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04 自然环境志

第四节 气候与地貌演变


一、对长江及其两岸湖泊演变的影响
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气候的交替,对长江河槽和两岸湖泊形成及演变有着深刻影响,第四纪冰期世界海面下降120~130米,引起河流强烈的溯源侵蚀和下切侵蚀,形成河床中的深槽,末次冰期(大理冰期)最盛时期,长江河口区形成的深槽槽底深达-60米以下,安徽省长江段东起芜湖,西迄安庆,也发育了深槽,槽底深为-40~50米,最深处可至-50米以下。由于长江干流深切,水位随之下降,这时沿江地区发育了低洼平原。现长江两岸的大、中型湖泊,如泊湖、龙感湖、武昌湖、白荡湖等,都可发现第四纪冰期低海面时长江古河道的遗迹。第四纪间冰期和冰后期,气候转暖,冰川消融,海面大规模回升,约与现海面高程相似或略高一些,长江的水位也发生上涨,自河口至中下游水面比较减缓,河床发生堆积过程。长江两岸洼地、支流的河口区、长江故道往往积水成湖。安庆市境内的官洲1972年发现比现今洪水位约低20米处,有埋藏的古树层和古土壤层,古树经C14同位素年龄测定,距今为4890年±100年。另外,在安徽省以上的江西、湖南两省境内的沿江地区,在现代湖水面以下,发现多处历史时期文化遗址,都说明气候的波动,可引起江河及湖泊的水位的变化,促使它们发生明显的演变,最显著事例,包括安徽省在内的长江中下河段,由于水动力条件的变化,逐发育成宽段与窄段相间分布,具藕节状特点的分汊型河床。少数河段演变为“鹅头型”分汊曲流,如官洲和黑沙洲河段等。
二、对山地地貌的影响
气候冷暖的交替,使外力作用发生显著的变化,冰期气候干寒,流水作用发生萎缩,中山区的冻融作用和物理风化作用加强,皖西和皖南中山区都发育了冰缘堆积物,如黄山谭家桥至乌泥关一带分布有冰缘泥砾堆积。
更有些学者认为安徽省中山地区在第四纪冰期,曾发育冰川地貌,如中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30年代在安徽考察后,认为:黄山慈光谷为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U”形谷,立马桥上侧青鸾峰下谷坡上分布冰川擦痕,九华街盆地为九华冰斗。但经深入探讨,也有不少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如冰川学家施雅风院士、黄培华、崔元久教授等认为慈光阁谷地是沿花岗岩北北东向垂直节理强烈风化剥蚀,山坡不断后退而形成;立马桥“擦痕”,为斑状花岗岩和粗粒花岗岩中析离体,被风化剥蚀后留下的印痕,且又位“V”形谷中,与冰川擦痕应分布在“U”形谷,没有共同之处;九华街盆地是沿中龙山——九华街断裂和九华岩体与青阳岩体接触带发育的侵蚀构造盆地,而不是冰斗。
间冰期气候转为湿热,流水作用十分活跃尤其山区流水冲刷强度大大加强,发育一系列沟谷,使其日益破碎。另外,流水搬运大量被侵蚀下来的碎屑物质至山前地带或山间盆地,形成扇形堆积地貌。
三、对松散堆积物的影响
第四纪冰期气候寒冷干燥,尤以末次冰期最盛,不仅植被稀少,风的作用强烈,这时安徽省境内长江沿岸、皖西、皖南地区都堆积下蜀黄土,广泛覆盖在沿江地区的阶地上和山前台地上。而早、中更新世时期沉积的黄土没有到达长江沿岸及江南地区。
间冰期沿江、皖西、皖南地区气候尤为湿热,因此普遍分布灰白虫状斑纹的红土,一般称网纹红土,是中更新世间冰期湿热气候的产物,从成因来看:可分两类,即冲积和残积,其中以冲积网纹红土分布较广。
四、对地貌发育其它方面的影响
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以及海面下降与上升的更迭,反映了地貌发育的旋回性与多元性。首先,山地的风化剥蚀过程与流水的下切作用表现间歇性和震荡性,造成平缓地貌面与陡坎呈层状相间分布;在碳酸盐类岩层分布地区发生多期喀斯特化作用,发育多层状的水平溶洞;江河形成多期深切槽谷及多级阶地,最高级阶地海拔100米左右,低级阶地海拔20米左右;新形成的地貌类型嵌入老的地貌类型之中,以河流阶地最为明显;堆积物上下层次有明显韵律变化。
上一篇:第三节 基岩性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下一篇:第五节 人为活动与地貌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