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十一章 阜阳市

第十节 涡阳县


涡阳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阜阳市东北部。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3°20′~33°47′与东经115°53′~116°33′之间,南北长52.5公里,东西宽45.5公里,总面积210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5%。该县东接蒙城、濉溪2个县,北邻河南永城县,西连亳州市,南接利辛县。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原名雉河集)。现设10个乡,16个镇。
一、县名由来、县城及疆域变迁
〔县名由来〕
涡阳县创始于北魏皇兴元年(467年)在今蒙城县城关镇西北地区建涡阳城;太和(477~499年)中,设涡阳县;景明(500~503年)中,置涡阳郡。孝昌(525~527年)中,废涡阳郡。东魏武定六年(548年),复置涡阳县。南北朝时,为州、郡、县治所和南北之争的重要战场。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涡阳县为肥水县,立县长达130年的涡阳县从历史区划舞台上暂时退出。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山桑县为蒙城县,县治也改治今蒙城县城关镇,使这个在战火中诞生的涡阳城废。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设涡阳县,应系重新启用已退出历史舞台1269年已与今县无关的涡阳县旧名。
涡阳县名源于县城(古涡阳城,位今蒙城县香山乡刘寨村),位于涡水之阳(北)。今县城位于涡河南岸,地处北纬33°32′与东经116°12′5″之间,理应称涡阴县才对。因此,追溯涡阳县名由来,还要寻找它的历史遗踪,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北魏所筑的涡阳军城。其位置位于涡水北岸,依水南曰阴,水北为阳的惯例,故《读史方舆纪要》说:“城在蒙城县东北,以涡水经其南而名。”这是惯例,今考证北魏所筑涡阳军城及后来的涡州、涡阳郡、县治所已非所说位涡水之北。如《蒙城县志》说:“涡水在县北二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则说:“涡水又东南迳涡阳城北”,也说明城已位于涡水之南,与涡阳已名不符实了。说明北魏故涡阳军城作为州、郡、县治时已南移了,且所领土地大多在涡河北岸而定名。故民国《涡阳风土记》只说“名曰涡阳,以县有涡水,且北魏县旧名也”,比较准确。今县城原名雉河集,原属蒙城县,位涡河南岸,已与涡阳县命名无直接关系了。
〔城关镇〕
原是蒙城县北境的重要集镇,地距蒙城、阜阳、宿州、亳州均有百里之遥,是个古老的集镇,大约形成于春秋末期。春秋时期,在其西北25公里处已形成繁华的都邑城父,先后作为许、徐诸投楚的附庸国都邑,也是楚国在安徽境内设立的最早县城。大约在今县城关镇东南的涡河北岸形成下城父,与城父并称,可见也是个繁华的聚落。素有“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称誉,向为官府难以控御地区。秦朝正式定名为下城父,以地近古城父并位于涡河下游而名。《史记·陈涉世家》载,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蕲县(今宿州市)大泽乡举行起义;十二月,陈胜至下城父,被叛徒庄贾杀害,就在此处。东汉时称下城父聚,“聚”是古代“集”的别称,仍是繁华的集镇。易名雉河集大约始于清初,以临雉河口对岸而名,唐以后属蒙城北境的要邑。这个为集镇名源的雉河为涡河支流,原名武家河,又名小河子,源于河南商丘,向东南流入涡河。这条河改名雉河,向有两说:一种说法是,其下游入涡处弯曲如雉,因名雉河;另一种说法是,清初这一带呈现“黄蒿长成树,兔子走成路,雉鸡满天飞,野鸭水中凫”,一片荒凉景象,而易名雉河,并将河口对岸的下城父聚改称为雉河集。总之,集镇易名源于雉河。清咸丰间,张乐行聚捻抗清。