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区3个区位于安徽省西北地区的阜阳市中部。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2°40′~33°10′与东经115°30~116°15′之间。该市区东界利辛、颍上县,西邻临泉县、界首市,南接阜南县,北靠涡阳、太和县。市境东西长69公里,南北宽44公里,总面积1796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64%。现设11个街道办事处,10个乡,12个镇。
一、市名由来、驻地、旧县城及疆域
〔市区名称及异名由来〕
阜阳市区古代向为皖西北的政治中心,古有胡子国、汝(女)阴、顺昌、颍州府、阜阳、阜城等以政区命名古城的称谓。
今阜阳市区另一个延用时间较长的异名为颍州城。它始于北魏孝昌二年(526年,一说四年)新置颍州,以颍水为名,治汝阴城,此后常作州名,只在南北朝作侨置州名。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升顺昌府,至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复名颍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为颍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府,作为州府治前后长达12个多世纪,又称颍州城。
自1735年作附郭阜阳县治,至今为阜阳专区、地区、及阜阳市驻地长达260年,故又称阜阳城。近现当代又称阜城镇、城关镇及阜阳市。
〔市区建置〕
阜阳市区的建设史可追溯到近30个世纪前的古胡子国邑旧址,位于今市区西北部的泉河北岸的柴禾场。相传柴禾场就是古胡城的南门外柴禾行。该城在周敬王二十五年(前495年)楚灭胡后成为楚国的县邑。随着楚势力北上中原和疆域北展东渐,政治中心进一步北移,地处战略冲要的古胡城成为楚国争霸中原的军事要地。早在周景王五年(前540年),当时作为胡子国的宗主国楚国就开始开渠通淮河。为加强控制,楚国加强运河管理,在古北汝河(今泉河)南岸设置军事和商业性城塞,因位于北汝河南岸而名汝阴城。后因其地位日益重要,渐渐取代了古胡邑,战国时期已正式称汝阴城了。这些均为今阜阳市区老城区建城之始。还有人认为古汝阴城位于今市区古北7.5公里古城,即唐初的信州、颍州城,而今阜阳城建设史仅追溯到北宋开宝六年(973年),因当年水患移州治于东南5公里的今老城区。这样,古城的建设史仅千年左右。这种推测并无详实的资料来认定,应予以否定。
秦始皇统一后至今,今市区一直作为历代县级以上政区驻地。尤其是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地位日显,常为皇亲、国戚、勋臣的封地,成为王侯的都邑及名宦戍守之处,成为历史名城。
解放后,阜阳市区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40多年的努力,使昔日的消费城镇成为淮北大平原上古老而又新兴工业城市,成为全省最大的农业区。地处正在崛起的徐淮经济协作区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华东经济协作区之间的阜阳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建成区已超过15平方公里。1996年1月1日分设颍州、颍东、颍泉3个县级市辖区。均以城区为依托,包括部分乡村地区,分割原县级阜阳市、县的疆域。
〔古治所〕
今阜阳市境内在南北纷争期间及唐初曾侨置不少郡县和增置一些新县,今留有遗迹的有清邱城、永乐城等。
清邱城:为5世纪末北魏新侨置的许昌县,入梁、东魏、北齐、北周及隋初仍为许昌县,梁、北周及隋初,先后兼颍川郡治。开皇十八年(598年),改许昌县为清丘县,仍治此城,直至贞观元年(627年)才撤销清丘县入汝阴县,此处为郡、县治长达130年左右。该城址位今阜阳市区东南口孜镇北10公里清邱村地名古城的东侧,总面积0.6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城濠遗址尚存,地下有大量砖瓦碎片。
