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十一章 阜阳市

第九节 蒙城县

蒙城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阜阳市东部。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2°56′~33°29′与东经116°15′~116°49′之间。县境略呈长方形,东西宽40公里,南北长60公里,总面积2091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52%。该县东连怀远县,西抵利辛、涡阳县,南界凤阳县,北接濉溪县。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现设6个乡,17个镇。
一、县名由来、县城、古县治及疆域变迁
蒙城县初创于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山桑县为蒙城县,改治今县城关镇。
〔县名由来〕
蒙城县名源于东晋曾侨置蒙郡、县于今蒙城县城关镇西北1.5公里处。梁、北魏或为侨置区划,或为军城,东魏复为蒙郡、县。唐代定名蒙城县,主要有3种说法:一是商代此处属北冢,“北”与“冢”上下相合为“蒙”字。二是旧《蒙城县志》说:“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蒙人也。尝为漆园吏。”宋苏轼所撰《庄子祠记》也说:“庄子,蒙人也。尝为漆园吏。”北宋王安石在他的《清燕堂诗》中有“清燕新碑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句,传为庄周故里。这些后人的追述,均由《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载“庄子者,蒙人,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而起。这是后人追加的蒙名,系纪念庄周开蒙教化之功。三是说是由侨为实而定名。如乾隆《江南通志》说:“旧蒙(县)城,今蒙城县北,东晋侨置。”《太平寰宇记》说:“南蒙城、北蒙城,并在县北八十里,相去四十步。”南北蒙城筑于北魏太和七年(483年)。东魏武定六年(548年),置蒙郡。《读史方舆纪要》则说:“蒙县城,在(蒙城)县西南七十里,有南北二城。北魏置蒙县,梁于此置北新安郡。”“东魏置蒙郡。”“隋初郡废,复并县入涡阳,俗谓之旧城。”表面看,各种资料记载互相矛盾、混乱。实系东晋南北朝间侨置不定,并非指一地。总之,是说县名缘于侨置的蒙郡、县故城名。
〔城关镇〕
始创于唐天宝元年(742年)作为迁治改名的蒙城县治,已是有1250余年历史的古城。因在蒙城历史上作为县城长达1000余年,旧城墙于民国27年(1938年)7月拆除。北宋时曾设蒙馆镇,作为军城。清末及民初为城区。民国27年5月4~9日在蒙城守卫战中,国民党中将、21集团军173师副师长周元率部抵抗侵蒙日军英勇牺牲。29年,改蒙城为周元镇。37年底,改称蒙城市。1950年4月,改设城关镇。1952年9月,分城关镇为东关、北关、西关3个镇。1956年7月,仍为城关镇。现成为拥有机械、造纸、化工、食品等工业,工商贸全面发展,交通方便,设施齐全的古老而又新兴的县城。
除县城外,历史上县以上治所还有坛城镇、漆园城、瑕城等。
山桑城遗址:位今县城关镇北20公里的坛城镇山麓,北淝河北岸。原为汉魏晋及南朝宋的山桑县治所。南北朝时期,曾为侨置的郡、县治所。因此,城原以政区治所为名。其中,“山桑”一名据《十三州记》说是因城主山生于邑中,其亭有桑而名,说明此处原为蚕桑的生产地区。南朝刘宋太尉檀道济在与北魏争夺淮北失地战中屡获全胜,因军粮不济,困守于山桑城,采取“唱筹量沙”的办法,智退魏兵,乘机逃脱困境。这件发生在元嘉八年(431年)的战史奇事《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中记载甚详。后人为纪念檀道济,对废邑改称檀公城,故《太平寰宇记》称:“宋将檀道济为征西将军居此,因号檀公城。”简称檀城,后讹为坛城,建镇前习称坛城集,兼坛城区驻地。1992年春,撤区并乡,改建坛城镇,现易名檀城镇。坛城建城历史久远。据南朝宋罗泌《路史》载,盘庚帝自奄迁于北冢即此,镇中北冢山缘此。西汉为山桑侯国都和县治后,易北冢为山桑。南朝废山桑县后,易名檀公城,后讹为坛城,又有坛城山名。镇内现有小山、虎山、北冢3座孤立小山由西向东排列,并有黑龙潭、凤凰台、上下寺、仙人桥、饮马坑、八砖井、卧龙岗、量沙台8个景点,使小镇十分美丽。自北冢山筑三道城垣,纵横各7公里,至今内城外廓仍依稀可辨,即当年山桑故城。