六年(1856年)正月,捻军在雉河集山西会馆会盟,公推张乐行为十八捻盟主,建立大汉国,原定在今城西镇尹沟为首都,雉河集为陪都。清残酷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后,同治三年(1864年),在雉河集设涡阳县。七年四月筑城,故又称涡阳城。清末,设城中保。民初,设城关区和城中联保办事处。至于称镇,始于民国19年(1930年)设城中镇、西关镇、东南关镇,后并为城中镇。30年1月29日,八路军第四纵队十六团等部队解放3镇,设中心区。37年5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涡阳城,设城关区。嗣后,改设涡阳市。38年9月,撤市,复为城关区。1950年,改称城关镇。1958年9月,改称涡阳县红旗人民公社城关基层社,后又改称为城市人民公社。1964年后,改称城关镇,至今不变。现已成为新兴的工商贸全面发展的新县城。
历史上,境内县级以上治所著名的还有丹城、龙山、蒙郡、县、胡城县、苦县遗址等。
丹城故城:是个古老的城邑,两汉作为县级以上中心长达3个多世纪,东魏置丹城县,属涡州(治故涡阳城,今蒙城县城北)临涣郡(治今濉溪县临涣镇),遗址位今涡阳县东北30公里丹城集乡包河南岸。县因传仙人周太子王子晋在此炼丹而名。又名五羊城,传说汉有五仙翁骑羊入城,化而成石而名。西汉中元元年(前149年),置郸侯国。元康四年(前62年),国除为郸县。王莽改为单成县,应为丹城名始。东汉复为郸县,属沛国(仍治相)。汉末,为曹腾的费亭侯故邑,故又称费城、费邑,后废。隋开皇元年(581年)撤销,并入临涣县。东魏再置丹城县,立县前后不足50年。经考证,该遗址面积约1.3万平方米,有一部延伸到包河以内。
龙山县城:位今县城关镇东北17.5公里处,并非今龙山镇,但属今龙山镇。县名以龙山(山形似龙)为名。北齐武平四年(573年)置,属谯州(治涡阳故城,今蒙城县城关镇北)蒙郡(治蒙关店旧蒙城)。隋初撤销,并入临涣县(仍治今临涣镇),立县时间很短(10年左右)。
蒙郡、县故城:位今县城关镇东南约7.5公里的蒙关店,今属马寨镇。北魏太和七年(483年)创建南、北两蒙城作为军城,《太平寰宇记》载“两城南北相距四十步”,故称南蒙城、北蒙城,北魏置蒙郡、县,治之。梁中大通四年(532年),改为北新安郡(治蒙),东魏复为蒙郡、县。北齐天保四年(553年),废郡留县。天统二年(566年),复蒙郡(仍治蒙)。隋初撤销蒙郡、县。金、元置馆驿,称蒙馆镇,明改蒙关,今称蒙关店。
胡城县故城:位今县城关镇北20公里的刘店乡胡城村。传说创建于三国。因城形势似酒杯,故名斛城。梁置胡城县,属陈州(治陈留,今临泉县高塘集附近)西恒农陈留二郡(梁置双头郡,治胡城),领胡城、恒农、南顿3个侨县,均位今涡阳县一带。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入北魏。四年,置颍州(治汝阴,今阜阳市区),胡城等3个县属颍州西恒农陈留二郡。东魏仍为颍州所属。北齐天保中废。考其遗址,东西长1.5公里,南北长0.5公里,城墙基址仍可见。晚唐诗人杜荀鹤所作《再经胡城县》诗,指此。
苦县遗址:春秋时期楚县,春申君受封淮北12个县疑有苦县,楚亡为相县赖乡。东汉在古相县南部赖乡复置苦县。东晋咸康三年(337年),改名谷阳县。经考证,遗址位今涡阳县城北涡河北岸,南临武家河(古谷水),北枕龙山,距武家河入涡处1公里闸北镇新建太清宫东部。道教初祖老子诞生于此,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建有老子庙,后称天静宫、太清宫。
〔疆域变迁〕
咸丰间,张乐行等结捻抗清。六年(1856年)正月,18路捻军会盟于雉河集山西会馆,公推张乐行为盟主,建立大汉国,使这一地区成为太平军友军捻军的大本营。清廷在镇压太平军、捻军中,深感此处“鞭长莫及”,“非设县不治”。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清廷批准安徽巡抚乔松年、两江总督曾国藩、亲王僧格林沁的奏请,分出阜阳县北部4个集25个圩(1964年划入利辛县),亳州东南部13个保96个圩,蒙城县西北地区15个保45个圩,宿州西南19个集46个圩组建涡阳新县,治雉河集。经调整为51个保208个圩,总面积为2613平方公里。