永乐城:作为县治始于隋末群雄割据。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李密部将房献伯据汝阴,后为王世充据。郡民江子建作栅建立对抗政权。唐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平王世充,在江子建作栅处(位今市区西北7.5公里的古城)置信州,仍领永乐县。六年,撤销永乐县,并入汝阴县。该县存在期间不足7年。该城即正德《颍州志》载:“唐初,置永乐县。”考其遗址,位今市西北闻集乡永集附近。据1965年文物普查考证,该城池轮廓为西门在贾庄,东门在永集,南门在段庄,北门在刘楼,护城河(今称箕子沟)尚存,地下有大量砖瓦碑片及铜镜、金笔架等文物出土,遗址总面积有3.75平方公里。
〔疆域变迁〕
今阜阳市区疆域历代变迁很大,先后经历古胡子国、汝阴县、颍州、阜阳县及民国后期,建国后几经分合的阜阳市、县等几次重大的变迁。
古胡子国起初的范围较大。是今阜阳市境内与沈子、焦国并驾封国中的最大国家。春秋时期,已并进焦国,范围几达今市全境。周敬王八年(前512)六月,吴公子掩余、烛庸投楚国,楚取城父与胡田分封给二公子。十二月,吴灭徐,徐子章禹奔楚,楚又割胡子乾溪田予章禹,并在今亳州市城父镇建夷城以处徐子章禹。后楚又以今颍上县江口镇北汤圩孜村分封公子白为慎公国,疆土日削。
秦置汝阴县,疆域几近今阜阳市。东晋南北朝时侨置现象十分严重,再细考证已无必要。隋唐的汝阴县迄蒙古汗国至元二年(1265年)撤销汝阴县,其疆域仍与秦汉相匹,并且包括今太和、阜南、临泉3个县及界首市。
至元二年(1265年),撤销汝阴、泰和、沈丘、颍上4个县及录事司,并入颍州,时颍州取代汝阴县,疆域最大,相当于今阜阳、界首市、太和、临泉、阜南、颍上等县地。后复太和、沈丘、颍上3个县。至顺三年(1332年),增置颍水县,汝阴县相当于今阜阳市3个区。元末,撤销沈丘、颍水县,并入颍州,包括今阜阳市3个市区及阜南、临泉两县。明初,仍之。
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附郭阜阳县,范围比现在的阜阳市3个市区要大得多。包括今阜阳市3个区、临泉、阜南县全部及涡阳县一部分,利辛县大部分。自后的大变化有:同治三年(1864年),划阜阳县(今阜阳市)东北境的刘家集(今刘集)、福镇集(今佛镇集)、闰家集(今闰集)、张集4个集25个圩地给新置的涡阳县。
民国24年(1935年),从阜阳县西部地区(位今阜阳市西部)划出杨桥、瓦店、沈邱集(今临泉县城)、高集、谢集、土坡、张集、艾亭等2531平方公里(据1944年《安徽概览》)的土地设临泉县,是原阜阳县最大的一次变迁(缩小),时阜阳县面积只剩下3616平方公里(据1944年《安徽概览》)。
1949年至1952年划阜阳县(今阜阳市)东南的新集、六十里铺等地入颍上县。
解放后,曾两次划阜阳县(今阜阳市)南部地区入阜南县(初名阜南办事处)。即民国38年6月,划润河以南的于集、苗集、赵集、公桥4个区29个乡组建阜南办事处(驻薛集);1952年又从阜阳县(今阜阳市3个区)划出柴集、许堂、朱寨3个区42个乡入阜南县。这是阜阳县第二次大削疆域。
1950年8月,从阜阳县(今阜阳市3个区)划出北部的宫集区及长春区的赵寺、王营、草李、长春4个乡地入太和县。1964年10月31日,从阜阳县(今阜阳市3个区)划出其东部的王人、王市、马店、胡集4个区所辖的王人、五里、刘寨、邵庙、巩店、王市、孙庙、东城、朱集、汝集、四庙、马店、马桥、桃园、永兴、高集、贾桥、板桥、院寺、新湖等20个人民公社约703平方公里入新设的利辛县,使其疆域再次缩小近四分之一(未划前为16个区1个镇85个人民公社,划后仅为12个区,65个人民公社及阜城镇)。1975年12月19日(1976年上半年正式划开)划阜阳县(今阜阳市)腹心阜城镇及所辖的北关、大隅首、三里、向阳4个人民公社及水上公社组建新的县级阜阳市。1976年下半年又将阜阳县新华区的岳老庙、六里、新东3个大队划入阜阳市向阳公社。经历次变动区划名称,调整基层设置,至1985年,阜阳市辖鼓楼(设17个居民委员会)、中市(设10个居民委员会)、河东(设5个居民委员会,5个行政村)、郊(辖泉河、闸东、水上3个乡,24个行政村及4个船民大队)4个市区,共设32个居委员会,3个乡29个行政村及4个船民大队,总面积51.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16平方公里,是安徽省行政区域面积最小的县级地辖市。1992年11月20日,撤销阜阳市、县,合并组建新的县级阜阳市,基本上恢复到1975年前的阜阳县旧境,至今不变。按现在的阜阳市总面积1821.5平方公里计,约是清咸丰时期阜阳县版图的36.1%,是民国33年版图的50.3%。1996年1月1日,撤销阜阳行署及县级阜阳市,成立省辖地级阜阳市的3个市辖区。