漆园城:位今县城关镇涡河北岸1.5公里刘寨附近,传为庄子为漆园吏时居此。东晋南北朝时期,曾在此置蒙郡、县。
瑕城:位今县城关镇东北22.5公里的板桥区乌集。春秋时期,为楚国名邑,旧名瑕坡。楚定王三十二年(前595年),楚伐宋,回师瑕坡,筑瑕城。1957年,在此出土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和陶器。
〔疆域变迁〕
蒙城县自唐天宝元年(742年)创设时就承续隋初的涡阳县,开皇中易名肥水县,大业时易名山桑县的旧疆。清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划原属蒙城县田桥以西约700平方公里土地入新设的涡阳县,是该县行政区域的第一次大削减。1965年7月9日,将该县所属望疃区的望町、周集、中町、高隍、蒋町、芦沟6个公社,即张寨以西约240平方公里划入新设的利辛县,是该县疆域的第二次大削减。该县疆域变迁的还有民国37年(1948年)6月,将岳坊、马集一带划入涡阳县蒙西区。38年3月,将该县枣木桥划入怀远县,古路岗划属凤台县,共约划出50平方公里。1984年6月30日,将原属蒙城县黄淮新河以南老大兴集及瓦房、香山、赵王、大刘、水牛周等村计30平方公里划入凤台县;将原属凤台县的谷堆李、刘园村约1平方公里划入蒙城县。经过上述变迁,形成今天的县域。
二、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蒙城县古为淮夷之地。夏为淮夷方国有虞氏、涂山氏活动区域。商为嵇方国领域。尤其在商中期,今坛城镇,曾为商王盘庚临时都城北冢地。西周时期,为方国和封国的领地。至春秋时期,西北为焦国(都今亳州市区)、西南为胡子国(都今阜阳市区)、东部为徐国(位今皖东北与江苏境)等比较强大的封国及后起的方国活动中心。后为宋、魏、楚等国争夺场所。后期属楚国,并建有北冢、漆园、瑕城等邑。战国时期,属楚国。
〔秦朝〕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置泗水郡(治沛,今江苏沛县境内),今蒙城县境属城父县(治今亳州市城父镇)。秦统一后,仍之。
〔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泗水郡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改属韩信楚国(都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下称古邳镇)。六年十一月,泗水郡归汉,在南部地区置沛郡(治相,今淮北市相山区,下称相故城),山桑县(治今檀城镇)属之。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沛郡属豫州刺史部。
〔附王莽新朝〕
王莽篡政,改沛郡为吾符郡(又作“吾府郡”),余仍之。
〔东汉〕
东汉初,山桑县(仍治今檀城镇)属豫州(治谯,今亳州市区)汝南郡(仍治平舆,今临泉县西古城子)。建武二年(26年)夏,改山桑县为横野大将军王常侯国(仍都今檀城镇)。三十年,山桑侯国除(历2世,因子王广徙封石城侯)为县。永平十五年(72年)四月甲子,山桑县改属豫州刘畅汝南王国。建初四年(79年)四月己丑,汝南国复为汝南郡。
〔三国·魏国〕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山桑县改属魏国豫州(仍治谯,今亳州市区)沛郡(治相故城)。黄初三年(222年),山桑县改属豫州(改治颍川郡,今河南禹县。太和六年,徙治项,今河南沈丘县)沛国(仍都故相城)。景初二年(238年),山桑县改属豫州(正始九年,徙治安成,今河南汝南县汝南埠)汝阴郡(治汝阴,今阜阳市区)。嘉平五年(253年),山桑县改属豫州谯郡(治谯,今亳州市区)。
〔西晋〕
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晋代魏,山桑县改属豫州(治陈,今河南淮阳县)司马逊谯王国(仍都谯,今亳州市区)。永嘉五年(311年),没于石勒,改沛国为沛郡,余仍之。
〔东晋〕
东晋初年,祖逖北伐,收复山桑县。永昌元年(322年),复入后赵豫州(治颍川郡,今河南许昌市东)谯郡。咸和八年(333年),山桑县入东晋,旋入后赵、前秦。永和九年(353年),东晋五州都督殷浩伐前秦,收复山桑,旋因姚襄反叛,复入前秦。光寿元年(357年),豫州复入前燕。升平三年(359年),谯郡入前燕。建熙十年(369年),回属东晋。七月,入前秦。建元十六年(380年),增置东豫州(治许昌)。升平三年,山桑县改属东豫州谯郡(治谯,今亳州市区)。太元八年底,回归东晋。后曾短时间属后秦(384~417年)豫州谯郡。义熙十二年(416年)八月后,山桑县属东晋豫州谯郡。十三年,改谯郡为北谯郡。东晋在今县城西北1.5公里(今属香山乡姜楼刘寨村,下称涡阳故城)侨置蒙县。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刘宋代晋,仍旧制。永初三年(422年),北魏攻占山桑县(仍治今檀城镇)。元嘉八年(431年),收复山桑县。宋山桑县属豫州谯郡。泰始二年(466年),失淮北,谯郡迁治蒙县(今香山乡境涡阳故城),废山桑县。
