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端,阜阳市最北部。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5°25′~36°05′与东经115°33′~116°06′之间,东西宽46公里,南北长72公里,总面积2226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7%。该市与河南三面交界:西北邻商丘,西连单阝城、鹿邑,东北接虞城、夏邑、永城县。东南毗连本阜阳市的涡阳县,西南与太和县接攘。市人民政府驻亳州市区。全市现设3个行政办事处,6个乡,22个镇。
一、市名由来、城镇及疆域变迁
〔市名由来〕
亳州市由亳县改,亳县由亳州来。源于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十二月丁卯,柱国隋国公杨坚继任南兖州(治故谯城,今亳州市区)总管府(治南兖州)总管;宣政元年(578年)秋七月壬戌,晋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改南兖州为亳州。这是亳州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第一次载诸史籍的确切日期。《元和郡县志》等有关史籍说是周武帝(561~578年六月在位)改,是错误的,应是周宣帝宇文贝斌(578~579年五月在位)改。
亳州名据《左传》庄公十二年(前682年)载:“宋万弑闵公于蒙泽”,“公子御说奔亳。”杜预注:“亳,宋邑。蒙县西北有亳城。”亳城的来历,据《史记·殷本纪》: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今商丘),为商人的始祖。自契至成汤,八迁国都,“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孔安国还说:“契父帝喾都亳。”《元和郡县志》则进一步说:“帝喾初封于此”,原名为“高辛氏城”。今查《括地志辑校》:“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汤所都也。”谷熟故城在今河南商丘东南20公里,其故址今为谷熟集,而谷熟故城西南35里的南亳故城当在今亳州市境内,距今市区不远。《史记正义》指为45里,实际距离为25公里,里程大致一致。今商丘南至亳州之间又有高辛集,当为高辛氏城遗址为名。由此推知,南亳城也距离高辛氏城不远。所以,比较重视汉文化的北周统治者在改侨置的南兖州名,想到它悠久辉煌的历史,它曾是商朝开创者的初都南亳近畿,所以《续通典》说是“遥取古南亳之名以名州。”说明亳州定名起用商都古亳城为名。
商都古亳城,历史上众说纷纭,大体有长安杜亳、偃师西亳、蒙县北亳、谷熟南亳之说,近人根据郑州考古发现,又考证出汤都郑亳说,尚未得到公认。最通行的说法是商都“三亳”——北亳、西亳、南亳。《读史方舆纪要》取《括地志》等“三亳”说,以为“北亳汤所兴”,“南亳汤所都”,“西亳汤所迁”。今考证,北亳位今河南省商丘市北25公里的大蒙城,又称蒙亳、景亳。景亳是以景山命名的,为商汤会盟之所;河南省偃师县西为西亳,又称殷亳,是商迁都改殷之所;南亳则是与今亳州市有关的初都之所。《史记·六国表》和《说文解字》所指的长安杜亳,因远离殷商腹地,史家不予承认。《荀子·议兵篇》作“薄”,王先谦《集解》:“薄与亳同”,因“亳”古字通“薄”,北亳的薄,汉置薄县,也与商亳有关。
商都为什么称亳呢?可认为商代的夯土筑城技术已高度发展,高台建筑已很盛行,建都之地都比较高,“亳”字从“高”、“宅”省或“京”、“宅”省。并《尔雅·释丘》:“绝高为之京。”又《诗·小雅.甫田》:“如坻如京”,毛传“京,高丘也。”原是高地的意思。因南亳曾为商都,古有亳名,所以北周改称亳州。历史上曾多次降州为县,故又称亳县,建市时沿用古州名。
〔市区名称、异名及市区建置〕
亳州,因历史上曾多次作为行政区域的政治中心,故有亳都、焦邑、谯城、谯郡、州、县、亳州、县、城关镇、亳城市、亳州镇等名称。因曾侨置过陈留郡、小黄县、南兖州等,故又有上述别称。还有“仙乡”雅号。“仙乡”源于道教宗师老子故乡。今属涡阳县境内,一说属今河南省鹿邑县东5公里为老子故乡真源县故城。总之,老子故里古属亳州,今亳州市境也是老子活动的场所。所以从大的行政区划讲,可以说,古亳州为老子家乡。隋朝唐初的谷阳县,乾封元年(666年),改为真源县;载初元年(689年),改为仙源县;神龙元年(705年),复为真源县,唐属亳州管。唐天宝年间,曾将真源县侨置于今涡阳县义门镇(原属亳州)。后因城废,只剩下东“仪门”,后人遂称这座真源故城地为“仪门”。清末,为避宣统帝溥仪讳,改称“义门集”,今为义门镇。