二、市辖区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阜阳市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是农牧业区。国家产生后,这里载之史籍里最古区划为西周初年康王(公元前1004年至前967年)分封的胡子国(都古胡城,今市区西北柴禾场),成为周朝东征和扼制淮夷的前哨重镇。春秋时期,胡子国随着楚国势力北上,初入盟楚国,后为其附庸。鲁定公十五年(前495年)二月十九日,楚灭胡,古胡邑为楚的县邑。战国时期,仍为楚邑,为楚北上东渐的军事重镇和商业巨埠,并在北汝河(今泉河)南岸形成汝阴城,奠定今阜阳市区老城的基础。楚置陈郡(治陈,今河南淮阳县城),汝阴县属之。
〔秦朝〕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占领楚西北地区,仍设陈郡(仍治陈),汝阴县(仍治汝阴城)属之。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调整郡县,汝阴县仍属陈郡。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冬,陈胜率领起义军占领汝阴县。
〔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年),汝阴县仍属陈郡(仍治陈),属项羽的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项羽亡,汝阴县(仍治今阜阳市区)为由刘邦改封韩信楚国(都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陈郡(仍治陈)。六年春,废楚王韩信,十一月废韩信为侯,陈郡收归汉廷。十二月甲申,封夏侯婴为汝阴侯,都汝阴,属陈郡。十一年三月丙寅,高帝立子刘友为淮阳王,领秦陈、颍川2个郡,并罢颍川郡,益淮阳国,都陈(今河南淮阳县),汝阴县属淮阳国。惠帝元年(前194年),徙封刘友为赵王,淮阳国除为陈、颍川2个郡,直属汉廷,汝阴侯国属陈郡。高后元年(前187年),高后仅以陈郡先后封惠帝子刘强、刘武为淮阳王(仍都陈),属淮阳国。八年九月,吕雉败,淮阳国除,复为陈郡,汝阴县仍属之。文帝四年(前176年)二月乙卯,徙封子代王刘武为淮阳王,仍都陈,改陈郡为淮阳国,仍属之。十二年,淮阳国除为陈郡,今南部地区改设汝南郡(治上蔡,今河南上蔡县城西南),直属汉廷,汝阴侯国改属之,兼汝南郡都尉治。景帝二年(前155年),立子刘非为汝南王(仍都上蔡),汝阴侯国属之。三年,徙刘非王江都(都广陵,今扬州市),汝南国除为郡,仍属之。元鼎二年(前115年),汝阴国除为县,仍之。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汝南郡改属豫州刺史部。元康四年(前62年),复为汝阴侯国。更始二年(24年),为汝阴王国(均都汝阴城,今阜阳市区)。
〔附王莽新朝〕
王莽篡汉,改汝南郡为汝汾郡,改女阴为汝坟,又作汝郪县,仍属豫州刺史部。
〔东汉〕
东汉初,恢复旧名,仍为汝阴县(仍治今市区),属豫州汝南郡(改治平舆,今临泉县西古城子)。建武二年(26年),封刘信为汝阴侯,仍属汝南郡。永平十三年(70年),汝阴侯国除为汝阴县,仍之。十五年(72年)四月甲子,属刘畅汝南国(仍都平舆),属之。建初四年(79年)四月己丑,复为汝南郡。
〔三国·魏国〕
东汉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汝阴县(仍治汝阴故城)属魏国豫州(初仍东汉旧治谯,今亳州市区)汝南郡(改治息县,今属河南)。黄初三年(222年),改属豫州(治颍川郡,今河南禹县)汝阴郡(治汝阴,今阜阳市区)。嘉平五年(253年),改属豫州(徙治安成,今河南汝南县汝南埠)汝南郡(仍治息县)。
