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兴起
芜湖曾以全国四大米市之一驰名中外。
公元十九世纪初。清嘉庆、道光年间已有砻坊二十余家,设在仓前铺、大砻坊及东河沿一带,多为地主存储稻谷,并代客舂米,有雇船赴邻县进行少量稻米交易。此外,还有箩头行(又名小市行)约20家,分设南、北关,专为近郊农民介销余粮,从中收取佣金,居民食米全赖此供应。
1876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芜湖辟为通商口岸,次年设海关。内地农副土产品由此输出,商业日盛。由于《天津条约》于1858年辟镇江为商埠,镇江七浩口早已成为长江下游米市。芜湖虽辟为商埠,本省及邻近地区粮食依然运往七浩口集散。
光绪八年(1882),李鸿章为替其家族牟利,奏准清政府,将镇江七浩口米市迁芜,并指使芜湖道台兼理芜湖关税的广东人张樵野,利用同乡关系,赴镇江动员广帮粮商尽先迁芜,许以种种利益。到1933年时,据安徽民政季刊记载:“皖省年米总产量为44162386石。除本省消费36423785石外,剩余7738601石之谱,其剩余输出之县份,计有太湖、当涂、南陵、无为、巢县、宣城等28县”。此数字与芜湖过去每年通常出口米粮约400-500万石相对照,相差不远(有一部分米不在芜湖集中)此后,各县米粮用帆船运芜销售,遍及粤、闽、江、浙、鲁、冀等省。水运“南通宣歙,北达安庐”,顺江而下直达南京、上海,逆江而上达安庆、汉口。
镇江米市迁芜后,起初邻近各县米粮,有部分径运江、浙,不经芜湖销售。其后安徽省在芜设立米捐局,规定本省米粮出境,须运芜纳税方准通行。光绪二十一年(1895),江苏省在大胜关、大汉口及瓜四等处设立厘金卡,征收过境粮税,部分米商为避免重税计,又不经芜湖而直运镇江转载出口,芜湖米市颇受影响。后经两省官商协定,在芜湖开办“江苏米捐局”(地址:中二街米捐局巷内),征税名为“江安捐”,每担收捐银1钱,米船经过苏境,不再课税,并重申前令,严禁偷税私运米粮出境。1930年以后,苏皖两省米捐局裁撤,各县米粮又自由运往。
据《芜湖县志·实业志)载:光绪二十四年至三十年(1898-1904),米粮输出量多时达500余万石,少亦300-400万石,1919年连续两年农业丰收,增至800万石。输出米量激增,各业获巨额盈利,特别是采运业获利更厚。1927年,米市虽有起落,出口数量仍保持500万石左右,此兴盛期各个行业的资本积累,也快速增长。如利源长米号在生意旺盛时,曾停过九只铁壳轮,每船的重量最小是1.5万包米(每包米1石1斗8分,计100公斤),大船可装5-6万包,一般船装3-4万包。该号在历年盈余项下曾提巨款购置大批产业和投入其他事业经营,如出租永福里房屋、旧中央饭店和吉和街的几处市房,另在芜湖县方村还买进3000多亩田,同时又在本市河南置有堆栈。隆泰昌米号也拥有多处出租的里弄房屋,包括来龙里的全部房产,另在狮子山一带,又置有1000余亩田,其附属企业有本市河南的同丰碾米厂一片钱庄。砻坊业的崇发、复记、宝丰祥、利丰、翠丰5户,是芜湖县地主恽云亭兄弟5人所开。他们在本县南乡、麻风二圩一带,原共有田2000亩,经过10余年经营,已陆续购进1万余亩,其中二房(即崇发老板)最阔,约占50%,次为五房(利丰老板)。碾米业虽产生较迟,但其中如泰来恒、华丰、同丰等米厂,也积累较大资本。