追溯亳州镇的建城史可上溯到三代前后的高辛氏城,距今已有4000余年历史,是安徽正史上早期的城邑之一。古城遗址由于多次黄泛淹埋,今已无法考证。就是夏、商亳故城也已无迹可寻,唯存汤陵,史家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汤陵,俗称商汤王墓,位于今亳州市区东北汤陵公园内,古名凤头村。但汤陵除南亳外,还有河南偃师、商丘与山西万荣等地的“汤冢”,所以世人不敢相信它就在亳州。《汉书·地理志》注引刘向的话就说:“汤无葬处,安得汤冢乎?”现存亳州古城有案可稽,有物可证的应首推西周时焦国,春秋时期于楚平王元年(前528年)所灭,成为楚国的名邑。楚平王所筑谯城为夯土城,面积达4平方公里。
古城于民国37年(1948年)第三次解放后才真正得到新生。当年8月撤区建市后,行政面积为18平方公里,设城厢、北关、涡北3个区,并在民国后期所设涡北、龙泉、明离、明台、咸平、问礼、云龙、白衣8个镇的基础上,改设9个镇(即城厢区1~3个镇,北关区1~3个镇,涡北区东、中、西镇)。38年3月,亳县民主政府撤销3个区9个镇,并入亳县城关区,辖1~8个镇及船舶所。1950年6月,调整为5个镇1个所。8月,改船舶所为涡河港。所属镇后又增至8镇及水上办事处。1957年3月,调整为4个办事处。1958年9月,改城关区为红旗人民公社第一社。1961年5月,恢复城关区。1963年5月,改称城关镇,下设城里、北关、涡北3个街道办事处。1983年5月,改城关镇为亳州镇。1986年6月,亳州市人民政府撤销亳州镇,成立汤陵、花戏楼、薛阁3个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已达69平方公里。经过40多年的努力,亳州市区现已成为安徽西北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全国四大药材基地和全国十大药市之一,著名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今市境内历史上有名的城邑还有城父城、梅城、思善城遗址。
城父遗址:位于今亳州市区东南35公里的城父集,今为乡镇。城父古为胡子国的名邑。春秋时期,属陈国。鲁僖公二十三年(前637年),入楚国。《左传》昭公九年(前533年),楚公子弃疾迁许于夷,实城父。这是史籍上所载的城父最早城建史。许国系周武王所封的姜姓国,都许(今河南许昌市)。许迁城父邑后改为夷邑。鲁僖公二十三年(前637年),楚伐陈取焦、夷。昭公九年(前533年)楚迁许君于夷。十四年,楚平王筑谯城,改夷为城父,命太子建出镇城父,以奋扬为司马,伍奢还居城父辅佐太子建,司马是楚县的佐贰官,说明城父是载之史籍的安徽境内最早的县。三十年六月,吴公子掩余、烛庸奔楚,楚取城父与胡田分给二公子。十二月,吴灭徐,徐子章禹奔楚,楚又割胡子乾溪田予章禹,并城夷以处徐子,又名夷邑。周敬王二十五年(前495年)二月十九日,楚灭胡,城父邑属楚,为县,属陈郡(治陈,今河南淮阳县城)。秦汉为城父县治;南北朝时为侨置的浚仪县治;唐初为城州治;唐末,为避朱温父诚讳,改为“焦彝”、“焦夷”、“夷父”县;后唐复为城父县;明初,撤城父县入亳州。从此,城父废为亳州(县、市)境内的历史名镇。该古城遗址为土夯筑,高约1.8米,长约8公里,方形,有4门,城垣尚可辨认。
城父古城南3公里有乾溪(位今城父乡韩老家村前,西岸有楚灵王所筑的章华台,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楚章华台,亳州城父县有乾溪,其侧亦有章华台。故台下往往得人骨,云楚灵王战死于此。”当时的章华台为海内名台,据《史记·楚世家》说在广阔的楚宫殿中央矗立的章华台高70米,内部构筑极其华丽,是楚灵王穷侈极欲的魔窟,内供细腰女,又名细腰宫。据《史记》记载,灵王八年(前533年),楚迁许实城父,灭陈、蔡,又伐徐,恐吴,屯兵乾溪坐阵。筑章华宫,垒章华台,肆意纵欲,乐而忘返,引起国内大乱。后灵王败绩,仓皇遁入芋尹申亥家而亡。申亥愚忠,令二女从死。今章华台久圮,今台东二女孤堆仍存。