〔西晋〕
魏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晋代魏,汝阴县(仍治今阜阳市区)改为司马骏的汝阴王国,仍属豫州汝南郡。次年,分汝南郡,复置汝阴郡(治汝阴),属之。太康四年(283年),改封司马谟为汝阴王(仍都汝阴),改汝阴郡为汝阴国。七年,无子国除为郡,仍之。永嘉乱后,地陷汉国将石勒之手。二年,刘汉封刘景为汝阴王,仍都汝阴。
〔东晋〕
东晋初,收复部分失地。太宁三年(325年),豫州全境入后赵。建武三年(337年),石虎封其子石琨为汝阴王(都汝阴),取代汝阴郡,属后赵豫州(治颍川郡,今河南许昌市东)。石鉴青龙元年(349年),地入冉魏,仍之。后赵永宁元年(350年),地属东晋。光寿元年(357年),豫州(仍治颍川郡,今许昌市东)改属前燕,仍属汝阴郡(治汝阴)。建熙十年(369年),属东晋,仍旧制。七月,入前秦,汝阴郡(仍治汝阴),改属东豫州(治许昌),此后互相占领。太元八年(383年)十月淝水战后,汝阴(仍治今市区)仍属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入后秦。义熙十二年(416年),复入东晋,仍为汝阴县。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宋代晋,仍旧制。永初三年(422年),北魏占领汝阴县;神

三年,封功臣长孙道生为汝阴公。元嘉十年(433年),刘宋夺回汝阴县。二十四年十一月,刘宋文帝封十皇子刘浑为汝阴王。二十九年,复为北魏占领。和平二年(461年)七月,北魏文成帝封其弟拓跋天赐为汝阴王。大明八年(464年),刘宋再次收复汝阴。泰始三年(467年)二月,刘宋汝阴太守张景远(又名张超)击败攻汝阴的北魏兵。旋入北魏。刘宋占领期间,今市境为汝阴县,仍属豫州(治汝南,今属河南)汝阴郡(仍治汝阴)。齐建元元年(479年)收复汝阴,四月,齐高帝改封宋顺帝刘准为汝阴王。不久,杀其全族。十月,封刘胤为汝阴王。
〔北朝·北魏及南朝·梁〕
北魏太和四年(480年),占领今阜阳市区,初属豫州(治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县)。十八年,置东郢州(治社亭城,今颍上县润河集附近),改领汝阴郡。二十年,改封拓跋天赐孙拓跋景和为汝阴王。二十二年,罢东郢州。今市区境内设汝阴及侨置许昌(治今口孜镇北清邱村)。梁天监七年(508年),占领汝阴城,封刘端为汝阴王。孝昌二年(526年),汝阴复属北魏。四年,北魏置颍州(治汝阴,今市区),今市区境帖治汝阴的双头郡有汝阴弋阳二郡等,设有汝阴、许昌等可考县。梁中大通二年(530年),梁取北魏颍州,改置陈州(治陈留,今太和县旧县镇),属之。后复为北魏占领。梁太清元年(547年)六月,东魏叛将侯景降梁,入梁。次年(548年)八月,侯景据寿阳(今寿县城关镇)反梁,地入东魏。梁在今市区境内先后置可考政区有:汝阴弋阳二郡(治汝阴,今市区)设汝阴县,颍川郡(治许昌,今口孜镇北清邱村)许昌县等,属陈州(治陈留,今太和县旧县镇,一说治今临泉县高塘集附近)。
〔北朝·东魏〕
东魏在今市区境内设汝阴弋阳二郡(治汝阴,今市区),设汝阴县、弋阳、新息县(帖治汝阴)及许昌县(治清邱村),改属置于陈留县(今太和县颍阳故城)的陈留颍川二郡,属颍州(仍治汝阴,今市区)。
〔北朝·北齐〕
东魏武定八年(550年)五月,北齐代东魏,初仍旧制。天保七年(556年),北齐废颍州及双头郡,在今市区境内仅设汝阴郡(治汝阴),设汝阴县(仍治今市区);颍川郡(天保七年,改颍川郡为临颍县;后复郡,治许昌,今清邱村)设许昌县。
〔北朝·北周〕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二月,灭北齐,入北周,废汝阴郡。今市区境于次年复置汝阴郡(治汝阴,今市区),设汝阴县;颍川郡(建德七年复置,仍治许昌,今清邱村)设许昌县,属颍州(治汝阴)。