抗战末期至建国前,今县境为中国共产党所建的4个边区县所分领:民国34年(1945年)2月,建雪涡县,辖原涡阳县的青疃、龙山、丹城、吴桥、雪枫(今新兴集)、义门、曹市7个区;36年7月,建涡亳县,辖原属涡阳县的花沟、新德、临湖3个区;36年11月,建涡阳县,辖原属涡阳县的张村、楚店、江集、西阳、佛镇、刘集、双庙、路集、花沟(部分地区)9个区;36年建宿蒙县,辖原属涡阳县境的曹市、单村(集)、顺河3个区。38年4月,撤4个边区县,恢复涡阳县旧境。1965年5月1日,从该县南部划出张村、阎集、江集3个区的张村、柳西、三里湾、赵王寨、江集、路集、李营、纪王场、纪伦寨、陆店、旧城、盛黄、阎集、武寨、苏店、春店、佛镇、张集、孙集、刘集等20个公社入新设的利辛县,是涡阳县建县后最大的一次疆域削减。从此,涡阳县实为初置时从亳州、宿州、蒙城县各划出一部分地区组成。
二、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涡阳县境历史上开发较早。古为淮夷与中原地区交叉地。西周及春秋前期,先后属焦国及宋国銍邑等。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已出现不少聚落、城邑。著名的有位于今县城关镇东南的下城父及楚灵王从寿春出师伐徐驻跸于今县城关镇南15公里的车辙沟东侧的车辙集建行宫,今演化为楚店镇,时称楚殿及苦县等楚国名邑。古代,这一地区文化发达,思想活跃,是春秋时期哲学家老子成长的地区。不少专家认定,老子诞生于今涡河北岸闸北镇。老子籍贯虽有争议,但东汉延熹八年(165年)所建老子庙,后人称中太清宫,又名天静宫就建在此镇。近年考古工作者还挖出九井,证明是史籍上记载老子的故乡,也是老子活动场所。
〔秦朝〕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置泗水郡(治沛,今属江苏沛县境),今县境属城父(治今亳州市区)、銍县(治今濉溪县临涣镇)2个县分领。
〔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今县境仍为泗水郡城父、銍县分领,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改属韩信楚国(都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六年置沛郡(治相,今淮北市故相城),今县境分属城父、山桑(治今蒙城县檀城镇)县,直属汉廷。中元元年(前149年),封周应为郸侯(都于今涡阳县城关镇北约30公里的丹城乡包河南岸)国,今县境内唯设此1侯国及为其它3个县分领。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沛郡改属豫州刺史部。元康四年(前62年),銍侯国除为郸县,今县境唯设此县,仍属沛郡。
〔附王莽新朝〕
王莽篡汉,改沛郡为吾府郡,又作吾符郡,改郸县为单成县。
〔东汉〕
东汉初,复名郸县(仍治故丹城),属豫州(治谯,今亳州市区)沛郡(仍治相),其南部分属城父(侯国、县)、山桑(侯国、县)2个县,属豫州汝南郡(治平舆,今临泉县西古城子)。建武二十年(44年)六月乙未,沛郡改为刘辅沛国(都相)。永平十五年(72年)四月甲子,改汝南郡为刘畅汝南国。建初四年(79年)四月乙丑,复为汝南郡。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分沛郡南部置谯郡(治谯,今亳州市区),郸县、城父县改属谯郡。还有复置楚国苦县,初属淮阳郡,后属陈国、陈郡。
〔三国·魏国〕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今县境分属城父、山桑、銍县、苦县4个县。其中,苦县、城父县属谯郡,山桑县属汝南郡,銍县属沛郡,均属豫州(多次移治)。黄初三年(222年),山桑、銍县改属汝阴郡(治汝阴,今阜阳市区),属豫州,改谯郡为谯国。五年,改谯国为谯郡。景初二年(238年),山桑县改属汝阴郡。嘉平五年(253年),山桑、城父、銍县属豫州谯郡。
〔西晋〕
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晋代魏。十二月丁卯,3个县改属谯国(都谯,今亳州市区),苦县改属梁国(治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两国均属豫州(治陈,今河南淮阳县)。