梅城:位于亳州市区西南20公里的梅城集东南1.5公里处,为商朝末君商纣所封梅伯的故邑。遗址呈正方形,周长2公里。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分小黄县新置梅城县。大业三年(607年),撤销,并入谯县,也是一座古老的城邑。
思善故城:位于今亳州市区西南40公里的古城镇,旧为古城集。民国37年(1948年)解放后,为古城区驻地。1992年2月,建为古城镇,为东汉思善侯国故城,晋撤销。现存夯土城墙清晰可见,遗址呈正方形,边长1.1公里,周长4.5公里,残垣最高处仍有3米,基宽10多米。
〔疆域变迁〕
亳州市境古为焦国和梅邑。西周为焦国和胡子国的城父邑地,后属陈国。春秋末期,为楚国的谯(城)邑、城父邑。秦汉为谯、城父县分领。东汉为谯、思善、城父县(侯国)分领。晋为谯、城父县分领。晋末,侨置的小黄县取代谯县,为小黄、城父县分领。宋后改城父为浚仪,又有长垣侨县及多个侨郡、侨州,但主要为小黄、浚仪2个侨县分领。隋初,为小黄、梅城、城父县分领。大业后,为谯、城父2个县分领,直至明初,才为亳州,后降为亳县所统一。弘治九年(1496年),复升为亳州,直至民国元年4月改州为县,为亳州境内。1986年3月11日,撤销亳县,改设县级专辖亳州市,至今不变。因此,追朔亳州市疆域变迁应从明初的亳州,民国时期及解放后的亳县,最近才设亳州市来作考证。
明代及清前期亳州(县)疆域无大的变化。清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决定亳州划出丁冢寺、雉河镇、张村铺、耿皇寺、义门集、赵旗屯,彪里铺、花沟集、临湖集、楚店集、李门集、众兴店、小阎集等东部13个保96个圩与阜阳县北部4个保,蒙城县西部15个保,宿州南部19个集计51个保208个圩组建涡阳新县(治雉河集,原属亳州,今涡阳县城关镇),是亳州疆域的第一次大削减。抗日战争期间,今市境先后有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边区县)、日伪沦陷区政建的日伪亳县,三方政权并存;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所创建的边区县与国民政府并存,市境变迁较大。民国38年(1949年)4月15日,经调整后划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的阜阳专区亳县及兼亳县驻地的亳城市位于亳县境内,亳县几乎恢复旧域。1950年3月,撤销亳城所设3个区9个镇,并入亳县。从此,亳县、亳州市疆域都无变化。
二、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亳州地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在城东南35公里城父镇南丁沟北岸,与靠漳河一带发掘的青凤岭遗址、城东20公里的东钓鱼台、城区的明王台遗址、城西3公里处的傅庄遗址、城父乡小南庄西的黛台遗址、城西北17.5公里的牛集西北姜庄与韩高楼之间的牛屎堆遗址等出土了大批新旧石器时期及商、周时期的文物,说明在原始社会,这里已有高度的人类文明。氏族公社末期,这里是文化比较发达的淮夷族先民的活动地区,夏、商两代先民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今亳州市区是商代先民的都邑,称南亳,又称高辛氏城。本境内西南的梅城镇,古称梅城集,是商纣王所封本宗子姓的梅伯国邑。西周武王元年(前1027年),封神农氏姜姓后裔于焦(都今亳州市),建有焦、夷邑。春秋时期,为焦国和胡子国城父邑领地,后属陈国。鲁僖公二十三年(前637年)秋,焦、夷属楚国。鲁昭公九年(前533年),楚公子弃疾迁许国于夷。昭公十四年(前528年),楚平王筑谯城,改焦城为谯邑。十九年,改夷为城父,建县。三十年十二月,吴国灭徐国,楚迁徐子章禹(羽)于城父,复名夷邑。三十一年,吴伐夷,入吴国。鲁哀公六年春,吴伐陈,楚救之,取夷邑,还陈。九年,楚伐陈,取谯、夷二邑,属楚国,分别为县。战国时期,属楚国,为陈郡(治陈,今河南淮阳县)城父邑(县)、谯邑(城、县)地。