〔北朝·北魏〕
北魏皇兴六年(467年),在蒙县创建涡阳城。太和(477~499年)中,设涡阳县。景明(500~503年)中,置涡阳郡。孝昌(525~527年)中,废涡阳郡。东魏武定六年(548年),复置涡阳县,属豫州(治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县城)谯郡(治涡阳城,今香山乡涡阳故城,又称涡阳城)。太和十八年(494年),谯郡(治涡阳城)改属南兖州(侨治涡阳城)。景明四年(503年),改置涡阳郡(仍治涡阳城),仍属南兖州。正始中,南兖州移治故谯城(今亳州市区),改置涡州(治涡阳城),改属之。永平元年(508年),改涡阳郡为南谯郡,余仍之。永安元年(528年),涡阳郡改治山桑城(今檀城镇),南谯郡仍治涡阳城。太和七年(483年),又在今涡阳县城东南7.5公里蒙关店筑南、北两蒙城,置蒙郡、县,属涡州。又在涡阳城设马头郡。设置十分混乱。
〔南朝·齐、梁〕
萧齐永泰元年(498年),齐、魏涡阳大战,先胜后败,今蒙城县境曾属南齐,旋属北魏。梁大通元年(527年),梁、魏涡阳大战,北魏兵败退,地属梁。十一月,改北魏涡州为西徐州(仍治涡阳,即涡阳城),改涡阳郡为南谯郡(仍治涡阳),设涡阳1个县;蒙郡(治蒙县,今蒙关店),领2个县。中大通四年改为北新安郡(仍治蒙县),仅蒙县在境内;阳夏郡(侨置山桑故城,今檀城镇),领县无考。
〔北朝·东魏〕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侯景侵梁淮上地区。元象元年(538年),为河南道大行台,据有淮北,地属东魏。武定五年(547年)正月,侯景降西魏。二月,降梁。十一月,梁、魏相峙于涡阳城。次年(548年)正月,淮北地复入东魏。东魏改梁西徐州为谯州(治故涡阳城,今香山乡刘寨村),今县境有南谯郡(治涡阳,故涡阳城)涡阳县;蒙郡(治蒙)设蒙县(治今县城北1.5公里。一说治今涡阳县蒙关店,一说治利辛县旧城集)。
〔北朝·北齐〕
东魏武定八年五月,北齐代东魏,仍旧制,唯谯州(治涡阳,故涡阳城)北谯郡(由南谯郡改,仍治涡阳)涡阳县。陈太建五年(573年)十二月乙未入陈,仍为谯州北谯郡涡阳县。
〔北朝·北周〕
建德六年(577年)二月,北周灭北齐。陈太建十年(578年)入北周,仍为谯州(治涡阳,故涡阳城)谯郡(由北谯郡改,仍治涡阳),设涡阳县(今香山乡刘寨村)。
〔隋朝〕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初仍旧制。开皇三年(583年),废谯州、谯郡,留涡阳县(仍治涡阳故城),改属亳州(治谯,今亳州市区)。十六年,改涡阳县为肥水县。大业二年(606年),改肥水县为山桑县。三年四月,改州为郡,山桑县(仍治涡阳故城)改属豫州刺史部谯郡(仍治谯)。
〔唐朝〕
大业十四年五月,唐代隋,改郡为州。山桑县(仍治故涡阳城)改属谯州(治临涣,今濉溪县临涣镇)。武德四年(621年),平王世充,入唐。五年,置亳州总管府(治亳州),谯州属之。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年),罢都督府,山桑县属河南道(地理区)谯州(仍治今濉溪县临涣镇)。十七年,山桑县改属亳州(今亳州市区)。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亳州属河南道(一级政区,治汴州,今开封市)。天宝元年(742年),改山桑县为蒙城县(改治今县城关镇),改属谯郡(由亳州改)。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改谯郡为亳州(早在元载),改属淮西节度使(驻蔡州,今河南汝南县)。后亳州改属河南道节度(初治宋州,今商丘南;继治汴州,今开封市)。大历十四年(779年),亳州改属宋亳颍节度使(治宋州)。建中二年(781年)二月,改属宣武军节度使(仍治宋州)。兴元元年(784年),宣武军改治汴州。元和十二年(817年),平淮西。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地属五代,仍为蒙城县(治今县城关镇),属亳州(仍治谯,今亳州市区)。后梁(907~923年),属宣武军节度使(治宋州);后唐(923~936年),属归德军(改治汴州,今开封市);后唐亡后,属后晋归德军节度使(治宋州,今商丘南)。据马令《南唐书》记载,蒙城镇将咸师朗曾以城降南唐,蒙城县曾改属寿州(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后汉(947~950年),仍属归德军节度使(仍治宋州);后周(951~960年),仍之。