〔隋朝〕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初仍旧制。开皇三年,撤郡并县,今市区设汝阴(废汝阴郡留县,仍治市区)、清丘(开皇三年,废颍川郡留许昌县,仍治清邱村。十八年,改许昌县为清丘县),仍属颍州(仍治汝阴)。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颍州为汝阴郡(仍治汝阴),仍设汝阴、清丘县(仍治清邱村),属豫州刺史部。大业十三年四月,李密部房献伯据汝阴城,郡民江子建于今市区西北5公里处据险作栅,仍设汝阴、清丘2个县。
〔唐朝〕
大业十四年(618年)五月,唐代隋,改郡为州,今市区境设汝阴、清丘县,并增置永乐(治今永集附近)等县。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平王世充,在江子建作栅处增置信州。六年,改信州为颍州,改治汝阴(今市区),撤销高塘、永乐、永安3个县,并入汝阴县,仍设汝阴、清丘(仍治清邱村)2个县,属亳州总管府(武德五年置,治今亳州市区)颍州(治汝阴,今阜阳市区)。贞观元年(627年),撤销清丘县,并入汝阴县(仍治今市区),属河南道地理区颍州(仍治汝阴)。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颍州改属河南道(治汴州,今开封市)。天宝元年(742年),改颍州为汝阴郡(仍治汝阴)。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复汝阴郡为颍州(仍治汝阴)。安史乱后,颍州属淮西节度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县)。后汉属河南道节度使,初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继治汴州(今开封市)。大历十四年(779年),改属宋亳颍节度使(治宋州)。建中二年(781年)二月,改属宣武军节度(初治宋州。兴元元年即784年,改治汴州),余仍之。
〔五代·后梁〕
唐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汝阴县(仍治今市区)属后梁宣武军节度(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颍州(仍治汝阴)。
〔五代·后唐〕
后梁龙德三年(923年)十月,后唐灭后梁,汝阴县仍属宣武军颍州。十一月,改宋州宣武军为归德军(改治汴州,今开封市),汝阴县(仍治今市区)改属归德军颍州(仍治汝阴)。
〔五代·后晋〕
后唐清泰三年闰十一月,地入后晋,汝阴县(仍治今市区)仍属归德军节度使(改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颍州(仍治汝阴)。
〔五代·后汉〕
天福十二年(947年)二月十五日,后汉代后晋,汝阴县(仍治今市区)仍属归德节度使(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颍州(仍治汝阴)。
〔五代·后周〕
后汉乾三年(950年)十二月,后周代后汉,汝阴县(仍治今市区)仍属归德节度使(仍治宋州)颍州(仍治汝阴)。
〔北宋〕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北宋代后周,汝阴县(仍治今市区)属颍州(仍治汝阴)。开宝六年(973年)十一月,今汝阴县北部王家市(今利辛县王市集)、斤沟、百尺镇(今太和县原墙镇)、界沟(今界首市)、税子步(今太和县税镇)5个镇置万寿县(治百尺镇,今太和县原墙镇),属颍州。淳化四年(993年),颍州改属河南道。至道三年(997年),颍州改属京东路(治汴梁,今开封市)。治平元年(1064年)六月,封赵顼(后来的神宗)为颍王,汝阴城(今市区)为其“潜邸”。熙宁七年(1074年),颍州改属京西北路(治西京,今洛阳市)。元丰二年(1079年),颍州因神宗“潜邸”升为顺昌军。政和六年(1116年)闰正月,升颍州为顺昌府(仍治汝阴)。
〔金国〕
金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灭亡北宋,仍旧制。五月一日,建南宋,仍之。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入金。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宋向金求和,停止进攻伪齐傀儡所踞地盘。六年(1136年),伪齐王刘豫子刘麟弃城北逃,宋军收复顺昌府。九年正月,宋金和议。十年正月,定金还宋河南,2个州应归还宋。五月,金破坏协议,渡河入汴。六月,宋东京副留守刘錡率“八字军”,取得顺昌大捷,收复河南失地。七月,南宋下令北撤,淮北收复地区入金。十一年十一月,“绍兴和议”成,宋金以长淮为限,金改顺昌府为颍州(仍治汝阴),属汴京行尚书省(治汴京,今开封市)。贞元元年(1153年),颍州改属南京路(仍治南京,由汴京改)。
