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绘画批评家姚最

 发布时间:2024-04-08 05:51:59
《续画品录》是姚最的画论著作,它在继承谢赫“六法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损益,并对绘画批评者的要求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
第一,姚最认为,绘画批评要求批评家具备广博的知识见闻。他说:“夫丹青之妙,未易言尽……凡斯缅邀,厥迹难详。今之存者,或其人冥灭,自非渊识博见,孰究精粗;摈落蹄签,方穷至理。但事有否泰,人经盛衰。或弱龄而价重,或壮齿而声遒。故前后相形,优劣鲜错。”(《续画品》)“性尚分流,事难兼善。摄方趾之迹易,不知圆行之步难;遇象谷之风翔,莫测吕梁之水蹈。虽欲游刃,理解终迷;空慕落尘,未全识曲。”(《续画品》)在上面两段论述中,姚最首先指出,进行绘画批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所谓“丹青之妙,未易言尽”。在他看来,造成这种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一)画家以及他们的作品由于年代久远,从而难以考究(“凡斯缅避,厥迹难详。今之存者,或其人冥灭”);(二)画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质量优劣不一,难以确定(“人经盛衰。或弱龄而价重,或壮龄而声遒。故前后相形,优劣鲜错”);(三)每个画家的创造个性存在差异,难以评估(“性尚分流,事难兼善”)。此外,批评家本人审美趣味上的好恶(‘’情所抑扬”)也会造成批评的偏误。姚最认为,要想克服这些困难,就要求批评家具备广博的知识见闻,做到“渊识博见”,“伫闻多识”。只有这样,绘画批评才可能达到全面(“全识曲”)、深刻(“穷至理”)、精微(“究精粗”)的水平。
第二,姚最认为,绘画批评还要求批评家能够深切体察审美创造的艰难和奥妙。他说:夫调墨染翰,志在精谨;课兹有限,应彼无方。隧变墨回,治点不息;眼眩素褥,意犹未尽。轻重微异,则奸鄙革形;丝发不从,则欢惨殊观。加以顷来容服,一月三改,首尾未周,俄成古拙,欲臻其妙,不亦难乎?岂可曾未涉月,速云越海;俄睹鱼鳖,谓察蛟龙。凡厥等曹,未足与言画矣。(《续画品》)姚最在这段论述中指出,在审美创造中,画家的艺术态度是认真严肃的(“志存精谨”);画家的艺术构思是奥妙无穷的(“眼眩素缉,意犹未尽”);画家对艺术技巧的控制和运用是花费了很大精力的(“隧变墨回,治点不息”、“轻重微异,则奸鄙革形”)。对此,批评家必须要有深切地体察,要能够通过作品仿佛置身于审美创造的过程从而感知其艰难和奥妙。按照西方美学家柏格森的说法,就是“置身干对象的内部”,“凭直觉的努力,打破空间设置在他和他创作对象之间的界限,从而回复到画家“原来的精神状态中”。这也就是姚最所说的“涉”和“察”。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够进行深人地批评。否则,“未足与言画矣”。
第三,姚最在《续画品》中还提出过一个重要命题:“质沿古意,文变今情。”这个命题就是强调,批评家要有发展的眼光,要善于发现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文”)并能作出客观的评价。我们看到,在《续画品》中,姚最一方面继承谢赫的美学思想,以“气韵”、“体韵”、“精灵”、“笔力”等概念为标准对当时的画家进行品评和批评;另一方面,他又发现并肯定当时出现的“意兼真俗”、“赋彩鲜丽”、“笔迹调媚”、“时表新异”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认为这些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是“随时变改”、“与世事新”的必然产物。正是根据这种发展的眼光,姚最对沈桨、裕宝约、聂松、焦宝愿等人的绘画艺术作出了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应该说,这三个方面是姚最对谢赫绘画美学批评思想的重要发展。

上一篇:姚际恒的贡献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