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清朝 游天台山记

 作者:不详
天台山者,山水清深,灵奇栖止之所也。其径路泅殊,卉草亦别,霜霰异色,风霜态歧。

山最幽者为琼台。沈埋沧冥,凌厉世宙。金碧之影见层霄之中,云霞之光衣九地之表。山花抽篮,圆叶疑扇;林翼接翠,和声同琴。樵踪蛇纤,升降数十;石脊猱奋,回皇半时。岩果润肺,作朝霞之红;灵泉清心,漾夕涧之绿。双阙峙其前,绝壑振其表。霜同剥藓,偶印来踪。云与昔贤,难停去影。登陟既疲,久坐石室,作华化五禽戏乃返。

最奇者为石梁。长不计丈,狭仅盈飓。潜蛇窥而甲惊,飞鸟过而魄堕。余斋心既空,往志益奋。青苔十层,去履不啮;飞瀑万仞,来国未眩。遂休神于蓝桥,啸咏于碧涧。飞花积衣,重至盈寸;惊笋碍帽,长皆及寻。至鱼鳖啖其影,而步不移;猿猱摄其神,而坐不返。盖浑浑乎身世两忘焉。最高者为华顶。此山本斜侵东溟,高压南峤。乌兔重选,文辉于其巅;鱼龙万千,出没乎其趾。于是山栖谷汲、餐松饵柏之士无不萃焉。结茅以居者至七十二所,类皆委形神于土木,冀寿命于金石者也。灵雨界山,春霰迷谷,余与清凉僧振履欲往。笠飘于上,衣裂于下;隔岁槲叶,横来吓人;径时飓风,险欲飞客。土人云“海雾至重,即上亦无所睹也。”重以松桧拔地,振龙驾之金;尘霾蔽天,现蚊蛟之影。凛然瑟然,半道乃返,距顶尚百步耳。

最丽者为赤诚。水复注水,云头已穿;山仍戴山,日脚亦碍。途经百盘,望乃飓尺。施丹埤霓之上,焕采乾坤之中。晴日堕而转红,冻雨洗而逾赤。游客十憩,方臻松扁;巢食百飞,乃届石窦。一塔冠斗,双桥冒虹。降尊万树,疑飞仙之饭桃;元官一区,云化人之委蜕。与神澄澈,视听凝一,而游遂止于此矣。

凡居山者五日,耳疲于听,而鸿蒙之响万劫不停;目倦于观,而倘恍之形六时屡变。手劳于笺记,而腕不欲休;心痒于描摩,而兴不可遏。遂至揭藏经之纸竞写记游。坐团蕉之“僧,愿传诗诀,亦可谓方外之胜游,尘表之奇福矣。凡宿清凉寺、方广寺、桐柏宫者各一夕,雨阻国清寺者二夕。所历者,为腾空岭,万年岭,寒风岭,桐柏南峰、北峰,赤诚上寺坡、下寺坡,共得诗三十首。

时嘉庆十年二月十一日也。

题记:本文开篇对天台山的景致作了总体的概括,山高水清,又奇栖止,径路、卉草、霜霰之色、风霜之态都具天台特色。三言两语,不仅勾勒出天台的殊异,亦给读者一个悬念。接着,作者重墨描绘了最幽之琼台、最奇之石梁、最高之华顶、最丽之赤城四处形胜。既言最,则幽者不独琼台,奇者亦不独石梁。幽、奇、高、丽,天台之美也。在写天台之美时,处处突出天台之殊异,如:“山花抽篮,圆叶疑扇”,“卉草亦别”;“樵踪蛇纤,升降数十”,“径路迥殊”;“霜同剥藓”,色异态歧;“偶印来踪”,山水幽深。美与殊回环照应,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既严谨,又不失活泼。文章运用四六句式,语言清丽,节奏感强,读起来甚具韵味。

作者简介: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江苏阳湖(今常州市)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视学贵州。嘉庆时因批评朝政而遗戍新疆伊犁,不久赦还,改号更生居士。通经史、音韵训估及地理之学。论学之作颇多。亦工诗文,其骄文颇负时誉。因亲践西北、西南边远地区,所以所写山水小品多描绘奇丽景观和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有(春秋左传达)、(洪北江全集)等。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