〔东晋〕
永嘉乱后为汉国石勒与东晋争战地。永昌元年(322年),为石勒所建后赵(319~351年)豫州(治颍川郡,今河南许昌市东)谯郡(治谯,今亳州市区)城父、山桑县分领。前秦改属东豫州(治许昌)。后秦山桑县改属徐州谯郡。东晋初仍晋制,义熙十三年(417年),城父、山桑县改属豫州北谯郡(仍治谯,今亳州市区)。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刘宋代晋,今县境分属豫州(治汝南,今河南汝南县)谯郡(治蒙县,今蒙城县城关镇北1.5公里处)蒙县、陈留郡(治小黄,今亳州市区)浚仪县(宋撤销城父县。永初三年,侨置浚仪县,治今城父镇)分领。
〔南朝·南齐〕
曾短时间占领本县境,属豫州,分别为陈留郡(治小黄,今亳州市区)浚仪县、西汝阴郡(治汝阴,今阜阳市区)汝阴县分领。
〔北朝·北魏〕
本县分属南兖州(太和十八年,改治涡阳城,今蒙城县城北故涡阳城。正始中,移治谯城,今亳州市区)陈留郡(治小黄,今亳州市区)浚仪县(仍治今城父镇);在县境设置有颍州(治汝阴,今阜阳市区)西恒农陈留二郡(梁置双头郡,治胡城,今刘店乡胡城村)设恒农、胡城、南顿侨县;涡州(治涡阳,位今蒙城县城北故涡阳城)南谯郡(治涡阳)涡阳县北境;临涣郡(治临涣,今濉溪县临涣镇)设丹城县(今丹城集);北新安郡(又称蒙郡,治蒙县,今属马寨镇蒙关店)设蒙、勇山(今属龙山镇)等县。
〔南朝·梁〕
在今利辛县境内设有胡城(治今刘店乡胡城村)、恒农、南顿侨县,属陈州(治陈留,今临泉县高塘集)西恒农陈留二郡(治胡城);西徐州(治涡阳,今蒙城县城关镇北故涡阳城)蒙郡(治蒙,今蒙关店),改为北新安郡(仍治蒙),在县境设蒙县、勇山县。
〔北朝·东魏〕
南兖州(治小黄,今亳州市区)陈留郡(治小黄)浚仪县(治今城父镇)分领今县西部;颍州(治汝阴,今阜阳市区)西恒农陈留二郡(治恒农)设恒农、胡城(今刘店乡胡城村)、南顿侨县;谯州南谯郡(均治涡阳,今蒙城县涡阳故城)有关县;临涣郡(治涣北,今濉溪县临涣镇北)设丹城县;蒙郡(治蒙,今蒙关店)设蒙、勇山县(一说有龙山县,今属龙山镇)。
〔北朝·北齐〕
武定八年(550年)五月,北齐代东魏,初仍旧制。天保中,撤并州、郡、县,尤其是撤销双头郡,今县境分属南兖州陈留郡(均治小黄,今亳州市区)浚仪县(仍治城父镇);谯州(治涡阳,今蒙城县城北故涡阳城)北谯郡涡阳县分领东南地区,境内设丹城县(仍治今丹城集);蒙郡(治蒙县,今蒙关店)设蒙、勇山(丹城镇附近)、龙山(北齐武平四年置,今龙山镇一带)3个县。
〔南朝·陈〕
太建五年(573年),陈伐北齐,据有今涡阳县境曾复浚仪县(治城父镇),属陈留郡(治小黄,今亳州市区);谯郡(治涡阳,今属蒙城县)置龙山县(今属龙山镇)。
〔北朝·北周〕
建德六年(577年)二月,灭北齐,今县境分属北周南兖州陈留郡(均治小黄,今亳州市区)浚仪县;谯州谯郡(均治故涡阳城,今属蒙城县)设丹城(仍治今丹城镇)、龙山(仍治今龙山镇一带,后撤销)2个县;蒙郡(治蒙,今蒙关店)仅设蒙县1个县。
〔隋朝〕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今县境西部改属亳州陈留郡(均治小黄,今亳州市区)浚仪县(仍治今城父镇);东南地区仍属涡阳县(治故涡阳城,今属蒙城县);西北地区改属谯郡(治故涡阳城。元年,撤销丹城县,并入临涣县)临涣县(治今濉溪县临涣镇)。开皇三年(583年)撤销郡,今县境内无设置,分属亳州浚仪、涡阳、临涣3个县。十六年,改涡阳县为肥水县。十八年,改浚仪县为城父县。大业二年(606年),改肥水县为山桑县。三年四月,改亳州为谯郡(仍治谯,今亳州市区),属豫州刺史部。
〔唐朝〕
大业十四年五月,唐朝代隋,改郡为州。今县境为王世充等所据。在城父增设城州,又写成“成州”,治城父(今城父镇);武德三年(620年),在今利辛县张村铺西旧名鲁丘堡置文州及药城县;隋未,在临涣(今濉溪县临涣镇)置谯州,临涣县领其西北地区。四年,平王世充,废城州,留城父县(仍治城父镇),改属亳州(治谯,今亳州市区);废文州,改药城县为文城县,改属亳州,2个县分领县西部;谯州(治临涣)的临涣、山桑县分其东北及东南地区。五年,亳州、谯州改属亳州总管府(治亳州)。七年,撤销文城县,并入城父县,今县境仍为亳州城父县、谯州山桑、临涣县分领,改属亳州都督府(仍治今亳州市区)。贞观元年(627年),2个州改属河南道地理区。