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李白是盛唐时代的伟大诗人,千百年来,其轶闻趣事广为流传。当涂是李白的第二故乡,当涂境内关于李白的轶闻逸事更是栩栩如生,甚具传奇色彩。
传说李白晚年客居翠螺山下采石矶旁,一日一书生避雨经其寓所,偶读李白的诗后用于应试卷中,结果中进士入翰林院。新翰林回采石拜师并请李白入京作官,李白严辞拒绝,并把皇帝赏赐的珠玉抛向悬崖。珠玉落之江边即生成一方巨石,后人称其为联璧台。传说李白常到采石街头一酒店饮酒作诗,消息传开来,人们纷纷去喝酒观诗,酒店遂打出“太白酒家”的招牌,从此生意兴隆,太白酒也名传四方。又传李白在石矶院替一落魄书生测字,灵验无比,名动四乡;李白在慈湖镇与一做箫管的篾匠交往频繁,友谊深厚;李白跳江捉月,骑鲸上天等等。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李白跳江捉月的故事。
李白死于当涂,初殡龙山,迁葬青山,已成定论。但是关于李白之死,历来存在两种说法:一种是“以疾终”;另一种说是“跳江捉月而死”。“跳江捉月而死”在唐时已开始流传。唐著名诗人白居易有“采石江边李白坟”的诗句,已把李白的死与“采石”,与“长江”联系起来。晚唐诗人项斯的诗“夜郎归未老,醉死此江边”,说法进了一步。到了五代时期,“跳江捉月”之说更加生动具体。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云:“李白著官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宋代诗人梅尧臣也有诗描绘李白跳江捉月:“采石月下逢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不应暴落饥蛟涎,便当骑鲸上青天”。当涂一带关于李白跳江捉月、骑鲸升天的传说即本于此。
李白在当涂的许多传说,特别是李白跳江捉月的传说广为流传,反映了当涂人民崇爱李白怀念诗人的心理。当涂人民爱戴诗人,仰慕诗人的为人,不情愿看到诗仙死在污浊的病榻上,而希望他纵身清流,死于光明纯洁之所。今李白在当涂的遗迹中,还有捉月台、宫锦村、太白乡等地名,不少公共场所甚至私人家中都挂有李白捉月图、李白泛月图,正是这种美好愿望的充分表达。墓,留下的祭文碑记,都对李白的身世、功德,及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作了明确的评说,这些无疑是当涂境内研究李白最有价值的成果。宋元时期,无数文人墨客来当涂凭吊诗魂,留下大量的题咏,但对李白进行专门研究的人很少。北宋李之仪曾在当涂寓居多年,其所著的《姑溪居士集》中多有李白的歌咏赞颂。北宋当涂人郭祥正,晚年隐居当涂青山,著有《青山集》,对李白颇有研究,其诗风也与李白相近,被时人誉为太白后身。明清两朝,除游人来当涂寻觅李白遗踪留下的题咏诗文外,尚有明万历年间骆骎曾编的《谪仙楼集》,清道光年间曹笙南编的《李翰林姑孰遗迹题咏类钞》,这些都是研究、评价李白的专门著述。只是到了民国时期,当涂境内的李白研究才处于停顿状况。
当涂对李白的研究真正兴盛起来是在建国后。195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把青山李白墓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地方政府及时修缮了李白在当涂的遗迹,李白研究也随之活跃起来。但作为一项专门的研究事业,真正发展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0年,当涂县成立文物事业管理所,在征集保护文物的同时,十分重视对李白的研究,他们编辑出版了《李白在当涂诗抄》,绘制了《李白游踪图》。1983年10月,由当涂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办的《当涂谈》创刊,该刊先后在第3、7、24、40等期上集中登载李白研究专文。1987年当涂县李白墓管理所成立,与文管所合署办公,除在修复太白墓园做了大量工作以外,还为推动全县的李白研究做出积极贡献。1987年6月,当涂县地方志办公室与马鞍山市地方志办公室合作,编辑出版了当涂历史上第三部题咏李白遗迹的专著《李白与当涂》。该集是一部研究李白较为翔实的地方历史文献,它的出版对推动当涂在李白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同年,当涂县文联编辑出版的《姑溪艺话》,也开辟有“太白礼赞”专栏,刊登有关李白研究的文章。1988年,当涂县地方志办公室再度与市地方志办公室合作,编辑出版另一部李白研究专集《李白诗魂系青山》。
当涂对李白研究的深入,促进了马鞍山市作为全国李白研究中心地位的形成。同时,马鞍山市对李白的研究也直接影响并推动了当涂的李白研究向前发展。1959年成立市李白纪念馆,开始进行李白研究工作。1984年市文联内设李白研究室,有了专门的李白研究机构。此后又以李白研究室为依托成立了市李白研究会,组织马鞍山、当涂的李白研究人员广泛开展研究活动,1985年5月,中日李白诗词研究会在马鞍山、当涂召开。1987年11月,中国李白学会(筹)在马鞍山成立,1988年4月起,开始出版全国性的李白研究专刊《李白学刊》。至此,马鞍山作为全国李白研究中心的地位开始形成。这期间当涂有众多的李白研究爱好者积极参加研究活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