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04 自然环境志

第一节 地质构造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一、大地构造与地貌
安徽省各地地貌类型组合具有显著差异,宏观地貌骨架主要受大地构造单位制约,全省自北而南分属3个一级大地构造单位:即中朝准地台、秦岭地槽褶皱系和扬子准地台。它们又分更多的次一级单位,大都以区域性断裂或深断裂为界,其地壳结构、活动方式和强度、基底固结时期、盖层发育情况以及地质演变历史都存在很大差异见图1—1—1。

图1—1—1地质演变情况图
说明:编号中“0”代表独立的次级单元。
淮河平原地区,属中朝准地台的淮河台坳,中、新生代以来,长期受东西向、北北东向和北东向基底断裂控制,发生大面积下降,堆积了巨厚的中、新生界红色岩系和疏松沉积,地貌上以平原类型为主,由于历史和现代的不均衡加积作用,地面西北高、东南低,呈微微倾斜趋势;江淮地区,分属中朝准地台的江淮台隆和秦岭地槽褶皱系的淮阳台隆,长期处于升降交替状态,且以轻度上升占主导地位,各地上升幅度也不完全一致,故形成了台地与丘陵交错的地貌景观;皖西丘陵地区,属秦岭褶皱系和淮阳台隆,活动性强,长期处于间歇性隆起状态,上升幅度由山区腹地向边缘递减,形成了层状结构的丘陵山地。另外,山体内部为不同组别断裂或断层切割,在其交汇处发育了高度不同、规模大小不等的盆地;沿江平原区,属扬子准地台的下扬子台坳,以轻度间歇性交替式的升降运动为主,长期以来以沉积作用为主,但也发生数度较弱侵蚀作用,故平原由河漫滩和2~3级阶地组成。在上升运动占主导地位的地方,分布成片的丘陵低山,与宽广坦荡的淮北平原相比,具有不同的鲜明特色;皖南丘陵山地,属扬子准地台的江南台隆和下扬子台坳的正向构造运动控制区,除休宁—屯溪—歙县表现为断陷区,形成山间盆谷外,其它地区受旋回构造运动影响,发生4~5次间歇性断块抬升,从总体看隆起幅度南强北弱,地势由北向南逐级上升,形成丘陵、山地地貌景观。
二、断裂系统对地貌的制约
安徽境内地壳固结抬升成陆后,经多次构造运动的锤练,地壳刚性增强,故形成了多种组合的断裂系统,详见图1—1—2。

图1—1—2主要断裂分布图
因其继承活动和不断新生的结果,严格制约着地貌发育过程。首先,安徽5个地貌分区,大部以深断裂或区域性断裂为界。淮河平原区南界基本上与颍上断裂相一致;江淮台地丘陵区,北至颍上断裂,南达金寨断裂,东南以滁河断裂为界;皖西丘陵地区,北界金寨断裂,东南与省境内郯庐深断裂——池太深断裂相吻合;沿江平原区,北以滁河断裂、和县北大断裂和池太深断裂为界,南与江南深断裂相一致;皖南丘陵地区,位于江南深断裂以南的广大地区。由于上述深断裂和区域性断裂的两侧和相邻地带常表现为不同性质和幅度不等的断块运动,也就发育了地貌类型组合各异的地貌区。另外,各地貌区内部也分布有组合不同断裂(断层)构造,因其性质各异和幅度不一的活动,严格制约了各区地貌发育过程,尤以沿江平原、皖西、皖南丘陵山地等区最为突出。
沿江平原区的地貌发育,受长江下游断裂带的控制。首先,它制约了长江的发育,白垩纪晚期,长江下游实际上为断续分布的地堑盆地,至喜马拉雅旋回,长江方逐渐贯通,基本上与北东向大断裂相吻合,后期又受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次一级共轭断裂的影响,总的流向呈北东向展布外,局部地区常形成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转弯,且在2组断裂交汇处,长江河谷往往展宽,而发育了沙洲和冲积平原。另外,沿江平原区分布的剥蚀面和3级阶地,受长江下游断裂带继承活动的影响,长江河床不断南移,造成北岸阶地高而宽度大,南岸阶地低而窄,甚至阶地缺失,江岸直接濒临丘陵低山,河谷呈明显不对称状态。平原的内部分布近东西向的周王断裂、北东向的高坦断裂、清水断裂,北北东向的东至断裂、葛公镇断裂等,受其升降活动的影响,使平原内部地貌类型组合更为多样和趋复杂,分布成片的丘陵与低山,无不与断裂活动有关。
皖西丘陵地区,呈西宽东尖的三角形,因其东南为北北东向的池太深断裂贯穿,北部为近东西向的金寨断裂、磨子潭断裂通过,它们在庐江县城西南的老和尚包附近相交切。上述深断裂内侧发生多次间歇性强烈断块抬升,故形成地势峭拔的丘陵山地。其内部尚分布次一级的岳西断裂、龙井关断裂、黄陂断裂等,它们常发生相对断陷作用,沿其发育了一系列山间盆地。
皖南丘陵地区,天目——白际山系、黄山山系和九华山系之间,分布虎月深断裂、宁国——屯溪深断裂等。另外,3个山系内部穿插有近东西向的周王断裂、休宁深断裂,北北东向的汤口断裂、旌德断裂,北东向的岭盘断裂和南北向的九华山断裂等。深断裂之间为强烈断块上升区,且强度由山地核心部位向深断裂所在呈减弱之势,形成山地、丘陵、台地和河谷平原多层地貌结构。从皖南丘陵山地地势特点来看,断块抬升的强度以江南深断裂为界,呈南强北弱之趋势,其南侧分布成群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北侧以低山、丘陵为主。深断裂或断裂是地质上的薄弱环节,又是断陷带,在流水长期的作用下,不仅发育了新安江、水阳江、青弋江、秋浦河等水系,而且形成了休宁——歙县盆谷、绩溪——宁国盆谷、泾县——南陵盆谷、宣州盆地、黟县盆地、祁门盆地、石台盆地等。盆谷或盆地边缘往往分布断崖或断层三角面。
全省境内温泉出露点,据不完全统计共30余个,集中分布沿江平原、皖西丘陵山地、皖南丘陵山地等区的低山、丘陵地带,它们的形成无不与断裂活动有关。有的为深循环地下水受地热及岩浆残留高温热液活动影响,通过断裂带上升溢出而成,如黄山温泉、松谷庵温泉、舒城山七里河温泉、岳西黄尾河温泉等;有的循深断裂派生的断裂或破碎带出露于地表,如庐江东汤池、舒城西汤池;有的在断裂构造复合部位出露,如巢湖市半汤温泉、和县香泉等。
上一篇:导言
下一篇:第二节 新构造运动对地貌的制约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