十七年,撤销谯州,3个县全属亳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亳州改属河南道(治汴州,今开封市)。天宝元年(742年),改山桑县为蒙城县(改治今蒙城县城关镇),改亳州为谯郡(仍治谯,今亳州市区),今县境为城父、蒙城、临涣3个县分领。至德元载十二月,谯郡改属淮西节度使(驻蔡州,今河南汝南县)。二载十二月,复改谯郡为亳州。大历十四年(779年),亳州改属宋亳颍节度使(治宋州)。建中二年(781年)二月,改属宣武军节度使(仍治宋州)。兴元元年(784年),宣武军改治汴州(今开封市)。元和九年(814年),临涣县改属宿州(治故符离城,今宿州市老符离集)。十二年,平淮西,改属河南道节度使(初治宋州,今商丘南;继治汴州,今开封市),大和三年(829年),临涣县复属亳州。七年,临涣县复属宿州(改治埇桥,今宿州市区)。从此,临涣县脱离亳州。宿州改属徐泗节度使(镇徐州)。大中二年(848年),改属武宁军。咸通三年(862年),改属宿泗观察使。咸通十一年(870年)十一月丁卯,改属感化军(仍驻徐州)。光化元年(898年),改属武宁军。不久,复为感化军。天复二年(902年)罢军。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唐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今县境分属五代,仍为亳州(仍治谯,今亳州市区)的城父(仍治城父镇)、蒙城县(仍治今县城关镇)及宿州的临涣县(仍治今濉溪县临涣镇)分领。大抵是,后梁(907~923年),亳州属宣武军节度使(治宋州,今商丘南)。宿州属武宁军节度使(治徐州,今为市)。其中,城父县早在天二年(905年),改为焦夷县(又写成“焦彝”县);龙德元年(921年),改为夷父县。三年十月,后唐(923~936年)灭后梁,十一月,改宋州宣武军为归德军(改治汴州,今开封市),亳州属之,复夷父县为城父县;宿州仍属武宁军(仍治徐州)。后唐清泰三年(936年)闰十一月,后唐亡,亳州在后晋仍属归德军(改治宋州),宿州仍之。天福十二年(947年)二月十五日,亳州仍属后汉(947~950年)归德军(仍治宋州),余均仍之。乾三年(950年)十二月,后周(951~960年)代后汉,亳州仍属归德军(仍治宋州),宿州仍属武宁军(仍治徐州)。
〔北宋〕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北宋代后周,仍旧制。今县境仍为亳州的城父、蒙城县,宿州的临涣县分领。开宝五年(972年)八月癸卯,升宿州为保静军。淳化四年(993年),亳州改属河南道,宿州改属淮南道。今县境仍为3个县分领。至道三年(997年),亳州改属淮南路(治扬州,今为市)。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临涣县改属亳州,升亳州为集庆军,今县境分属的3个县全属淮南路亳州。天禧元年(1017年),临涣县复属宿州。熙宁五年(1072年),2个州改属淮南东路(仍治今扬州市)。
〔金国、南宋〕
金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灭亡北宋,仍旧制,今县境仍分属亳州城父(治今城父镇)、蒙城县(治今县城关镇)与宿州临涣县(治今濉溪县临涣镇)。五月一日,3个县属南宋。建炎中入金,宿州改属山东西路。绍兴元年(1131年),伪齐刘豫在宿州置招受司。绍兴六年及九年五月,顺昌大捷,南宋曾收复今县境的亳州部分,初属伪齐,继属金汴京行省(治汴京,今开封市);十年闰六月,收复宿州。十一年十一月,入金,宿州仍属山东西路;亳州仍属汴京行省。贞元元年(1153年),亳州改属南京路(由汴京改);蒙城县改属寿州(治下蔡,今凤台县城关镇),今县境分属南京路亳州城父县,寿州蒙城县及山东西路宿州临涣县。大定六年(1166年),宿州改属南京路,3个县仍分属3个州。
〔附蒙古汗国〕
金天兴元年(1232年),临涣县入蒙古汗国,仍属宿州;城父县仍属亳州;蒙城县仍属寿州。金亡,该县属南宋,旋为蒙古军占领。至元二年(1266年),撤销临涣县并入宿州(仍治今宿州市区)。八年,宿州改属归德府;蒙古汗国初年,撤销城父县入谯县,后复。八年,亳州改属归德府;蒙城县仍属寿州。今县在蒙古汗国时为亳州城父县、寿州蒙城县及宿州分领。
〔元朝〕