〔秦朝〕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置砀郡(治砀县,今属河南),今市境设谯县(治今亳州市区),属之。二十三年,设泗水郡(治相县,今淮北市相山),城父县(治今城父镇)属之。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部将葛婴取谯县。
〔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年)正月,谯县(仍治故谯城,今亳州市区)所隶的砀郡(仍治砀)、城父县(仍治故城父城)所隶的泗水郡(仍治相)2个郡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诛西楚霸王项羽,改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今睢宁县古邳镇,下称古邳镇),市境内的2个县仍旧属。六年十一月,废韩信为侯,砀郡改属彭越梁国(都定陶,今山东定陶县城西北);分泗水郡南部置沛郡(治相,今淮北市相山故城)直隶汉廷,城父县(高祖六年,封尹恢为城父严侯国,高后三年降为县。元康四年,曾复为城父侯国)属之。十一年三月,砀郡改属刘恢的梁国(仍都定陶)。高后吕雉七年(前181年)二月,刘恢徙封为赵王,砀郡改属吕王产吕国(仍都定陶),余仍之。八年八月,谯县复为梁国砀郡属县。后九月,谯县属汉廷砀郡。文帝二年(前178年)三月,砀郡改属刘揖的梁国(仍都定陶),仅有砀郡1郡。元朔(前128年至前123年)中,谯县(仍治故谯城)改属沛郡。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谯、城父2个县所在的沛郡改属豫州刺史部。
〔附王莽新朝〕
王莽篡汉,改沛郡为吾符(府)郡(仍治相),改谯县为延成亭(仍治谯故城),改城父县为思善县。
〔东汉〕
东汉初,复旧名,境内仍设城父、谯县(均仍治故城)。其中,谯县仍属沛郡(仍治相);建武二年(26年)八月,梁王刘永奔谯县。十八年,迁豫州治于谯县。二十年六月乙未,谯县改属沛国(仍都相)。城父县(仍治故城)改属汝南郡(治平舆,今临泉县西古城子);永平十五年(72年)四月甲子,改属汝南国;建初四年(79年)四月己丑,改属汝南郡。章和二年(88年),分城父县西南置思善侯国(治今亳州市古城乡古城),属汝南郡。永兴二年(154年)至延熹二年(154年),改城父县为侯国(仍都城父城)。后复为县,仍属汝南郡。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分汝南郡的城父、思善县,沛国的谯县(仍治谯故城,今亳州市区。二十二年为曹操子曹林的谯侯国)等县置谯郡(治谯县)。上述汝南郡(国)、沛国及谯郡均属豫州(治谯),先后在境内设3个县(侯国)。后撤销思善并入城父县,为2个县。
〔三国·魏国〕
汉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代汉,建立魏国,仍设谯(仍治故谯城)、城父(仍治城父故城)2个县,属豫州(初仍治谯,后多次易治)谯郡(治谯,今亳州市区,初领城父、谯2个县)。黄初三年(222年),改谯郡为谯国(仍都谯),并诏以谯城为陪都,与长安、许昌、洛阳、邺并称“五都”。五年,复为谯郡(仍治谯,初仍领2个县。景初二年,增入宋县即今太和县境。嘉平五年,增入汝阴郡12个县,领15个县)。其中,谯县为魏国五都之一,初兼豫州治,后一直为谯郡(国)首府。黄初三年,改封谯县公曹林为谯郡王。五年,改为谯县王。七年,复为谯县。
〔西晋〕
魏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晋代魏,仍为谯(仍治故谯城)、城父2个县,仍属豫州(治陈,今河南淮阳县)谯国(当月封司马逊为谯王,都谯,今亳州市区)。永嘉五年(311年),没于汉国石勒部。
〔东晋〕
东晋初年,祖逖北伐,收复北土。建武元年(317年)六月,祖逖收复谯城,仍在谯(今亳州市区)置豫州。永昌元年(322年)十月,后赵石勒陷谯城,豫州改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今亳州市境全入后赵,仅设谯县(仍治故谯城)1个县,仍属豫州(治颍川郡,今许昌市东)谯郡(治谯)。咸和八年(333年),曾回归东晋,旋复陷于后赵,咸康四年(338年),晋侨置小黄县,属陈留侨郡。石鉴青龙元年(350年),冉魏代后赵,仍之。同年,复属东晋。升平三年(359年),改入前燕豫州(仍治颍川郡)谯郡(仍治谯,领3个县),设谯、城父(均旧治)2个县。