〔附蒙古汗国〕
绍定五年(1232年),蒙古汗国孛儿只斤窝阔台(太宗)攻占颍州。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初十日,宋蒙联军灭亡金国,地入南宋。不久,入蒙古汗国,初仍金制,今市区境颍州(仍治汝阴)仍设汝阴(治今市区)1个县。至元二年(1266年),撤销颍州所领汝阴、泰和(仍治今太和县旧县镇)、沈丘(仍治今临泉县城关镇西古城子)、颍上(仍治今县城关镇)4个县及录事司,并入颍州(仍治今市区)。
〔元朝〕
至元八年十一月,蒙古汗国改称元朝。今市区仍属颍州(仍治今市区)一部分。十三年七月,颍州改属江淮等处行省(治扬州,今为市)江北河南道汝宁府(治汝阳,今河南汝南县)。二十八年十二月,颍州改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治汴梁路,今开封市)河南江北道(治汴梁路)归德府(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二月,刘福通在颍州组建红巾军;五月,举起反元义旗。十五年二月,在亳州(今市区)建大宋龙凤政权。后颍州复为元兵所据。二十六年,吴王朱元璋收复颍州,改属河南行省汝宁府。
〔明朝〕
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洪武,颍州(仍治今市区)仍属河南行省汝宁府。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颍州改属中书省临濠府(治钟离,今凤阳县临淮镇西古城)。六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治中立县,由钟离县改,今凤阳县临淮镇),仍属中书省。七年八月,改中立府为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今临淮镇),仍属中书省。八年十月,凤阳府改治凤阳县(今县城府城镇)。十三年正月,撤中书省,凤阳府直隶六部,余仍之。永乐元年(1403年),凤阳府改属南京,后称南直隶或直隶南京。
〔附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凤阳府属福王控制区,仍旧制。南明弘光建政时,颍州属凤寿镇(治临淮,今凤阳县临淮镇)。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入清,颍州仍属南直隶凤阳府。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罢明南直隶,颍州(仍治今市区)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凤阳府(仍治今凤阳县府城镇)。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凤阳府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为市),余仍之。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凤阳府属安徽省庐凤道(治凤阳府)。雍正二年九月己未(1724年11月4日),升颍州为直隶州(仍治今市区),直隶安徽省庐凤道。十三年七月十三日(1735年8月29日),升直隶颍州为颍州府,增置阜阳县,取代原颍州,兼府治(今阜阳市区),颍州府属安徽省庐凤颍道(仍治凤阳府)。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颍州府改属安徽省凤颍六泗道(仍治凤阳府)。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颍州府改属安徽省皖北道(治凤阳府),直至清亡。