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铜陵机械工业是建国后随着矿山的恢复生产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1950年6月,铜官山铜矿工程筹备处成立机械小组,下设机工场、铸工场、锻工场、木工场。1952年11月改为矿务局机厂,主要担负矿山设备的维修。1956年10月,铜陵市工业局成立,统一管理全市工业企业和手工业。1958年至1961年期间,铜陵市新生机械制造厂和市机械制造厂相继建立,围绕矿山冶炼、采选生产,制造出矿车、卷扬机、水泵、冲击式破碎机、变压器、电焊机和各种阀门等,并制造出金切车床、刨床、 钻床、砂轮机、剪板机、制砖机等设备,由于受“大跃进”影响,许多产品是在没有图纸、技术工艺缺乏,检测试手段不全的情况下生产出来的。致使产品质量低劣,不少产品生产出来即成为废品。
1960年7月,在原矿务局机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铜官山冶金机械总厂改名为铜官山有色金属公司机械总厂,隶属铜陵有色金属公司领导。1961年下半年,市属两个机械厂调整下马。并在原综合社,铁器社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矿山机械厂、铸造机械厂、电器厂和托辊厂。产品由过去锻打民用铁器、农用工具、转化为批量生产机械产品、电器产品。
1966年10月,国营铜陵特区机械修理厂成立。1970年,开始生产HQ型移动式皮带运输机及其配件 。同年,铁道部铜陵机车工厂在铜陵特区东南25公里的青山脚下动工兴建,1973年改为铁道部直属机车修理工厂,1975年12月投产。
1976年1月,铜陵市工业局,下属铜陵运输机器厂和矿山机械厂。1981年6月,重工业局撤销,成立铜陵市机械工业公司,12月改机械工业局,下辖铜陵运输机器厂、矿山机械厂、电器厂、铸造机械厂。1983年12月,机械工业局撤销,建立起经济实体性的铜陵市机械工业公司,与铜陵运输机器厂合署办公。
1980年以后,市机械工业在国民经济调整中,遵照国家机械工业“上质量、上品种、上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开拓新的生产服务领域,产品结构在量和质的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做到一种产品多种型号、多种规格,向系统化、通用化方向发展。铜陵运输机器厂开始生产皮带机时只有HQ型,后发展DT72型、TD75型为主导的系列产品,有服务于矿山、冶金、交通、化工、电力、建材工业的同时,扩展到煤炭工业和其他工业机械化专用设备的生产,先后又发展了SPJ—800绳架式、KDS—30井巷式、DX型钢绳芯式、DY型移动式、斗式提升机、ZG—80型装船机及螺旋机等7个系列、17种型号、30多种规格。增加TYD系列油冷式电动滚筒、LQ型减速机和托辊等配件生产。市矿山机械厂生产的手拉葫芦,由3种规格发展到7种规格。在发展主导产品的同时,还积极开发结构相似、工艺相近的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电器厂在发展主导产品HBD系列刀开关生产的基础上,又开拓低压配电屏、操作箱、控制台等产品和钢窗钢门生产。铸造机械厂1973年开始生产100~500mm铸铁管和S111A型碾混砂机,增产Q311O型抛丸清理滚筒机和GX200、300、400螺旋给料机。矿山机械厂在发挥主导产品的同时,开辟鄂式破碎机和HMT—980型斜无盘除渣机等产品生产。铜陵机车工厂在完成厂修机车任务的同时,先后完成新制SY(上游)机车5台,试制生产安全阀、放水阀、高压逆止阀、承载鞍、13号车钩、RD2和16240Z柴油机活塞销等新产品。有色公司冶金机械总厂在生产多种牌号铸铁基础上,发展铸造锡青铜、铝青铜、黄铜和响铜等品种;铸钢件由生产一般普碳钢铸件,发展到能生产铬锰氮铜钼不锈钢、K合金不锈钢、耐热钢、无磁钢等铸件,主要产品胶带输送机、手拉葫芦、电器刀开关、内燃机车活塞销,已纳入中央和省计划,并按企业布点实行定点专业化生产,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销售流向全国和进入国际市场。“神牛”牌TD75型系列带式输送机和配件托辊,1982年和1985年,分别荣获安徽省和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证书,产品销售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天鹅”牌HS型系列手拉葫芦,1984年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销售国内17个省、市和远销欧州、东南亚、香港等8个国家和地区。内燃机车16240Z柴油机活塞销1985年被评为安徽省优质产品,成为铁路系统重要供货产品。1985年,铸造机械厂为美国厂商制造“健身飞轮”5600只,成为市机械工业第二项出口产品。
截止1985年,全市机械工业8个企业,共有职工640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03人,生产工人4595人,各类生产设备2699台,其中属精、大、稀设备91台,全民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44.93万元,净值626.59万元;集体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04.12万元,净值125.1万元。主要产品总产量为:带式输送机18881米,手拉葫芦35400台,矿山备件修造84800吨厂,机车1550台,新造机车5台。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