至元八年十一月,蒙古汗国改称元朝,撤销城父县入谯县,不久复,今县境属元朝归德府亳州城父县、宿州与南宋寿州蒙城县分领。十二年正月,寿州入元,改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仍之。十三年七月,今县境仍为亳州城父县、寿州蒙城县及宿州分领,改属江淮等处行省(治扬州,今扬州市)。亳州、宿州属江北河南道归德府,寿州属江淮行省淮西江北道(治庐州,今合肥市)。十四年,升寿州为安丰路(仍治寿春)。十五年,改为寿春府。十八年,改为安丰府。二十八年十二月,亳、宿州改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河南江北道(省、道均治汴梁,今开封市)归德府(治宋城,今商丘南);安丰路改属河南行省淮西江北道(治庐州路,今合肥市)。今县境仍为亳州城父县、安丰路蒙城县及宿州分领。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亳州为大宋龙凤政权首都。十八年五月,大宋龙凤政权改都汴梁(今开封市)。次年八月,大宋迁都安丰(今寿县城关镇)。二十三年三月,安丰失陷入元,今县为龙凤政权和元兵交战地区。二十六年,吴王朱元璋收复今县境,改属河南行省。吴元年(1367年),降寿春府为寿州,改属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临濠府(治钟离,今凤阳县临淮镇),宿州、亳州仍属河南行省归德府。今县境仍为亳州城父县、寿州蒙城县及宿州分领。
〔明朝〕
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洪武,今县境仍为亳州城父县、寿州蒙城县及宿州分领。八月,临濠府(仍治钟离)改属中书省,亳州与宿州仍属河南行省归德府。不久,降亳州为亳县,与城父县同属河南行省归德府(治宋城,今商丘南)。二年(1369年)九月,升寿州为直隶州,蒙城县直隶中书省直隶寿州。四年二月,降直隶寿州为散州,改属中书省临濠府;从河南行省归德府划出宿州(仍治今宿州市区),改属临濠府。六年九月,亳县、城父2个县改属颍州(仍治故汝阴城,今阜阳市区),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治中立县,由钟离县改),颍州与寿州、宿州并属中立府。七年八月,中立府改为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今凤阳县临淮镇)。八年十月,凤阳府改治凤阳县(今府城镇)。洪武中,撤销城父县,并入亳县(仍治故谯城,今亳州市区)。今县境属颍州亳县、寿州蒙城县及宿州分领,均属凤阳府。十三年正月,凤阳府改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凤阳府改属南京(今南京市),后改称南直隶。弘治九年(1496年)十月,升亳县为亳州(仍治今亳州市区),仍属凤阳府。今县境为亳州、宿州及寿州蒙城县分领。
〔附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凤阳府属福王控制区,仍之。南明弘光时,亳州、宿州属徐泗镇(治泗州,现已没入洪泽湖)、寿州属凤寿镇(治临淮,今临淮镇)。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入清,属南直隶凤阳府。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罢明南直隶,今县境仍为亳州、宿州及寿州蒙城县分领,3个州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凤阳府(仍治今凤阳县府城镇)。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凤阳府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为市)。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凤阳府改属安徽省庐凤道(治凤阳府)。雍正二年九月己未(1724年11月4日),升颍、亳2个州为直隶州,蒙城县改属直隶亳州(仍治今亳州市区),直隶安徽省庐凤道,今县境分属亳州、宿州及蒙城县分领。十三年七月十三日(1735年8月29日),升直隶颍州为颍州府(治阜阳县,今市区),降亳州为散州,蒙城县直属颍州府,颍州府与凤阳府同属安徽省庐凤颍道(仍治凤阳府),亳州、蒙城县属颍州府,宿州属凤阳府。