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马鞍山地区粮油加工业十分落后,大多为手工操作,设备极其简陋。主要生产工具为木砻、木榨、石磨、石臼。民国22年(1933),采石镇人谢荫阶开办的新兴米厂,首次使用机器动力,购进常州厚生机械厂制造的狄赛尔24匹柴油机1台,并装有3部木砻、2部碾米机进行稻谷加工,日产大米60担。民国24年,米厂转给周晋卿经营,改名为新新米厂。民国25年再度易主,由鲁亚鹤接管,增加1部金刚砂砻,改名为天成米厂(民国35年改名裕泰米厂),大米日产量增加到180担。以后金刚砂砻改为橡皮砻,产量又有提高。建国后,裕泰米厂由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综合加工厂,主要生产白酒、小食品等。从1949~1956年,粮食部门为发展粮油工业,积极扶持私营粮油工业,采取委托加工的办法,双方互利。并加强管理和监督,逐步把私营企业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同时,积极发展国营粮油工业,先后建立了一批粮油工业企业。到1985年,市粮食局下属有米面厂、植物油厂、第一粮油食品厂、第二粮油食品厂及配合饲料厂等企业,总共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11.7万元,职工460人,年工业总产值1470.9万元,利润总额70.38万元。
[稻米加工]
1957年,市粮食局第一碾米厂增设墩子山碾米车间和向山流动车间,全厂共有职工34人,主要动力机有木炭引擎机2部、65匹马力,电动机1部、25匹马力。生产作业机有橡皮砻谷机2部,金刚砂砻谷机2部,碾米机5部以及升降机等附属设备23部,年加工能力8000吨。1959年10月,第一碾米厂改称第二碾米厂,墩子山、向山两个车间分别扩建为第一、第三碾米厂。3个碾米厂全年生产能力2.75万吨。1960年,省粮食厅投资8万元,对第二碾米厂进行扩建,扩建后,拥有2砻6机,日产大米90吨。1962年在精简整顿中,第一碾米厂和第三碾米厂并入第二碾米厂,对外称马鞍山市碾米厂。1963年10月,又与面粉厂合并,成为市米面厂的碾米车间。此后发展变化一直不大。1978年以后,碾米工业开始以内涵改造为主,对部分设备和工艺进行改造,增加清杂除尘设备,采用自动紧辊砻谷机和砂辊碾米机,改进了碾米工艺,以“多机轻碾”代替“一机出白”。产品质量和出品率有所提高。1985年,碾米工业主要生产设备有胶辊砻谷机2台,碾米机4台,比重去石机2台,并附有各种清杂除尘设备,生产工艺全部采用机械化装置,日产大米120吨。
[面粉加工]
建市以前,马鞍山只有私营面粉加工作坊,居民所需的面粉大部分都是从外地购入。1957年,市粮食局与采石私营卞鸿柯联合加工磨坊签订合同,委托加工面粉,该磨坊仅有石磨6部,以牲畜为动力,年产量只有60吨,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1959年,由省粮食厅投资,添置钢磨、石磨、万能粉碎机,分配给所属粮站(厂)用于面粉加工,当年生产面粉380万斤。1960年,又投资30万元,新建日产10万斤的市粮食局第一面粉厂,拥有磨粉机4台,高方平筛2台,采用机械除尘和升降输送设备,产品产量、质量都有提高。1963年,该厂与碾米厂合并,成为市米面厂的面粉车间。1970年,粉间升降机输送改为风运输送,产量提高80%。1978年后,面粉车间经过技术改造,增加设备,改进工艺,生产出较高的等级粉、建设粉供应市场。主要生产设备有磨粉机4台,高方平筛2台,真空擦麦机1台,平面回转筛1台,刷麸机1台,永磁滚筒1台,日产面粉20万斤。
[油料加工]
马鞍山地区过去居民食用油多系私人手工作坊加工,较大的作坊是采石镇的复兴油坊。建国后,改为采石工谊油厂。有木榨4台,水牛3头,以及石碾、水缸等简陋的生产工具。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更名为马鞍山市榨油厂。1959年,改名为马鞍山市第一油厂,安装了轧胚机、清油机等设备,当年生产食用油35.5万斤,米糠油2.25万斤。1964年,油厂并入市米面厂,成为米面厂的油脂车间,同时进行技术改造,安装榨油机、滤油机、炒锅、油泵以及清理设备。1965年,土法上马,安装油脂水化炼油设备,提高了油脂质量。1971年,建成罐式油脂浸出车间,采用浸出法生产米糠油,出油率占含油量的90%。1980年,米糠油年产量达105吨。1983年,市粮食局将油脂车间扩建为马鞍山市植物油厂,同年11月投产。主要设备有榨油机4台、清油机1台、蒸炒锅2台,并配有整套的精炼车间1座,主要产品为菜籽油,月加工菜籽100万斤,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菜籽油标准。
[粮油食品加工]
马鞍山最早的粮油食品加工企业是杨家山杂品加工厂,建于1958年3月。建厂初,仅有炒米用的2口大锅,2部手摇面机,主要生产炒米、面条、杂粮粉。同年6月,由省粮食厅投资,安装了机械拌面机、自动淌筛和15千瓦电动机,减轻了劳动强度。生产品种增加到35个,日产量7500斤。与此同时,市粮食局又在采石建立1座综合加工厂,主要生产甜酒、白酒、小磨麻油等。向山、慈湖等粮站也因地制宜进行挂面及小食品生产。1958年,全市粮食系统共加工食品90.1万斤,产值达31.2万斤。1962年,市粮食局将全局的食品工业企业合并,成立马鞍山市粮食局杂品加工厂。至1970年,有压面机6台,年糕机1台,小钢磨3台,米机1台,生产工人25人。1973年,通过更新设备,改进工艺,先后建成面条车间、食品车间、年糕车间、饴糖车间、小磨麻油车间。1978年又增设面包生产车间(现为市第一粮油食品厂)。1979年,幸福路机面商店由金家庄粮站划出,成立四新面条厂(现为市第二粮油食品厂)。1983年以后,市粮食局加快粮油食品工业发展步伐,努力提高中高档产品生产能力,使小食品生产逐步升级换代。至1985年,第一粮油食品厂建成班产5000斤波纹方便面自动流水生产线。现全市粮油食品生产种类有面包、年糕、豆制品、调味品、小食品、熟食等7大类、94个品种。形成了一个布局比较合理,生产门类比较齐全,基本上能适应人民生活需要的粮油食品加工体系。
[饲料加工]
1976年以前,马鞍山没有专门的饲料加工企业,只有粮油加工和酿造业的糠、麸、糟渣等粗放饲料。1977年1月,市粮油饲料工业公司成立,下设采石、向山两个饲料生产车间,加工机制混合糠,年产量3000吨左右。以后随着农业生产力的解放,畜牧家禽业迅速发展,饲料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加快饲料工业建设,1983年,市粮食局在采石兴建一座单班年产4000吨的配合饲料厂,主要设备有锤片式粉碎机、混合机各1台,电子自动秤8台。生产育肥1号配合猪饲料,育肥2号混合猪饲料及蛋鸡、雏鸡、成鸡、鹌鹑、鱼、兔、犊牛、奶牛、鹅、鸭等15种配合、混合饲料。1985年,生产饲料6974吨,其中配合饲料5129吨,混合饲料1845吨,工业总产值260.5万元,利润25.3万元,被评为安徽省饲料工业创最佳经济效益先进单位。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