建熙十年(369年),改属东晋。七月,改入前秦,仍之。建元十六年(380年),谯郡改属东豫州(治许昌),余仍之。太元八年(383年)十一月淝水战后,地属东晋。后秦取代前秦后,曾于隆安三年(399年)据有谯郡,无设置,改属徐州。义熙十二年(416年)八月北伐,谯郡复入东晋。东晋初期仍西晋旧制,设城父、谯县,属谯郡(仍治谯)。淝水战后,东晋曾在市境侨置魏、长垣等县。义熙十三年,改谯郡为北谯郡(仍治谯),复谯县。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刘宋代晋,仍旧制,仍属豫州谯郡。永初三年(422年),北魏占领今市境。元嘉七年(430年),宋收复北方失地。八年,宋军南撤,复入北魏,后常为南北战场。泰始三年(467年)前后,复入北魏。宋在今市境设长垣(今亳州市区东)、宁陵、魏、襄邑等侨县,属豫州(治汝南,今河南汝南县城,时称悬瓠城)谯郡(仍治故谯城,领6个县)。早在永初三年,今市境侨置陈留郡(侨于故谯城),设小黄(侨于故谯城)、浚仪(侨于城父)、白马、雍丘4个侨县。而在北魏和平六年(465年)占领豫州时,士民纷纷南徙,在江淮、江南地区纷纷设置侨置郡、县。
〔北朝·北魏〕
北魏曾在故谯城设

州、谯郡(领小黄、浚仪2个侨县),侨置陈留郡(治小黄,今亳州市区)设小黄、武平、浚仪(治今城父镇)、谷阳、东燕5个侨县。正始四年(507年),南兖州改治故谯城(今亳州市区,领7个郡21个县),仍有谯郡及陈留郡,设上述可考5个侨县,余无考。
〔南朝·梁〕
梁普通五年(524年),乘北魏内乱出兵收复江淮地区失地。大通元年(527年),梁、魏涡阳(今蒙城县香山乡刘寨村)大战,收复今亳州市境。北魏永安元年(628年),复入北魏,为侨置南兖州。太昌元年(532年),复入梁。七月,入北魏,仍之。后入东魏(534~550年)。中大同二年(547年)正月,东魏叛将、河南道大行台(治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县城)侯景以所据13个州降西魏,今市境属西魏。二月,侯景降梁,今市境属梁。十一月,东魏慕容绍宗攻侯景,败于涡阳(今安徽蒙城县境),退入谯城,仍属东魏,直至东魏亡。梁在今市境设谯州(治谯,谯故城,今亳州市区。中大通三年,改南兖州。四年,复入北魏。正月癸未入梁。不久,复入北魏),仅设陈留郡1个郡(仍治谯故城)谯县1个县。
〔北朝·东魏〕
东魏在今市境设南兖州(治小黄,即谯故城,今亳州市区,领7个郡21个县)有陈留郡(治小黄,领5个县)设可考县有小黄、浚仪(宋侨置于故城父城)2个侨县。
〔北朝·北齐〕
东魏武定八年(550年)八月,北齐取代东魏,仍设南兖州(治小黄,今亳州市区,领3个郡)有陈留郡(仍治小黄,领2个县)设小黄、浚仪(仍治故城父城)2个侨县。
〔北朝·北周〕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二月,入北周,仍为南兖州(仍治小黄,领2个郡8个县),有陈留郡(治小黄,领3个县)设小黄、浚仪(仍治城父故城)2个侨县。七年二月,置南兖州总管府(仍治南兖州)。宣政元年(578年)七月壬戌,改南兖州为亳州(仍治小黄,领2个郡8个县),改南兖州总管府为亳州总管府,兼陈留郡及小黄县治。
〔隋朝〕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改元开皇,废亳州总管府,市境仍设小黄(仍治故谯城)、浚仪(仍治故城父城)2个县,属陈留郡(仍治小黄)。开皇三年(583年),撤销梁陈留郡,亳州(仍治小黄,领7个县)仍设浚仪、小黄2个县。十六年,分小黄县置梅城县(治梅城集),亳州在今市境内设3个县。十八年,改浚仪为城父县。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撤销梅城县,并入小黄县,改小黄县为谯县,改亳州为谯郡(仍治谯,今亳州市区,领6个县),设谯、城父2个县。
〔唐朝〕
