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04 自然环境志

第七节 紫色土

一、紫色土的分布和形成条件
紫色土是岩成土壤,在分类中属于初育土纲石质初育土亚纲,在安徽省紫色土共有面积278.6万亩,占全省土壤面积的1.79%。在分布上除阜阳地区和淮北市外,其余各地(市)均有分布。皖南南部休(宁)—屯(溪)盆地两侧低丘岗地最为集中,其次是广泛分布在泾县、郎溪、广德、南陵等盆地。在大别山南麓桐城一太湖—宿松一带和大别山北麓霍邱—金寨—霍山—舒城一带丘陵岗地,也有条带状分布。紫色土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除休宁县齐云山海拔在500米以上外,其余高度在100~450米。
紫色土的母岩主要是第三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紫色砂岩、紫色砂页岩、紫色砂砾岩、紫红色砂岩及紫色凝灰质砂岩等。第三纪、白垩纪和侏罗纪的紫色砂页岩、紫色凝灰质砂岩富含磷、钾、钙等元素,其风化物上发育土壤多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侏罗纪紫色砂岩上发育的土壤,磷、钾、钙等元素缺乏,多呈酸性反应。
紫色土所在地自然植被以稀疏草灌为主,有些山丘有散生人工马尾松、杉林。少部分土层较厚的山麓有马尾松、杉、栎类等乔木林生长。有些缓坡地已辟为旱地,种植各种旱作和茶、桑等。
二、紫色土的形成特点
〔物理风化强烈〕
紫色土母岩颜色较深,吸热性强,矿物组成复杂,物理性状不一。岩石胶结不良,极易崩解,使物理风化极为强烈。在高温多雨,地面又少植物覆被情况下,这种过程尤为明显,紫色岩风化物及其所发育的土壤,均因无粘结性而十分松散,易受流水侵蚀而不断更新,使物理风化更为突出,也使土壤发育处于相对幼年阶段。
〔化学风化微弱〕
紫色土更新快,成土时间短,使矿物来不及彻底化学风化。同时紫色岩类胶结物多为碳酸盐类及硅、铁质氧化物,以胶膜形式覆被于矿物颗粒表面,也阻碍了矿物的化学风化过程。在土壤的粉砂粒矿物中,除有石英外,尚有大量长石、云母等原生矿物。土体中二氧化硅含量大于65%,铁、铝等氧化物在剖面上无明显移动。土壤粘粒的硅铝率高达3.75~4.30,硅铝铁率为2.89~3.28。虽然因降水丰富而使碳酸钙不断遭到淋溶,但因能不断地得到补充而阻滞了土壤中盐基淋失过程,使土壤长期处在相对幼年阶段。
〔旱耕熟化作用〕
安徽省紫色土大多处于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宜于种植小麦、油菜和柑桔等多种作物和果木。经过长期合理耕作,施肥的土壤,表土层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阳离子交换量均高于原来非耕作土壤。
三、紫色土的类型及其特性
〔酸性紫色土〕
酸性紫色土亚类共有面积112.6万亩,占安徽省紫色土类面积的40.42%。主要分布于皖南、皖西南和皖西地区的山地丘陵。范围遍及歙县、休宁、南陵、祁门、青阳、泾县、六安、桐城等30个县。
成土母岩为侏罗纪、白垩纪的非石灰性紫色砂岩、砂砾岩、砂页岩和紫红色砂岩,以及第三纪紫红色砂岩和砂砾岩。自然植被多为草灌及散生马尾松,在部分缓坡地已开垦为旱地或种植桑果。
酸性紫色土最明显的特点是全剖面均呈酸性反应,PH值为4.5~6.0。土色深受母岩影响,大多为紫色或紫灰色。土层厚度因土壤所处地形部位不同变幅较大,一般在30~100厘米。层次分异不明显,以A—(B)—C型或A—C型为多。土壤质地多为砂壤土至壤砂土,粒状和碎块状结构,心底土层多砾石及半风化物。阳离子代换量因土壤质地不同差异很大,低的小于13毫克当量/百克土,高者达到20毫克当量/百克土。盐基组成以钙离子和镁离子为主,盐基饱和度为50~ 70%。土壤养分含量较低,表土层有机质含量为1.68%,全氮为0.096%,全钾含量为1.88%,速效钾85PPM,全磷含量为0.049%,速效磷含量4.6PPM。
〔中性紫色土〕
中性紫色土共有面积145.6万亩,占全省紫色土类面积的52.27%。主要分布于皖南的绩溪、歙县、休宁、祁门等县内及边缘的山丘中下部。皖西的怀宁、太湖、桐城、江淮间的庐江、淮南、滁县、嘉山、全椒等县(市)也有零星分布。
母岩多为石灰性紫色砂页岩、紫色凝灰岩、紫色砂砾岩。在地形上多处山丘中下部,坡度为15~25°,地表受侵蚀作用较强。自然植被以草灌及散生马尾松为主,有的已辟为旱地,局部地点是基岩风化物裸露。
