮乏,油料价贵,船舶失修,货源不足,虽经多方扶持,终于相继解体、歇业。
清代至民国时期芜湖轮运企业统计表
表35


三、芜湖港务管理局
清同治十二年(1873),轮船招商局(宫督商办机构)在芜湖设行栈,经营汉申线客货运的过芜业务和筹运漕粮。清光绪三年(1877),轮船招商局设芜湖分局,开始置地产,建仓库、码头,供招商局的轮船靠泊和寄存承运物资。民国二十一年(1932)十一月十五日,更名国营招商局芜湖分局。抗日战争爆发后,港口码头被日军侵占。民国三十四年(1945)十月十八日恢复建制,成立国营招商局芜湖办事处,接收日伪航业东亚海运株式会社芜湖支店,中支航运会社芜湖出张所、山九运输株式会社芜湖出张所及内河轮船股份有限公司芜湖出张所、中华轮船股份有限公司芜湖出张所、扬子福利公司芜湖出张所等6家的船舶61艘(小轮4艘,拖轮19艘,铁驳21艘,木驳13艘,柴油船2艘,木客船2艘)。时被机关、部队征用16艘,交英商6艘,实收船舶39艘。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和十二月二十七日,先后恢复芜湖至安庆、芜湖至裕溪口航线的客运。民国三十五年(1946)九月十日,复称国营招商局芜湖分局。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月一日,更名国营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芜湖分公司。
1949年4月27日,芜湖市军管会公用事业部船舶管理处,军管招商局芜湖分公司,保留旧制,恢复运输。时有小轮3艘,员工133人。翌年12月,芜湖分公司的港口、码头、船舶、仓库,移给长江区航务管理局南京分局芜湖办事处经营管理。是年,新增船舶16艘(调进5艘,接收皖南区供销合作总社船10艘,购置1艘)。1951年2月1日,招商局芜湖分公司改组为中国人民轮船公司芜湖分公司。3月1日,与长航南京分局芜湖办事处合并改称长江航务管理局芜湖办事处,为“政企合一”的港航机构;辖裕溪口、大通2个营业站;是年,调进船舶15艘。1952年8月2日,长航局芜湖办事处改称芜湖港务管理局,辖裕溪口管理站和芜湖作业区。1958年4月17日,将安徽省境内的短航客货运输业务及船舶、人员(船员作借用)交由芜湖内河航运管理局经营;保留长江干线及跨省运输。同年7月1日,长航体制下放,芜湖港务管理局更名为安徽省芜湖港务局,并设裕溪口分局,隶属省交通厅领导。1961年7月15日,复称芜湖港务管理局,改属长江航运管理局领导。1965年1月,交通部改革长江航运管理体制,更名芜湖港务局,属长江航运公司领导。同年12月,改组为芜湖和裕溪口2个港务局,分别归长江航运公司芜湖分公司和上海分公司领导。1971年3月,裕溪口港务局并入芜湖港务局,恢复裕溪口作业区建制。1978年7月17日,再次恢复芜湖港务管理局名称。1980年4月1日为开展外贸运输,成立中国外轮代理公司芜湖分公司和中国外轮理货公司芜湖分公司,专门办理外国船舶和航行国际航线的中国船舶的代理业务。1984年,实行港航分管体制,芜湖港务管理局,改属长江航务管理局领导。1985年7月31日,撤销裕溪口作业区,成立裕溪口港埠公司。年末,芜湖港务管理局辖3个公司(中国外轮代理、理货两分公司及裕溪口港埠公司)、7个站(金马门、二坝客运站,湾、宣城、南陵、荻港、汤沟等港务站)及芜湖作业区、港作船队。职工3250人。
四、安徽省皖江轮船运输公司
民国三十四年(1945)十月九日,安徽省运输管理处(省公路局改称)设芜湖临时办事处和芜湖站,分别接收日伪内河航运业的船舶31艘(其中:客轮13艘,货轮7艘,驳船9艘,摩托船2艘),恢复运输。翌年元月一日,芜湖临时办事处改为安徽省公路局芜湖航运管理所;二月一日,又改称芜湖车务管理处,职掌芜湖辖区水陆运输;同时芜湖站改为安徽省公路局芜湖总站,下设寺码头分站,恢复芜湖至巢县、合肥、安庆、南陵4条航线的运输。同年七月,改名安徽省公路局航运处芜湖站;十一月十一日,又改称安徽省公路局芜湖航运总站。