隋大业十四年(618年)五月,唐代隋,改郡为州。武德四年(621年),平王世充,复置亳州(仍治谯,领5个县)仍设谯、城父2个县。五年,置亳州总管府(仍治亳州,领谯、亳、宋、北荆、颍、沈6个州)。七年,改为亳州都督府,余仍之。贞观元年(627年),置都督府,仍为亳州,改属河南道地理区。唐初,改隋末群雄割据之乱,在今市境内先后废城、文州2个州,药城、文城2个县。其中,城州,又作成州(治城父县),王世充置;武德四年五月,平王世充,废城州留城父县,改属亳州。文州(治药城县,即鲁丘保,今利辛县张村铺西,与县同置于武德三年);四年,废文州,改药城县为文城县;七年撤销,并入城父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亳州改属河南道(治汴州,今开封市)。天宝元年(742年)二月,改亳州为谯郡(仍治谯,今亳州市区,领8个县)设谯、城父2个县。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改谯郡复为亳州,改属淮西节度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县),余仍之。继改属河南道节度使(初治宋州,今商丘南;继治汴州,今开封市)。大历十四年(779年),改属宋亳颍节度使(治宋州)。建中二年(781年)二月,改属宣武军节度使(初治宋州。兴元元年,改治汴州)。
〔五代·后梁〕
唐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亳州(仍治谯,仍治今亳州市区,领7个县)属宣武军节度使(治汴州,今商丘南),在今市境内设谯、焦夷县(天二年,改城父县为焦夷县,又写成“焦彝”县)。龙德元年(921年),改为夷父县(仍治谯故城)。
〔五代·后唐〕
后梁龙德三年(923年)二月,后唐灭后梁,仍后梁旧制。十一月,改宣武军为归德军(改治汴州,今开封市),亳州(仍治谯,领7个县)仍属之,在市境内设谯、城父(后唐同光元年,即923年十月,改夷父县,系复为城父县旧名,仍治故城父城)2个县。
〔五代·后晋〕
清泰三年(936年)闰十一月,契丹和石敬瑭灭后唐,后晋仍为归德军(改治宋州,今商丘南)亳州(仍治谯,领7个县),设谯、城父(均旧治)2个县。
〔五代·后汉〕
天福十二年(947年)二月十五日,后汉代后晋,今市境仍属后汉归德军节度使(仍治宋州)亳州(仍治谯,领7个县),设谯、城父(均旧治)2个县。
〔五代·后周〕
乾三年(950年)十二月,后周代后汉,今市境仍属后周归德军(仍治宋州,今商丘南)亳州(仍治谯,领7个县),设谯、城父(均仍治旧城)2个县。
〔北宋〕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北宋代后周,今市境仍设谯(治谯故城,今亳州市区)、城父(仍治今城父镇)2个县,属亳州(仍治谯,领7个县)。淳化四年(993年),亳州属河南道。至道三年(997年),亳州改属淮南路(治扬州,今为市)。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升亳州为集庆军。熙宁七年(1074年),亳州改属淮南东路(仍治扬州)。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占领亳州,旋退去,复属宋。
〔金国〕
金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灭北宋,仍旧制。五月一日建南宋,亳州(仍治谯)属南宋,仍设谯(治今亳州市区)、城父(仍治城父镇)2个县。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金兵侵淮河南下。四年十月,亳州入金。绍兴九年(1139年),复属南宋。十年五月,亳州入金。六月,复入南宋,后复入金。十一年十一月,改属金。集庆军复名亳州(仍治谯,初领7个县),改属汴京行尚书省(治汴京,今开封市)。贞元元年(1153年),亳州(仍治谯,领6个县)改属南京路(仍治今开封市,改汴京为南京)。贞三年(1215年),升亳州为集庆军。
〔附蒙古汗国〕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十日金亡,属南宋。八月,为蒙古汗国控制区,复名亳州(仍治谯,领6个县),仍设谯、城父2个县。宪宗二年(1252年),亳州改属归德府。
〔元朝〕