中性紫色土的显著特点是,除基岩面上有不同程度石灰反应外,土体和母岩风化物中的碳酸钙已受到强烈淋洗,呈中性反应,PH值为6.5~7.0。土体颜色与母岩相似,通体呈紫色、紫灰色或紫棕色。土层浅薄,厚度为30~60厘米,剖面分异不明显,多为A—C型,A—AC—C型或A—(B)—C型。土壤质地较轻,砂粒含量为60%,紫色砂岩、砂砾岩上发育的土壤为砂壤土,紫色页岩、砂页岩上发育的土壤为粘壤土—砂粘壤土。结构呈小块状,较为松散。阳离子交换量为10~15毫克当量/百克土,交换性盐基以钙、镁离子为主,分别在7毫克当量/百克土和1毫克当量/百克土以上,呈盐基饱和状态。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0~2.0%,全氮为0.05~0.13%,全磷为0.012~0.13%,全钾为2.0~2.4%。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为3.0~7.8PPM和76~98PPM。有机质和各种养分含量自表层向下明显递减。经耕作后的土壤,受人为施肥影响,有机质和各种养分含量有所提高。
〔石灰性紫色土〕
石灰性紫色土总面积为20.4万亩,占全省紫色土类面积的7.32%。主要分布于皖南休(宁)—屯(溪)盆地两侧丘岗中上部,包括绩溪、歙县、黄山、休宁、祁门等县市。宣城、合肥、淮南、滁县等地(市)也有零星分布。
母岩多为石灰性紫色泥岩。紫色砂页岩及紫红色砂砾岩。自然植被以草灌为主,覆盖度很低,以种植小麦、大豆、油菜为主。
石灰性紫色土最明显的特点是,母岩和风化物中碳酸钙含量较高,虽经不断淋溶,但受新的风化物不断覆盖和游离碳酸钙的不断补充,土壤中仍有相当数量碳酸钙,一般为1.33~5.4%,土体呈石灰性反应,PH值为7.0~8.0,土层较薄,厚度为15~60厘米,仅少数缓坡地可达到80~100厘米。表土层小于10厘米。剖面分异不明显,构型为A—C型或A—AC—C型。土色同母岩相似,通体为紫棕色或紫红色。土壤质地较轻,以砂壤土和粘壤土为主,砂粒含量为40~60%,粘粒含量小于2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为17~25毫克当量/百克土,交换性盐基以钙离子为主。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0~2.0%,全氮为0.05~0.15%,全钾为1.5~2.3%,全磷为0.025~0.070%。速效钾和速效磷分别为80~120PPM和3~8PPM。
四、紫色土的利用状况
非耕作的酸性紫色土,以生长草灌和人工次生林为主,经耕作的土壤,种植小麦、山芋、大豆、玉米、油菜等,普遍产量较低。土壤中含钾素相对较多,种植山芋、苎麻、马铃薯等,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当前利用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土壤及风化物均较松散,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低,特别是磷素贫乏,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改良土壤的重点应放在培肥和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上。
中性紫色土荒丘居多,部分缓坡地段种植小麦、山芋等,但产量很低。皖南少数丘岗上栽种茶树,长势不良,茶质较差。经耕种后的土壤多采用顺坡种植,更加剧原来的水土流失。应加强现有植被保护,多栽植喜钙性刺槐、紫穗槐等树种和枣、桃、李等果木,以及栽植牧草等,以增加地面覆盖,减轻水土流失。对已耕种土壤宜采用顺坡耕作,套间种绿肥。增施氮、磷肥,以保护土壤和提高肥力。对于茶园,应退茶还林或种植其它作物。
石灰性紫色土多数已开辟为旱地,但旱作产量甚低,其余多为荒山草灌,间有小叶栎、黄莲木、重阳木等乔木。主要问题是土壤侵蚀严重,土层浅薄,砾质性强,养分缺乏,易受旱害。保护好植被,增加地面覆盖,减少水土流失,对已垦土壤除采取必要的水保措施外,还应增施有机肥和氮、磷肥等,以补充土壤养分。
上一篇:第六节 山地草甸土
下一篇:第八节 石灰(岩)土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