1949年4月29日,芜湖市军管会公用事业部船舶管理处,接收芜湖航运总站的小轮9艘,木驳船5艘,员工104人,沿用旧制,恢复芜湖至裕溪口、无为、巢县的客运。同年11月,接收联和航运股份有限公司芜湖分公司的轮船5艘,驳船2艘,员工90余人。年末,以航运总站与联和分公司为基础,成立公营芜湖轮船运输分公司,隶属皖南行署交通管理局;1950年5月,改称芜湖轮船运输分公司,属皖南区运输公司领导。同年11月,改为国营华东内河轮船公司皖南区公司。1951年5月,接收私营江西轮船公司芜湖分公司蒸汽机轮船2艘。1952年9月1日,成立安徽省交通厅内河航运管理局芜湖分局和国营华东内河轮船公司安徽省芜湖分公司。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同时并进巢湖、安庆航运分局和轮船公司及皖南行署交通处的航务科,形成了“政、企合一”体制。1953年9月1日,全省航运机构,按水系建制分别改称为安徽省芜湖内河航运管理局和国营安徽省芜湖内河轮船公司,行使航运、航政、港务管理职责。下设安庆、大通、宣城、无为、巢县、三河6个办事处和芜湖营业所及南京联络站。1956年10月,撤销轮船公司建制,改名安徽省交通厅芜湖内河航运管理局,兼营轮运业务。同时撤销原芜湖营业所,改设芜湖航运办事处。1959年1月1日,芜湖航运办事处下放芜湖专区领导。4月16日,成立芜湖专区航运管理处,职掌辖区内的运输管理工作。年底,公私合营安徽省芜湖内河运输公司(系木帆船私改后组建的水运企业。时已转为国营)纳入芜湖内河航运管理局统一经营管理。1962年8月20日,芜湖内河航运管理局改为安徽省交通厅皖江航运管理局,辖芜湖、安庆、巢湖3个分局及南京、上海、新安江办事处(芜湖专区航运管理处同时撤销)。1965年1月,长江干线运输,试办“托拉斯”实行统一管理,撤销皖江航运管理局,其船舶(不含木帆船)及部分人员移交长江轮船公司芜湖分公司经营管理。同时,另建安徽省交通厅航运管理局芜湖分局,经营木帆船运输业务。辖芜湖、当涂、繁昌、泾县、宣城、郎溪、广德、和县、含山、无为、采石及市境金马门、四褐山、裕溪口等14个航管站。“文化大革命”期间,机构衔称及隶属关系,更迭频繁,直至1980年7月1日,安徽省经委调整恢复皖江航运建制,成立安徽省皖江轮船运输公司及安徽省芜湖航运管理局,一套班子,合署办公。辖3个货运船队,1个客运船队,分驻芜湖、安庆、巢湖三市。1984年7月,下放,隶属市交通局领导。1985年6月,“企、事分设”,皖江轮船运输公司专营客货运输。年末,共有各类轮、驳船196艘;其中:客轮12艘,3086个客位;客驳5艘,1490个客位;拖轮25艘,马力5800匹;货驳154艘,23355吨位。职工2250人。
五、芜湖长江轮船公司
1965年1月1日,以接收安徽、江苏、江西三省交通厅皖江航运管理局移交的轮、拖、驳船531艘(其中:动力船84艘,非机动船447艘),职工3485人为基础,成立长江轮船公司芜湖分公司,下设客货轮船队、拖轮船队、驳船管理站及芜湖航修站。同年12月1日,改称长江航运公司芜湖分公司,实行“港航合一”体制,辖芜湖、安庆、池州、马鞍山、铜陵诸港务局和江东船舶修理厂。1972年11月1日,改称长江航运公司上海分公司芜湖办事处。港口管理,改属长航上海分公司。1975年10月1日,恢复“港、航合一”,改称长江航运管理局芜湖分局,辖芜湖、九江、安庆、池州、铜陵、马鞍山六个港口及江东船厂。1984年2月1日,根据政、企分开港航分管的原则,更名为芜湖长江轮船公司,专营客、货轮运业务。辖客轮、拖轮、驳船三个船舶管理处和二坝、澛港航修站。1985年末,共有客、货、拖、驳等轮453艘,其中客轮30艘,16700客位;货轮2艘,240吨位;拖轮39艘,15176匹马力;驳船366艘,185557吨位。职工6074人(含集体894人),包括江东船厂、芜湖长江航务通讯导航区职工2860人。
六、安徽省远洋运输公司芜湖办事处
1982年4月,安徽省交通厅与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合资创建安徽省远洋运输公司(设合肥市),利用芜湖口岸为船舶基地,5月,成立芜湖办事处。1983年,从香港先后购迸货轮“皖平”、“皖安”,油轮“皖顺”、“皖泰”4艘,合计15600匹马力,总载重量24555吨位。其中两艘油轮,主要承载安庆至日本、香港的石油运输。嗣因油源不稳定营运成本高,于1985年分作让售、报废处理。此后,又增购集装箱、干杂货兼用的“皖吉”、“皖祥”、“皖如”货轮3艘,包括“皖平”计4艘,马力22090匹,载重量36035吨位。员工316人(含省公司人员)。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