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可以在唐朝参加科举考试吗?
我国科举考试制度肇始于隋,确定于唐。唐代科举制度分为常举与制举两种,常举每年举行一次,制举由皇帝根据情况不定期设置,用于选拔各类专门人才。在唐代也曾举行武举,始设于武周时期,是武则天为了扩大统治基础,专门为习武的人设置的考试科目,
由于不经常举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是很大。常举考生来源于两个途径:由中央诸学从在学学生中选拔举送到尚书省参加考试的,叫生徒";由地方州、县从当地士人中考试选拔举送到尚书省参加考试的,叫乡贡"。常举科目繁多,主要有秀才、进士、明经、史科、道举、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各科的考试方法和内容各异,录取标准也互不相同,分为口试和笔试两种,其考试内容主要有帖经(文)、墨(经)义、策问、杂文等项。
唐朝允许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参加科举考试,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少见,主要出现在唐朝后期,尤其是唐穆宗之后,出现许多外国人以宾贡"及第或称宾贡进士"的记载,因此宾贡科"就是唐朝专为外国留学生参与科举考试而设置的科目。
唐朝专门为诸国学子考试特设宾贡科",其中以新罗人为多。唐朝宾贡科"的确立,从目前所掌握的史料看,应始于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所谓诸国学子,除在中国留学的外国学子以外,也应包括各国政府直接派到中国应考的学子。其中在中国留学的外国学子包括两类,一类是在中央诸学学习者,另一类是在地方州县学学习者,后一类留学生要先参加州县的选拔考试,合格者才选送京师参加科举考试。宾贡科的考生单独录取,其放榜位置,是置于榜末。
在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外国留学生主要来自新罗,其次是渤海国,此外还有少数长期居留于中土的大食、波斯人。唐人将姓氏稀僻"的塞外人、西域人称为诸色目人,或单称为色目人",大食人就是色目人之一。自宣宗大中以来,每年的贡举都录取两三个色目人。这些宾贡"及第者,又被称为榜花"。
唐穆宗以后所见的宾贡科"是专供外国士人报考,视同本国进士及第,所以宾贡"及第者可以在中国任官,也可凭此资格返回本国任官,尤其是新罗及以后的高丽人,代表人物有被尊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享有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美誉的崔致远,还有金云卿、金夷吾、金可纪、崔慎之、崔匡裕、崔承祐、金绍渤、朴仁范、金允夫、金立之、朴亮之、李同等20多人;渤海人及第者有乌昭度和乌光赞父子、高元固、欣彪、沙承赞等人;见于记载的西域诸国人有大食人李彦升、波斯人李珣等。其实有唐一代的宾贡进士并不仅仅以上这些人,只是因为史料散失,大多数人的姓名已不可考而已。有记载说,仅朝鲜半岛诸国在唐代宾贡及第者就达53人之多,登五代宾贡科者又有3 1人。
唐朝开设宾贡科以录取参加科举的外国人,但并不是凡报考的皆可录取,仍然采取了比较严格的考试,对录取名额控制颇严。钱易《南部新书》记载说:大中以来,礼部放榜,岁取三二人。"可见录取之严。正因为录取严格,不易考取,所以及第者被视为登仙籍",极其荣耀。
此外,唐朝的宾贡科制度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五代、宋、元、明皆置有此科,专门供外国人在中国获取功名。从参加考试的国别看,安南、占城等国人也有参加的。在元代色目人参加考试的更多,此时的色目人包括甚广,当时的欧洲人也包括在内。元代陶宗仪说色目人有3 1种,恐怕还不准确。在元代参加科举考试的外国人更多,不过元朝放榜不再区分中外,理论上不应再视为宾贡科,但作为中国文化与制度对外国的影响而言,在这里还是要说清楚的。
出自《中国古代历史三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