清代江南、安徽省先后属江南江西河南、江南、两江总督(驻江宁,今南京市)。宣统三年九月二十七日(1911年11月17日),颍州宣布独立。十月四日(1911年11月24日),淮上军光复颍州。十月二十五日(12月15日),倪嗣冲入颍州,大肆屠杀革命军民。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阜阳县(仍治今市区)直属安徽省。3年6月2日,阜阳县改属安徽省淮泗道(治凤阳县,今县城府城镇)。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民国16年7月,阜阳县(仍治今市区)属南京国民政府安徽省。次年8月,正式废道。21年4月2日,阜阳县属安徽省第六区(首县为阜阳县)。10月10日,阜阳县改属安徽省第七专区(专员驻阜阳,今市区)。27年11月10日,第七专区改属安徽省皖北行署区。29年2月2日,撤销皖北行署。30年2月,改第七专区为第三专区(专员仍驻阜阳)。37年7月27日,国民党撤出阜阳城。
〔中国共产党建政·解放战争期间〕
解放战争期间,今市区境内由中国共产党创设的政权比较复杂。大体是:民国36年(1947年)4月,在二郎庙(1950年划入太和县)组建阜北县民主政府。6月25日,阜阳城解放。10月,阜阳县民主政府改称阜阳县民主政府。11月23日,解放阜阳县南部,建立阜南县。37年1月3日,划阜阳县东部与凤台县、颍上县和蒙城县一部分地区设阚町县;划阜阳县颍河以南及颍上县一部分地区设颍阜县。11月,成立阜城市民主政府。38年2月,撤销阜北县、阚町县(驻今利辛县阚町镇)、泉阳县(位于界首市区东南25公里与临泉、太和三县即市交界处泉阳镇。1953年,划归界首县)、阜南县(驻薛集,今县城关镇)、颍阜县,恢复阜阳县的建制,成立阜阳县民主政府。这些设置在36年11月20日,改属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37年8月21日,改属中原行政委员会豫皖苏分会的第二、第四、第六专区。38年4月15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公告,阜城市、阜阳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阜阳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阜阳县、阜城市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阜阳专区。
1950年3月,撤销阜城市,并入阜阳县(仍治今市区),8月,阜阳县民主政府改称阜阳县人民政府。
1952年8月1日,改属安徽省(仍驻合肥市)。
1956年6月12日,阜阳县人民政府改称阜阳县人民委员会。
1957年2月,改阜阳县城关区为城关镇,仍兼专署、县驻地。
1964年8月11日,阜阳县城关镇升为县级镇。10月31日,增设利辛县,划出阜阳县部分地区。
1965年6月15日,阜阳县城关镇改名阜城镇。12月12日,成立阜城镇人民委员会。
1968年6月25日,成立阜阳县革命委员会。8月,阜城镇革命委员会成立。
1969年6月7日,阜城镇由专区辖改为县辖镇,仍为专区及县驻地。
1975年12月19日,增设县级阜阳市。
1980年6月9~16日,阜阳市革命委员会改称阜阳市人民政府。8月,正式改定。9月20日,阜阳县革命委员会改称阜阳县人民政府。
1992年11月20日,撤销阜阳县、阜阳市,组建新的县级阜阳市。
1996年1月1日,撤销阜阳地区和县级阜阳市,设立省辖地级阜阳市。原县级阜阳市分设颍州、颍东、颍泉3个市辖区。其中,颍州区辖鼓楼、颍西、清河3个街道办事处和王店、程集、西湖、九龙、三十里铺、马寨6个乡镇,区人民政府驻颍南大道;颍东区辖河东、向阳、新华3个街道办事处和插花、枣庄、老庙、口孜、袁寨、冉庙、正午、杨楼、王古同9个乡镇,区人民政府驻北京东路;颍泉区辖中市、泉颍、周棚3个街道办事处和伍明、宁老庄、闻集、行流、苏屯、姜堂、邵营、苏集8个乡镇。经调整后,计在市区内设3个县级市辖区,9个街道办事处,23个乡镇,计32个乡镇级基层区划,比撤市前少1个基层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