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简述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前206年),下至王莽新朝地皇四年(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12篇,表8篇,志10篇,列传70篇,共100篇,后人将其析分为120卷,共80万字。《汉书》自其完成始,就以文字艰涩被公认为比较难读的史书,故它行世不及百年,到汉灵帝时就有服虔、应劭等人为其作音义。魏晋南北朝作《汉书》音注的史家更多,到唐朝颜师古作注,所征引的注本已达23家,清王先谦为其作了补注。
《汉书》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确立了正史修编的体例。史学家章学诚曾对班固《汉书》给予很高评价。历来“史之良,首推迁、固",史家将其与司马迁合称为“班马'',将他们均视为编修史书的楷模,足见《汉书》成就之卓著。《汉书》的史料极为丰富,在目前秦汉遗留文献甚少的背景下,成为秦汉史研究的核心资料。《汉书》所跨年代与《史记》颇有交叉,《史记》下限为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此年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均有记载。《汉书》在编撰时,虽对《史记》旧文多有采用,但因时代不同,以及私修史书受作者个人价值观影响的原因,在移用时与《史记》内容稍有不同。汉武帝以后的西汉历史,在吸收前世遗书及当时十余家续写《史记》书的资料外,还采用了大量的诏令、奏议、诗赋、类似起居注的《汉著记》以及天文历法书等。对于此类记注类材料的大量采用,保存了原始豺料的原貌,故就史料价值而言,《汉书》在这一点上是高于《史记》的。
《汉书》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首先,《汉书》开创了后世断代修史的传统。自秦确立君主专制体制以来,中央集权愈演愈烈,皇权的神圣成为不可触碰的领域。这就为史家修史带来障碍,时人不敢妄议当朝政治,《汉书》的完成,为后世隔代修史创造了范式。其次,在编纂体例方面,对《史记》纪传体的沿用也确立了后世修史的体例。纪传体从此成为后世两千余年不论是私修史书还是官修史书,最为成熟的体例。更重要的是,《汉书》在《史记》基础上新增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其中对西汉一代的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等的记载,成为后世了解西汉的重要材料,《地理志》的开创,对后世影响尤为显著。由于这些增补,使《汉书》比《史记》更加完备,从而提高了《汉书》的史料价值。
出自《中国古代历史三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