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蒙古汗国改称元朝,撤销城父县并入谯县,亳州(仍治谯,领2个县),改属河南行省,在今市境内仅设谯县(仍治今亳州市区)1个县。不久,复城父县(仍治故城),亳州(领3个县)在今市境设谯、城父2个县,仍属河南行省归德府。十三年七月,归德府(仍治宋州,今商丘南)改属江淮等处行省(治扬州)江北河南道。二十八年十二月,亳州改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改治汴梁路,今开封市)河南江北道(仍治汴梁路)归德府(仍治宋州)。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亳州(今亳州市区)为红巾军所创大宋龙凤政权的首都。十二月,为元兵陷。十八年五月,大宋改都汴梁(今开封市),亳州仍属大宋。龙凤五年(1359年)八月,汴梁陷元,亳州复属元,仍旧制。至正二十六年,吴王朱元璋攻克亳州,改属吴河南行省,在今市境仍设亳州(仍治谯,领3个县),设谯、城父2个县。
〔明朝〕
吴二年(1368年)正月建明,改元洪武元年,撤销谯县入亳州(仍治谯故城,领2个县),今市境仅设亳州及城父(仍治故城)1个县,仍属河南行省。不久,降亳州为亳县(仍治谯故城),与城父县同属河南行省归德州(仍治宋城,今商丘南)。六年九月,亳县与城父县改属中书省中立府(由临濠府改,治中立县,由钟离县改,治今凤阳县临淮镇)颍州(仍治故汝阴城)。七年八月,中立府改为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今临淮镇),仍之。八年十月,凤阳府改治凤阳县(治今县城府城镇)。洪武中,撤销城父县入亳县,今市境仅设1个县,仍属中书省凤阳府颍州。十三年正月,凤阳府改隶六部。二十二年,设武平卫,属河南都司。永乐元年(1403年),凤阳府改属南京(后称南直隶,治今南京市)。弘治九年(1496年)十月,升亳县为亳州(仍治亳州市区,不领县),相当于今市境及涡阳县一部分,仍属南直隶凤阳府。崇祯八年(1635年)八月后曾为农民起义军占领。
〔附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亳州仍属福王控制的南京凤阳府。后为南京弘光政权的徐泗镇(驻泗州,已淹入洪泽湖)。次年正月,亳州入清。
〔清朝〕
清代今市境仍为亳州(仍治谯故城,今亳州市区,不领县),并置武平卫。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罢南直隶,改设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亳州改属江南省凤阳府(仍治今凤阳县府城镇)。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亳州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为市)凤阳府。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凤阳府改属安徽省庐凤道(治凤阳府)。雍正二年九月己未(1724年11月4日),升亳州为直隶州(仍治谯故城,加领蒙城、太和2个县),直隶安徽省庐凤道。十三年七月十三日(1735年8月29日),升直隶颍州为颍州府(治阜阳县,今阜阳市区),降直隶亳州为散州,不领县(仍治今亳州市区),改属安徽省庐凤颍道(仍治凤阳府)颍州府。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划亳州东南地区13个保,96个圩入涡阳县,亳州相当于今市境。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亳州改属安徽省凤颍六泗道(仍治凤阳府)颍州府。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亳州改属安徽省皖北道(治凤阳府)颍州府,直至清亡。清代,江南、安徽省先后属江南江西河南、江南、两江总督(治江宁,今南京市)管辖。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4月,改州为县,亳县(仍治故谯城,今亳州市区)直属安徽省。3年6月2日,亳县改属安徽省淮泗道(治凤阳县,今府城镇)。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民国16年7月,亳县属南京国民政府安徽省。次年8月,正式废道,亳县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亳县改属安徽省第六区(首县为阜阳县)。10月10日,亳县改属安徽省第七专区(专员驻阜阳,今市区)。27年5月31日,日本侵略军陷亳城。11月10日,第七专区改属安徽省皖北行署。28年4月26日,日军再陷亳城,县政府南迁古城集。29年2月2日,撤销皖北行署,第七专区仍属安徽省。30年2月,改第七专区为第三专区(仍驻阜阳)。34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县府迁回县城,直至解放。
