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04 自然环境志

第三节 基岩性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一、花岗岩类岩石
安徽省境内的丘陵山地,很大部分由花岗岩类组成,其中花岗闪长岩,性软弱易风化,常形成300~400米以下的丘陵、低山,起伏度小,坡度缓和,上覆厚层风化层,一般5~10米,如旌德、泾县、青阳等县和黄山区等山间盆地的盆底和内缘都分布这类丘陵和低山。另外,坚硬的花岗岩或混合花岗岩,它们其中分布组合不同、疏密不一的断裂和节理,给流水切割造成可趁之机,沿其发生强烈冲刷和肢解作用,遂形成悬陡峭拔山地,且成仪态万千的秀峰和争奇竞异的巧石,群峰之间为深隧的幽谷和飞泻的银瀑。如此奇特的山地,因海拔、坡向的变化,造成多种生长条件,使植被群落自下而上呈带状分布,在特定地貌条件下,生长造型优美的黄山松——迎客松、送客松等。群峰之间谷地,常有云烟相伴,气流分合不定,形成瞬息万变的云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黄山、被命名国家级山岳风景名胜区的九华山、天柱山等都由坚硬花岗岩组成。
二、碳酸盐类岩层
安徽省早在2.05亿年前,绝大部分地区,都是茫茫海区,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接受多次海侵,尤其在皖南、沿江和江淮之间的南部地区,沉积了从寒武系—三迭系各个时期的碳酸盐类岩层。它被水长期溶蚀后,便形成别具一格的喀斯特地貌。上述地区都位于亚热带,水热同步,在质纯厚层碳酸盐岩层分布区,地表发育溶蚀丘陵、低山和其间的溶蚀洼地、漏斗等地貌组合,在溶蚀丘陵、低山的坡地上发育了岩沟石芽。如繁昌县荻港、铜陵市凤凰山、贵池市齐山、安庆市月山、广德县独山、新杭、南陵县西山、宣州市水东、泾县狮子山、石台衫山等。安徽省地处北亚热带,地表喀斯特地貌缺峰林、峰丛,远没华南、西南地区地表喀斯特地貌典型。但地下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已发现大、中型溶洞10余座,从江淮之间到沿江地区和皖南丘陵山地都有分布,溶洞中水平和垂直通道纵横交错,厅、殿分布有致,溶蚀景观与淀积景观姿态万千,旱洞、水洞兼备,其中广德县太极洞、石台县蓬莱洞、贵池市大王洞、宣州市龙泉洞、凤阳县韭山洞等最为典型。溶洞发育的最好层位为石炭系黄龙组、二迭系船山组和三迭系扁担山组。溶洞的发育往往受断裂构造的制约,它为地下水的运移和溶蚀作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水平溶洞海拔分布有一定规律,主要集中30~50米、70~80米、135~140米和240~300米4个区间。另外,沿江铜陵市的黄铜矿或黄铁矿的成矿带和宣州市断陷作用强的地区,都有深层溶洞的发育,最深者位于地下-600米左右。
三、红色页岩、砂岩和砾岩
安徽省沿江和皖南等地区的中、新生代断陷或拗陷盆地中,都广泛堆积白垩系、第三系红色页岩、砂岩和砾岩,如休—屯—歙盆地、宣—郎—广盆地、泾—南盆地、宁国盆地、怀—潜盆地等。上述盆地的中、新代红色岩系,经喜马拉雅运动褶皱隆起和新构造运动的断块抬升,遂形成丘陵、低山和典型的丹霞地貌。前者分布范围广,在盆地内缘和底部上升量小,多为海拔150~200米低山缓丘陵,盆地外缘上升量增大,分布海拔350~400米低山。而丹霞地貌省内仅齐云山1处,因其由韵律十分清晰的砾岩、砂砾岩、砂岩序列组成的沉积旋迴上下共厚992米,其中砂岩层厚,又是钙质砂岩,倾角小,近似水平,孔隙度大而硬度小。加之,发育了北西300°~310°、南西230°~250°的节理比较密集,又有数条北东向断裂穿插其内,使红层孕育了易被外力雕凿的薄弱环节,山体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山涧、巷谷纵横其间,并塑造了绝壁如削的危峰,栩栩如生的巧石。另外,钙质砂岩经地下水的潜蚀作用,形成顺岩层面分布岩洞。齐云山号称36奇峰、72怪崖,洞、涧、池、泉遍布全山,素有江南名山之称,已被列为国家级山岳风景名胜区。
四、浅变质岩系
皖南与浙江、江西接壤处和皖西与湖北、河南毗连处,分布大片千枚岩、片岩、板岩、角岩等浅变质岩系。它们组成的山地,多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如休宁县五龙山、高台降,祁门县大洪岭、牯牛大岗,绩溪县天子母山,黄毛尖,歙县歙岭顶、老山,宁国县龙王山、汤公山,金寨县猪鬃岭、献旗岭、金刚台等。其组成的中山,脊部和山顶面宽度大,坡度和缓,一般都在25℃以下,上覆的风化层厚,可达3~4米,山间冲谷十分发育。
上一篇:第二节 新构造运动对地貌的制约
下一篇:第四节 气候与地貌演变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