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田园诗有什么特点?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开始分化为许多流派,有玄言诗、山水诗等等。在这些瑰宝中,有一颗耀眼的明珠,就是东晋人陶渊明所开创的田园诗流派。所谓田园诗,简单而言就是指那些咏叹乡村田园生活的诗歌,这些诗歌大都以乡村常见之景物和人物(如农夫、渔民等)为写作题材,表现了一种恬静、淡然的生活气息。
陶渊明(约365年一427年),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明的家族一度十分显赫,他是东晋大司马、锦州都督陶侃的曾孙。陶侃在东晋的几次内战中,屡立大功,勋业显赫。他有17个儿子,但是只有9个见之于史书,其余8人都茫然不可寻。这9个儿子就包括陶渊明的祖父、东晋武昌太守陶茂。陶渊明9岁时,父亲的过早离世使得家势开始衰落。陶渊明与母亲和妹妹三人艰难度日,日子虽然艰难,但陶渊明依旧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博览群书,研习老庄和六经。到了陶渊明29岁的时候,因为迫于生计,他不得不出仕谋生,担任江州祭酒这一职位。但他不愿向世俗低头,因此在担任江州祭酒之职后不久就辞职了。后来州政府征召他为主簿,但被他拒绝了。辞职在家的这五六年间,陶渊明躬耕自给。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出任彭泽令,但仅居官80日后就辞官归家,归隐山林了。在归田之初,陶渊明虽然亲自耕作,但由于家有僮仆,因此生活较为闲暇安逸。后来家里遭遇大火,宅舍财物被焚毁殆尽,生活日益穷困,甚至一度饥寒乞食。生活的困苦并没有动摇陶渊明归隐的决心,他屡次拒绝了当时政府抛来的橄榄枝。他坚持隐居20年,最终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陶渊明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当中,诗名并不显赫。但后人却对他赞誉有加,特别是对他不流于俗的高洁品质,倍加推崇。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道:"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魏晋时期的文士已摒弃了传统的儒学而改习玄学。以追求自然为务的玄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特别是文士的审美情趣,他们开始纵情于山水之间。动荡的社会、血腥的政治,使政客们也将目光从名利之所转向了恬静的田园生活。诗人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投身于田园生活。陶渊明一生写了120多首诗歌,其中田园诗只有20余首。但这20多首诗歌,却代表了作者最高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诗中所描绘的,都是他的所见所闻以及对时事的感悟。他所描写的恬淡自然的田园风光,有时并不能反映当时农村的真实情景,但其中包含了他对理想生活的美好期待。他的诗歌,语言平实质朴,没有绚丽华贵的辞藻,只有类似于素描般的娓娓道来。也正是这般恬淡的语言,使得陶渊明的诗歌清新自然。以语言特有的魅力,使人的心境与四周美景浑然一体,去掉雕饰的诗文,如同清水芙蓉般的自然、美好。陶渊明的诗歌,并不注重对事物的具体描述,而是着墨于景物的意境,也就是神韵。那些看似平常的景物,在他的笔下仿佛有了灵魂。关于陶渊明的诗歌特色,朱光潜先生曾做如此总结,他说:"陶诗的特色正是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质不绮,因为他恰到好处,适得其中;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它一眼看去,却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绮。"
陶渊明在自己的田园诗当中,构建起了一个美好的、桃花源式的精神国度。因此,陶渊明之后的许多士大夫,在官场失意之后,在面对人生挫折之余,都会想起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度,想起他那美好的田园风光和精神家园。陶渊明所创造的田园诗数量不多,但陶渊明开辟了诗歌的另一条道路,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才智。
出自《中国古代历史三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