1908年,计有米号40户、米行40户、小市行约50户、砻坊约70户。1927-1937年,国民党政府实行“裁厘加税”,撤销江苏、安徽两省米捐局,失去对县米粮出口的约束,粮源分散。1931年遭大水灾,粮食收成顿减。水灾之后,国民党政府又进口大量米、面倾销国内。据“中国近代史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表列:1933-1935年,3年内合计进口洋米达33629092公担、洋麦20573140公担,同时,粤汉铁路全线通车,米粮流通渠道改变,广州市场大部被湘、赣等省取代。1932年米粮出口数约300万石。
这一时期各业户数如次:1930年采运业计27户,江广米行50户,杂粮米行120户,砻坊49户,碾堆栈9户。1935年采运业计25户,江广米行89户,杂粮米行115户,砻坊42户,碾米堆栈9户。
二、萧条
1937-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政局混乱,米市萧条,渐趋低落。芜湖沦陷时,米粮业储存在江口及沿河两岸数十家仓库里的粮食,全被侵华日军抢劫一空,日商在芜湖先后开设的众多洋行,如三井、三菱、大丸、福纪、横山、清水等及其以下不计其数的小洋行,亦搜购粮食。其采买办法是,先由大洋行直接向日军部把任务承包下来,然后由小洋行分包,雇人向市场或下乡采购。而在汪伪政权方面也设有伪粮部驻芜管理处。1941年秋后,日本驻上海大使馆策划的“米粮统制委员会”(简称米统会)在芜设立分会,接着日军部后勤部队系统的华中区总力社芜湖区分社成立,汉奸汪子东便是其中的头目之一。米统会与日军订的合同规定:日军购粮按售价付给现金--外汇券、黄金、五洋物资50%、储备券50%,而米统会购粮则按卖价全部付储备券。米统会除米粮差价获利外,还有现金、物资的双重利润,而老百姓得到的是一张纸券。同时,汪子东还凭借总力社的势力,控制“五洋”货源(即洋火、洋纱、洋皂、洋油、洋烟)。大做其用“五洋”交换粮食的交易,致使原来经营“五洋”的商人,也不得不以买卖粮食为副业,造成粮食求过于供,米价不断上涨。民谣说:“若要粮价松,枪毙汪子东”。市场上投机取巧成风,没有上过机器的糙米,打上石粉后就当白米卖,分量不够掺黄土。至于各乡农民,一担米挑上市,在经纪人的哄吓、诈骗之下,往往所得米价不及应得的一半,而且总力社在各产米区都设办事处,经常向农民硬性搜购,并武装护运,以“限价”收购。后期,由于敌伪经济崩溃,伪中储券急剧贬值。投机、操纵、囤积居奇,蔓延到整个米业市场,粮食极度紧张。1945年春节期间,一度发生饥民抢米,先发生在北门复泰米店和中二街吴仁泰米店,渐次波及吉和街等地。这一时期,采运业李达初(原隆昌米号老板)、陈湘周(原复和号老板)、吴礼堂(复和号股东)、居鼎三(利源函老板)、张云生(元生东老板)、孟祥仪(复成祥老板)等9户联合组成同和公米号,专替三井洋行办米。两年后因股东内部发生矛盾,同和公随之解体,他们有的仍用原来老店牌号,有的另创新业,继续经营米业。如居鼎三、孟祥仪、张云生分别把利源函、复成样、元生东恢复起来,陈湘周与吴礼堂伙开丰盛,李达初独开广安源,连同其他复业的老号与新创的企业,共有40-50家,此时他们和各地坐商已完全断绝交易关系,只是为日军洋行服务。至于江广米行、杂粮米行、砻坊与碾米厂,复业和开业的也不少。
1945-1949年,米市处于低落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新成立农民银行、中央合作金库等机构,兼管收购粮食。在通货膨胀、“法币”不断贬值的情况下,国民党政府于1948年推行“八·一九”限价收购政策,给米粮业带来深重的灾难。按当时限价售出的粮食,几乎无法补进现货,损失不计其数。再加上各种苛捐杂税,如行商出口税(按米值每元4分征税)、市建设捐(每元1分)、救灾捐(每元1分)、印花捐(每元3厘)等等,还有其它各种摊派陋规,成为阻塞粮源的障碍。试举陋规:
