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04 自然环境志

第二节 新构造运动对地貌的制约


一、大面积的沉降运动淮河平原新构造运动以持续沉降为主,普遍堆积了新第三系和第四系。从沉积物等厚度线分析,西北部沉降幅度大于东南部,但全新世淮河平原的沉降中心发生显著转移,已从西北部迁徙到东南部的淮河沿岸,尤以现代运动的表现更为清晰。据实测可知:淮河从长淮卫至浮山集仅距70公里,低于海平面的河槽有10处,最深处为-14.4米。另外,1953~1980年蚌埠至五河下沉了3厘米左右。西北部且呈相对微微上升趋势。加之,废黄河流经淮河平原的西北部,黄水多次泛滥和强烈的堆积作用,不仅发育了东西延伸的堤状高滩地,也使平原面由西北向东南作轻度倾斜,淮河主流也被推移到淮河平原的南缘,淮河北岸的支流,呈北西——南东平行注入淮河。淮河主流一带,下降较剧,大量沉积物在此堆积,遂使淮河支流河口段常堵塞成湖,如城东湖、城西湖、瓦埠湖等,以及重多的洼地和沼泽。
二、升降交替运动
沿江平原区的怀宁、安庆、东至、枞阳、芜湖、当涂、马鞍山等县市和江淮地区的六安、合肥、定远、长丰等县市,表现最为明显。前者,每次轻度上升前,都有较长时间的沉降,从而堆积了不同时期的较厚沉积层,从老到新依次为雨花台砾石层、红色网纹层、下蜀黄土和近代河湖相沉积,它们分别组成高阶地、低阶地和冲积平原。在交替升降过程中,还受自北向南掀斜运动和地球偏转力的影响,促使长江河床不断南移,已逼近南岸的低山丘陵,而北岸的阶地保存完整,冲积平原的宽度比南岸宽几倍或十几倍,北岸的湖泊也远多于南岸,长江河谷形态呈典型的不对称状特征;后者,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以沉积为主,堆积了深厚的早、中更新统,仅表现短时间的沉积间断,但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上升已占主导地位,故六安、合肥、定远、长丰不仅缺晚更新统和全新统,而且发生拱曲抬升,形成东西延伸的高地,而成为长江与淮河宽缓的分水岭。分水岭两侧分别为向南北微倾斜的波状起伏台地和沿河、沿湖平原。从上可知:各地的升降幅度和速率及持续时间的长短,都有时空的差异性。
三、轻度间歇性上升
江淮之间的滁州市、凤阳县、嘉山县一带,皖西丘陵山地的山前地带,沿江平原的繁昌、铜陵、贵池、青阳等市县的部分地区,以及皖南丘陵山区的北部边缘等地,新构造期表现为轻度间歇性上升,多由顶部呈浑圆状、长脊状的丘陵和宽缓的台地组成,仅少数地区有低山分布。
四、强烈断块抬升
皖西、皖南丘陵山地腹地,继承老构造运动的特性,新构造运动表现为间歇性强烈断块抬升,但每抬升之间都有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故上述两个丘陵山地都发育了3~4级夷平面。皖西丘陵山地夷平原的高度分别为海拔300~500米、700~900米、1200~1400米、1500~1700米;皖南丘陵山地夷平原的高度依次为海拔400~500米、800~1000米、1300~1500米、1600~1800米。另外,它们在抬升过程中,受内部次一级断裂或断层差异性活动的影响,各断块上升幅度不一,甚至发生相对下降现象。不仅使地貌结构具阶梯状特点,由中山、低山、高丘陵、低丘陵和山间盆谷组成,其海拔逐级下降;而且早期形成的夷平面也发生分化现象,最典型的是霍山县霍山地堑两侧,由于阶梯状断层活动,使700~900米的夷平面,分化为700~750米、450~500米、280~300米和180~210米不同的高度。皖南丘陵山地的同一级夷平面,也由隆起中心向边缘地带或山间盆谷,以及由南部向北部逐渐下降的趋势。
上一篇:第一节 地质构造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下一篇:第三节 基岩性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