〔附日伪沦陷区〕
民国27年5月31日,日军陷亳县城。6月初,开始组织“维持会”。9月8日收复。28年4月26日再陷。年底组建伪“亳县政府”。日伪亳县政府控制城关、张集、大寺、十河(即国民党时的一、二、三、四区)。31年2月19日,亳县改入汪伪“苏淮特别行政区”(驻徐州市)。33年1月13日,改属汪伪“淮海省”(仍驻徐州市)。34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新四军接管日伪政权。
〔中国共产党建政·抗日战争期间〕
抗战期间,今市境建有亳县抗日民主政府(1940年2月,成立涡北办事处。5月1~6日,亳县抗日民主政府东撤)。10月,涡北办事处改为亳县抗日民主政府,范围西起武家河,东近永城,南至王河桥,北至夏楼,属淮北抗日根据地(先后属淮上办事处、淮上行署)。此后,设立的边区县抗日民主政府有雪商亳(永商亳,民国33年11月11日在马头寺成立。34年2月,改名雪商亳县)、雪涡(1944年11月,建永涡县。34年2月,改称雪涡县抗日民主政府,辖今市境内沙土、观堂2个区)。35年11月上旬,北撤河南省睢(县)杞(县)太(康)地区。
〔中国共产党建政·解放战争期间〕
自民国36年2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解放亳县(7月9日,二次解放;8月15日,3次解放;9月28日,4次解放;11月6日,5次解放)后,先后5次解放亳县城(今亳州市区),今市境先后建有鹿亳太(1946年11月在老鸦店成立鹿亳太办事处和鹿亳太县政府。同年12月中旬,撤销。36年1月,重建鹿亳太县,属豫皖苏边区政府二专区。36年5月,改建为亳县、鹿邑、太和县,归还旧制、亳城市2个县级市、县先后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的第二专区;35年12月初创建的商亳鹿柘(1946年10月,成立商亳鹿柘办事处。11月,改称商亳鹿柘县)、雪商亳(设11个区。其中,亳东、芦庙、颜集、李集4个区位今市境内)、雪涡等边区县至36年11月调整为雪商亳、商亳鹿(1946年11月20日成立)、涡亳县(1947年3月,建涡南办事处。8月30日,改称涡亳县政府,属豫皖苏行署第三专区,后改属第六专区)等边区县。至37年8月,改为雪商亳、商亳鹿柘等边区县,属第三专区。涡亳县属36年10月成立的第六专区。37年2月21日,第六次解放亳县城,至23日,全境解放,仍之。8月中旬,成立亳城市民主政府。10月10日,亳城市陷,13日复。经38年2月边区县雪商亳、雪涡、商亳鹿柘、涡亳、亳县、亳城市辖区的原亳县行政区域归还旧制,经调整,至4月15日,基本上以旧亳州、亳县边界为准,设亳城市(以故亳城,今亳州市区为基础,37年9月成立)、亳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阜阳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亳县(仍驻亳城市,今亳州市区)与亳城市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阜阳专区。
1950年3月,撤销亳城市,并入亳县(改为城关镇,治今亳州市区)。10月,亳县政府改名为亳县人民政府。
1952年8月9日,亳县改属安徽省阜阳专区。
1956年6月,亳县人民政府改称亳县人民委员会。
1968年8月19日,成立亳县革命委员会。
1980年9月15日,亳县革命委员会改称亳县人民政府。
1986年3月11日,撤销亳县,改设县级亳州市(6月4日,亳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2月8日,国务院公布亳州市为历史文化名城。
1996年1月1日,改由阜阳市(地级)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