〔北宋〕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北宋代后周,仍旧制。淳化四年(993年),蒙城县(仍治今县城关镇)属河南道亳州(仍治谯,今亳州市区)。至道三年(997年),亳州改属淮南路(治扬州,今为市)。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亳州升为集庆军(仍治谯)。熙宁七年(1074年),改属淮南东路(仍治扬州)。
〔金国、南宋〕
蒙古汗国:金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北宋亡,仍旧制。五月一日,蒙城县(仍治今县城关镇)属南宋淮南东路亳州。建炎初,入金。绍兴初,复为南宋收复。后为宋、金对峙战场。绍兴十一年(1141年),入金,蒙城县属金汴京行尚书省(治汴京,今开封市)亳州。贞元元年(1153年),改属南京路(改汴京为南京),置寿州(治下蔡,今凤台县城关镇),蒙城县改属寿州。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汗国军入蒙城县境。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十日,灭金,蒙城县(仍治今县城)改属南宋淮西路(治合肥,今为市)寿州。
〔元朝〕
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月,寿州降元,蒙城县(仍治今县城关镇)仍属寿州(今寿县城关镇)。十三年七月,改属江淮等处行省(治扬州,后升路,今为市)淮西江北道(治庐州,后升路,今为合肥市)寿州。十四年,升寿州为安丰路(仍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十五年,改安丰军为寿春府。十八年,改为安丰府。二十八年十二月,安丰路改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改治汴梁路,今开封市)淮西江北道(仍治合肥)。龙凤五年(1359年)八月,安丰路为红巾军所据,为大宋龙凤政权的临时首都。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三月,复为元据。二十六年,吴王朱元璋收复寿州,升为寿春府(仍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蒙城县仍属之,改属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吴元年(1367年),寿春府降为寿州,改属江南行省临濠府(治钟离,今凤阳县临淮镇)。


〔明朝〕
吴二年(19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洪武,蒙城县(仍治今县城关镇)仍属江南行省(仍治应天府,今南京市)临濠府(仍治钟离,今凤阳县府城镇)寿州(仍治今寿县城关镇)。八月,罢江南行省,临濠府直属中书省。二年九月,寿州升为直隶州,蒙城县改属中书省直隶寿州。四年二月,降寿州为散州,改属临濠府。六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治中立县,由钟离县改)。七年八月,改中立府为凤阳府(改中立县为临淮县,仍兼府治)。八年十月,凤阳府改治凤阳县(中都城,今府城镇)。十三年正月,凤阳府改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凤阳府改隶南京(治今南京市),后改称南直隶,又称直隶南京。