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分颍州府阜阳县(1965年,部分划入利辛县,故不提)、蒙城县及亳州、宿州各一部分地区在原属蒙城县的雉河集设涡阳县,属颍州府。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颍州府改属安徽省凤颍六泗道(仍治凤阳府)。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颍州府改属皖北道(治凤阳府)。清代的江南、安徽省先后属江南江西河南、江南、两江总督(治江宁,今南京市)。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涡阳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2日,涡阳县属安徽省淮泗道(治凤阳县,今府城镇)。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16年3月,北伐军某部师长马祥自蒙城入境。次年8月废道,涡阳县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涡阳县属安徽省第六区(首县为阜阳县)。10月10日,涡阳县改属安徽省第七专区(专员驻阜阳)。27年11月10日,第七专区改属安徽省皖北行署。29年2月2日,撤销皖北行署。30年2月,改第七专区为第三专区(仍驻阜阳),余仍之。
〔附日伪、汪伪建政〕
民国27年5月21日,日机8架轰炸县城两天。23日上午,日军占领县城。29日,成立涡阳县维持会日伪政权。7月20日,日军撤出县城。10月,又驻进涡阳县城,不久退回宿县。28年,9月,日军再次占领县城。30年1月26日,日军再次进据县城,2天后退出。
〔中国共产党建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
抗日战争期间,今县境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淮北抗日根据地。民国29年1月,在新兴集成立涡北抗敌联合会,辖原涡阳县属3个区。30年1月29日,解放县城,成立县民主政府。33年(1944年)秋,在涡北根据地建涡永县。自34年至36年,为适应形势发展,在县北部建雪涡县(1945年2月创建)、西部建涡亳县(1947年7月创)、南部设涡阳县(1947年11月建)、东部设宿蒙县(1947年初建)4个县,36年初,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豫皖苏边区行政委员会第三专区、第六专区。11月20日,改豫皖苏边区行政委员会为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37年8月21日,改属中原行政委员会豫皖苏分会第三专区(雪涡、宿蒙2个县属之)、第六专区(涡阳、涡亳2个县属之)。34年9月20日,豫皖苏军区12旅攻克涡阳县城。35年8月26日,豫皖苏军区12旅再次攻克县城。37年5月20日,豫皖苏六分区某部再次解放涡阳县城。38年4月15日,撤销雪涡、涡亳、涡阳、宿蒙4个县,恢复涡阳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阜阳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涡阳县人民政府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阜阳专区。
1964年10月31日,增设利辛县。次年5月1日,划出张村、阎集、江集3个区入利辛县,从此涡阳县初创时从阜阳县划进地区与该县无涉。
1968年8月13日,涡阳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0年9月20日,涡阳县革命委员会改称涡阳县人民政府。
1996年1月1日,安徽省辖阜阳市,至今未变。

上一篇:第九节 蒙城县
下一篇:第十一节 利辛县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