头包香烟:这是码头工人在未上船扛第一包米时需索的香烟费。货主付出这种费用的多寡,须视船只大小和客人交际手腕而定,装400-500包的船,花5-6包香烟就可以了。
包酒:是付给绞包工人的酒资,数目不限,每船需付1-2元。
斛酒:即付给过斛工人的酒资,数目略少于包酒,但在每只米船过斛完毕后,斛工还要索空仓米1斗或8升。
走筹费:工人从船上扛米包赴堆栈,照例要由船户发筹计数。有时由于忙中有错,漏筹未发,应为走筹,走筹有死活之分。如果船户发觉的早,及时赶去交涉,每包米可以花1-2元小费补发筹码了事,这是活筹。如发觉迟,米已落入米号同仁之手,此时再去交涉,就要花加倍的钱,每包米需付4元,由米号同仁与扛包工人分,这就叫做死筹。是项陋规,照“规矩”应由船户负担,但经船户求情,多数还是由货主代付。
捕快费:当时长江和内河都没有水上巡捕,但也有勒索,货主必须应付,每船需交3-4升米不等,否则会遭留难。
茶水费:有些无业游民,在堆栈门口摆设茶摊,“免费”招待米中人,但却向货主索取米贴,每船1-2升不等。在船只较多的日子,每天可收米数斗。
以上各种陋规,大部分收入都由封建把头占有,工人所得的只是小部分。
此时米粮年出口量从未超过200万石,但由于物价上涨,米价昂贵,大量游资集中到米市盲目投机,从事米粮业的户数反有增加。米号增至124户,小市行增至218户,碾米堆栈和砻坊合作有134户,只有米行略有减少为48户。
1949年4月芜湖解放。原有5个米粮行业并为3个整理委员会,即米粮行号商业整理委员会(有76户、职工231人);粮食产销加工业整理委员会(有132户、职工175人);杂粮米行业整理委员会(有242户,职工268人)。当时在协助国营粮食公司、供销合作社,协调粮食供应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至1953年下半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米市因而取消,米粮业从业人员分别作了妥善安排。
三、复苏
1984年7月20日,芜湖米市重新开业。中共芜湖市委书记陈光琳、市长赵衡蘧,分别为芜湖米市重新开业揭匾、剪彩。参加典礼仪式的有中央、省、各地、市有关单位领导和新闻记者以及全国16个省的地、市、县贸易单位来宾等近400余人。
芜湖米市坐落江岸路,占地4303平方米。内设经营、计财、政秘、服务4个科室,拥有业务楼1幢、宾馆楼1幢、仓库3幢,下辖芜湖、繁昌、南陵、青阳4县经营部 并设城乡营业所、交易所、门市部20余个。
米市恢复,受到国内外的关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安徽日报、电视台以及香港、日本、法国、英国等报刊,都将芜湖米市复业消息作为重要新闻播放、刊载,引来一些港商、外商来芜,与米市试谈业务。
米市经营灵活、经济效益显著。1984年7月-1985年7月,米市销往全国各地粮油的总额比1983年芜湖市粮油议价公司全年的销售量增长415%,利润增长180%。
米市主要经营国家的平购议销粮食。从1985年4月起,国家对粮食统购统销改为合同定购。在保证完成国家合同定购和委托代购任务的前提下,粮食市场开放,实行议价进出。米市的业务也相应从经营型改为经营服务型,实行议购议销,坚持“四个轮子”(芜湖米市、各米、面、油厂、粮行、四县)一起转,立足本市,面向全国,先后与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地区500多个单位建立了业务关系。芜湖米市复业三年,共经营粮食368650吨,盈利720.99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