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芜湖外贸出口,从组织农副产品加工起步。1951年10月,由私营福明记等9家皮毛店组成芜湖猪鬃联合加工厂,购进鬃毛加工成品鬃。1952年,首次向畜产公司交售外销成品鬃480箱(每箱100斤)。1956年,该厂改为公私合营芜湖猪鬃厂,1969年,转为国营企业,由手工操作发展为半机械化生产。1985年,加工出口猪鬃4700多箱,水煮鬃2600箱,名列省内同行业前茅。
1952年5月,中国茶叶公司皖南分公司设立芜湖工作组,于1953年1月接收皖南合作总社红茶厂,并吸收私营裕源茶栈部分工人组建芜湖茶厂,由皖南宁、广、宣、泾等县调进原料,加工外销绿茶和内销花茶,外销绿茶按照“屯绿”标准加工,调上海茶业进出口公司验收,最高年份加工出口数量达2.8万担。
1954年,源于40多户小皮作坊的光明制革厂由市人民政府接收,成立地方国营芜湖制革厂,加工各种皮革,于1957年开始供应华侨皮鞋厂和第一制鞋社加工皮鞋、皮件。1964年开始出口半硝革。
1956年,省轻工业厅批准建立芜湖羽绒厂,投资9.9万元,为省内第一家羽绒加工企业,1957年首次向苏联出口“天鹅牌”羽绒被,此后新产品不断增多,产量增加,质量提高,销路打入其它国家和地区。
1957年,芜湖专区供销社筹建芜湖红星制裘厂,后改名为芜湖皮毛厂,初以加工鼠皮为主。后扩大到各种皮衣、皮褥子,产品由内销扩展为外销,1959年开始对苏联出口,后以对西方出口为主。
1985年,在芜湖秃矶山兴建肉类蛋品联合加工厂,对苏联、罗马尼亚等国家及香港地区出口冻猪肉、冻家禽及鲜鸡蛋。
以上工厂的建成,给芜湖农副产品加工出口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五十年代后期,出口商品生产扩大到工业领域,皮鞋厂等一批企业由内销发展到外销,皮鞋、热水瓶、床单、毛浴巾等10多种商品对苏联出口。六十年代初,中苏贸易中断,转向西方市场,1965年锦华被单厂首先试产素色斜纹床单,调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销往资本主义市场。毛巾厂相继开创出对资本主义国家出口产品的新路子。七十年代,出口生产逐步扩大到机电和化工企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外贸生产蓬勃发展。一批出口老企业扩大生产和外销,一些原不创汇企业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出口商品。至1985年,全市生产出口商品的企业已有97家,(详见附表)。其中完成出口任务成绩突出,受到表彰的企业有:锦华被单厂、红光针织厂、华侨皮鞋厂、天河羽绒厂、光华玻璃厂、微型电机厂、园林工具厂、猪鬃厂、乳品厂、烤炉厂、化工厂、市服装厂、繁昌羽毛球厂、九华山工艺厂等14个企业,1985年荣获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出口创汇先进企业的称号。
八十年代初,安徽省正式建立一批出口基地,芜湖市除在南陵、芜湖两县及市郊建立优质米、蔬菜、螃蟹基地外,并在市区建立以微电机、仪表、机床、阀门为重点的机电产品生产基地,有些工厂建立外销专业车间,有的工厂建立外销专业生产线。
芜湖开港后,为便于集港运输,省内几种大宗出口商品,在芜湖建立加工拼配中心。1983年,省土产进出口公司在芜湖乳品厂建立蜂蜜加工厂,全省外贸部门收购的蜂蜜,从此集运芜湖加工出口,结束了安徽蜂蜜一向调往外省加工出口的历史。茶叶自营出口后,省茶叶出口公司一改安徽茶叶调上海拼配的旧例,于1985年在芜湖茶厂建立拼配厂,将全省各茶厂加工的外销绿茶集运芜湖拼配出口。为加强出口食品的冷冻加工和集运,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在芜湖建立冷冻食品厂,省畜产进出口公司,在芜湖建立猪鬃整理仓库。芜湖成为安徽省出口货源的重要基地之一。
附:芜湖出口商品生产供货企业表

芜湖出口商品生产供货企业名录(1985年为止)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