〔附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宗室福王控制这一地区,仍旧制。南明弘光政权时蒙城县属凤寿镇(治临淮,今凤阳县临淮镇)寿州(仍治今寿县城关镇)。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入清,蒙城县仍属南直隶凤阳府寿州。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蒙城县(仍治今县城关镇)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凤阳府(仍治今凤阳县府城镇)寿州(治今寿县城关镇)。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凤阳府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为市)。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凤阳府改属安徽省庐凤道(治凤阳府)。雍正二年九月己未(1724年11月4日),升亳州为直隶州(仍治谯故城,今亳州市区),蒙城县改属安徽省庐凤道直隶亳州。十三年七月十三日(1735年8月29日),升直隶颍州为颍州府(治阜阳县,今阜阳市区),降亳州为散州,蒙城县改属安徽省庐凤颍道(仍治凤阳府)颍州府。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颍州府改属安徽省凤颍六泗道(仍治凤阳府)。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年日),颍州府改属安徽省皖北道(治凤阳府)。清代的江南、安徽省先后属江南江西河南、江南、两江总督(治江宁,今南京市)。
〔附太平天国〕
太平军于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攻克蒙城县城。嗣后于四年二月初三、初七、十一日、四月十六日,太平军又四度攻克县城。五年九月二十八日,捻军攻占县城。七年十月,苗沛霖入境,至十年十二月为苗沛霖所据。十一年正月十二日入清。四月,复为捻军、苗军所据,后复入清。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宣统三年十月十五日(1911年12月5日),淮上军攻克县城。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蒙城县(仍治今县城关镇)直属安徽省。3年6月2日,蒙城县改属安徽省淮泗道(治凤阳县,今府城镇)。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民国16年7月,蒙城县属南京国民政府安徽省。17年8月废道,蒙城县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蒙城县属安徽省第六区(首县为阜阳县)。10月10日,蒙城县改属安徽省第六专区(专员驻泗县)。27年7月,蒙城县改属第七专区(专员驻阜阳县)。11月10日,第七专区改属安徽省皖北行署。29年2月2日,撤销皖北行署。30年2月,改第七专区为第三专区(专员仍驻阜阳县,今阜阳市区)。34年11月,蒙城县改属第四专区(专员驻宿县,今宿州市区)。
〔中国共产党建政·抗日战争期间〕
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于民国30年2月6日,在顺河集成立蒙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属淮上行署。33年12月,成立宿蒙县抗日民主政府,属淮北行署第二专区。34年9月,改属华中局第八专区。35年11月,西撤河南永城县一带。
〔中国共产党建政·解放战争期间〕
民国36年5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豫皖苏独立旅攻克蒙城县城。10月2日,华东野战军四纵队十师三十团再次解放蒙城县城。11月,豫皖苏边区行署第六专区在涡河南篱笆集成立蒙城县民主政府。37年6月28日,第三次解放蒙城县城。38年3月,撤销宿蒙、宿怀、蒙城(涡河南)、涡阳4个边区县,宿蒙、蒙城县民主政府合并组建蒙城县民主政府,恢复原蒙城县辖区,改属中原行政委员会豫皖苏分会第六专区。4月15日,皖北行署公告,蒙城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阜阳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蒙城县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阜阳专区。
1952年8月7日,蒙城县改属安徽省阜阳专区。
1956年6月4日,蒙城县人民政府改称蒙城县人民委员会。
1968年8月24日,成立蒙城县革命委员会。
1980年9月15~19日,蒙城县革命委员会改称蒙城县人民政府。
1996年1月1日,改属安徽省辖阜阳市,至今未变。

上一篇:第八节 颖上县
下一篇:第十节 涡阳县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