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经济联合
马鞍山市工业企业的经济联合起步较早,1982年成立的沪皖纺织联合开发公司,是全国第一家跨地区的经济联合体。在此之后,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发展很快,路子越走越宽,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联合的主要形式是“外引内联”和“三条渠道”,即跨地区的“外引”,主要以引进先进技术为主,上水平,添后劲;本地区的“内联”,主要是发挥全市综合经济效益,形成整体经济优势以及地区与地区、马钢与地方、城市与乡村三条渠道的联合。到1987年,全市已有100多家企业与上海、江苏、浙江等20多个省市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骨干企业达成381个联合项目,市区企业与县、区、乡达成100多个联合项目,联合的内容、形式和规模都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跨地区联合]
1982年以来,马鞍山市许多工业企业积极加入全国性的企业集团,与大城市、大专院校挂钩,以接受发达城市技术传递为特征,以名牌产品为纽带进行广泛的联合。市无线电厂加入上海牌电视机集团,市拉丝厂加入申光丝钉联合公司,市金笔厂加入华东制笔集团,市机床厂加入华东工具机床联合公司,曙光机械厂加入上海水仙电器集团等。在单一品种、系列产品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联合也越来越多。市仪表厂在继续巩固与上海减压器厂联营的同时,又与上海自动化仪表六厂联营生产动圈仪表,实现第二轮技术改造。市轻工机械厂与上海文教机械厂、市造纸厂与上海朝晖纸厂、市电焊机厂与华东电焊机厂的联合更加紧密。市传动机械厂与上海交通大学、北京钢铁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协作,在传动机械的研制和开发方面达成协议,实现生产新型设备的技术合作。并于1987年6月,成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索达联合公司,为开辟企业联合新途径作了大胆的尝试。
[马钢与地方联合]
马钢公司与地方工业企业的经济联合起步较早,1980年以前,原马鞍山市钢铁厂、马鞍山慈湖铁厂先后划入马钢,成为马钢小型轧钢厂(后并入第三轧钢厂)和第三炼铁厂。此后,原马鞍山市粉末冶金厂、马鞍山市钢窗厂等企业也分别划入马钢。这些市属企业原来受原料、设备、技术等条件限制,难以发挥出最佳经济效益,与马钢合并后,实行存量优化组合,使生产水平、管理水平都迈上了新的台阶。为了充分利用马钢的资源,形成全市整体经济优势,“六五”期间,马钢与地方的联合范围不断扩大,形式更加多样化。1985年,马鞍山化工联合开发公司成立,该公司为市化工公司与马钢焦化厂共同经营的联合体,主要是开发和综合利用焦化厂丰富的焦化副产品,进行深度加工。马化联的成立,标志着马钢与地方实行经济联合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厂带小厂也是比较普遍的一种联合方式,当涂县机械厂、丹阳轧钢厂、市钢丝绳厂等企业依靠马钢等大企业,在技术、管理、原料等方面得到大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使企业出现转机,增添了活力。除与马钢联合外,市属企业还积极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组建企业集团,相继成立金属耐磨铸锻材料公司、磁性材料总厂、橡胶总厂、索达传动机械联合公司、太白酿酒饮料公司等,使行业的整体经济实力得到加强。
[城乡联合]
为适应城乡一体化而进行的城乡挂钩式联合,近年来已成为推动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至1986年底,城乡工业联合协作的项目有33项,其中一些较大的项目已使乡办企业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市属企业通过扩散产品、转让成套设备、技术输出、原材料支持等方式,大大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雨山乡铸造厂在马钢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年出口10万套铸铁风门、400吨铸铁阀门箱,成为安徽省乡镇企业中首屈一指的出口大户。1987年,乡镇工业总产值1.9亿元,比1983年增长4.5倍。
[新型经济联合体]
随着横向经济联合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市磁性材料总厂依靠技术优势,组织传统产品扩散生产,承包无锡、宜兴等苏南地区的小厂,建立起辐射型联合企业。马鞍山钢铁公司、冶金部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治金部第十七冶金建设公司三家大型企业联合成立了设计、建设、生产、服务一体化的江南冶金实业公司。这些多层次的横向联合,改变了产业组织结构的封闭状况。
[跨地区联合]
1982年以来,马鞍山市许多工业企业积极加入全国性的企业集团,与大城市、大专院校挂钩,以接受发达城市技术传递为特征,以名牌产品为纽带进行广泛的联合。市无线电厂加入上海牌电视机集团,市拉丝厂加入申光丝钉联合公司,市金笔厂加入华东制笔集团,市机床厂加入华东工具机床联合公司,曙光机械厂加入上海水仙电器集团等。在单一品种、系列产品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联合也越来越多。市仪表厂在继续巩固与上海减压器厂联营的同时,又与上海自动化仪表六厂联营生产动圈仪表,实现第二轮技术改造。市轻工机械厂与上海文教机械厂、市造纸厂与上海朝晖纸厂、市电焊机厂与华东电焊机厂的联合更加紧密。市传动机械厂与上海交通大学、北京钢铁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协作,在传动机械的研制和开发方面达成协议,实现生产新型设备的技术合作。并于1987年6月,成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索达联合公司,为开辟企业联合新途径作了大胆的尝试。
[马钢与地方联合]
马钢公司与地方工业企业的经济联合起步较早,1980年以前,原马鞍山市钢铁厂、马鞍山慈湖铁厂先后划入马钢,成为马钢小型轧钢厂(后并入第三轧钢厂)和第三炼铁厂。此后,原马鞍山市粉末冶金厂、马鞍山市钢窗厂等企业也分别划入马钢。这些市属企业原来受原料、设备、技术等条件限制,难以发挥出最佳经济效益,与马钢合并后,实行存量优化组合,使生产水平、管理水平都迈上了新的台阶。为了充分利用马钢的资源,形成全市整体经济优势,“六五”期间,马钢与地方的联合范围不断扩大,形式更加多样化。1985年,马鞍山化工联合开发公司成立,该公司为市化工公司与马钢焦化厂共同经营的联合体,主要是开发和综合利用焦化厂丰富的焦化副产品,进行深度加工。马化联的成立,标志着马钢与地方实行经济联合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厂带小厂也是比较普遍的一种联合方式,当涂县机械厂、丹阳轧钢厂、市钢丝绳厂等企业依靠马钢等大企业,在技术、管理、原料等方面得到大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使企业出现转机,增添了活力。除与马钢联合外,市属企业还积极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组建企业集团,相继成立金属耐磨铸锻材料公司、磁性材料总厂、橡胶总厂、索达传动机械联合公司、太白酿酒饮料公司等,使行业的整体经济实力得到加强。
[城乡联合]
为适应城乡一体化而进行的城乡挂钩式联合,近年来已成为推动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至1986年底,城乡工业联合协作的项目有33项,其中一些较大的项目已使乡办企业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市属企业通过扩散产品、转让成套设备、技术输出、原材料支持等方式,大大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雨山乡铸造厂在马钢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年出口10万套铸铁风门、400吨铸铁阀门箱,成为安徽省乡镇企业中首屈一指的出口大户。1987年,乡镇工业总产值1.9亿元,比1983年增长4.5倍。
[新型经济联合体]
随着横向经济联合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市磁性材料总厂依靠技术优势,组织传统产品扩散生产,承包无锡、宜兴等苏南地区的小厂,建立起辐射型联合企业。马鞍山钢铁公司、冶金部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治金部第十七冶金建设公司三家大型企业联合成立了设计、建设、生产、服务一体化的江南冶金实业公司。这些多层次的横向联合,改变了产业组织结构的封闭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