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安史之乱的真相是什么?(二)

 发布时间:2019-11-07 10:49:24

   其二,安史之乱为何最终能得以平定?
安史之乱最终被平定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唐王朝军民共同抵抗的原因,也与安史集团不断发生内乱密不可分。由于皇权、相权的长期膨胀,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政府机构已无能力应对突然出现的叛乱,洛阳、潼关等地先后失守,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名将先后被杀、被俘,次年六月,玄宗率杨贵妃、杨国忠等人仓皇逃出长安,前往蜀地避难,中央政府不复存在。安史叛军长驱进入长安,宰相陈希烈为首的300余大臣投降了安禄山,并被安禄山授以伪官。
但比起这些统治阶级的高层人物,广大唐朝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如安史之乱初起,平原(今山东陵县)太守颜真卿、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就迅速起兵,河北共17郡纷纷响应,合兵20多万,而叛军在河北能控制的只有范阳等六郡,可见安禄山的反叛并未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民心仍然向着李唐王朝。河北军民的抵抗极大地牵制了安禄山进军关中的脚步。又如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张巡、许远以6000兵力迎战13万叛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坚守孤城长达9个多月,与敌人血战睢阳,作战数百次,歼敌十余万,最后弹尽粮绝,被俘后英勇殉国。睢阳是唐代通往江淮的交通要道,张巡、许远领导的抵抗,阻挡了叛军南下,为唐政府利用江南财力平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精神更是鼓舞了广大唐朝军民坚持抗击叛军。
同时,安史叛军集团内部出现了分裂。安禄山起兵后,才发现自己的举动不得人心,其军事行动屡屡受挫,致使他心急气躁,原有的眼疾加重到了双目失明的地步,他又有疽病,脾气暴躁,对手下动辄打骂,以致群情不安。他天宝十五载在洛阳称大燕皇帝",但却不想立安庆绪为太子",而想立幼子,安庆绪遂听从宰相"严庄的建议,在至德二载杀掉了安禄山。但安庆绪昏庸无能,留守范阳的史思明决定取而代之,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杀掉安庆绪,称大燕皇帝",但他同样性格乖张暴戾,杀人如麻,很不得人心。他还和安禄山一样,也想废长立幼,结果上元二年(761年),其长子史朝义先下手将他杀掉了。经过这几次内讧,叛军实力大减,再也无力向唐朝发动进攻了。宝应二年(763年)初,史朝义败逃河北,被唐军追击不舍,只好自杀,安史之乱最终失败。
出自《中国古代历史三百题》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