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04 自然环境志

第九节 石质土

一、石质土的分布和形成条件
安徽省有石质土91.1万亩,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0.59%。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在江淮丘陵也有少量分布,范围包括徽州、宣城、铜陵、芜湖、安庆、巢湖、滁县、马鞍山、六安等地市,其中以宣城地区和原徽州地区分布面积最广,两者共有石质土44.8万亩,占全省石质土总面积的50.4%。
石质土分布地形部位多在山地或丘陵的陡坡和脊顶地带,坡度一般大于25°,其分布高度海拔为100~1000米以上,母岩以节理和裂隙较多的花岗岩、片麻岩和页岩等为主,风化物在陡坡处易受重力和坡面径流影响而大量流失,矿物化学风化极为微弱,使土壤长期保持着幼年土的特征。石质土的形成在气候上因当地雨量充沛,季节分配不均又多暴雨有关,暴雨和强劲的径流是表土侵蚀流失的主要动力,石质土年降水量均在1000毫米以上。石质土所在山丘,植被覆盖率低是暴雨和地表径流得以肆虐的主要原因,植被覆盖率低于20%,山坡陡处不足10%,有些已是光山秃岭。土壤既缺乏植物的保护,也缺少有机质的来源和积累。
二、石质土的形成特点和基本性状
石质土成土作用微弱,表现幼年性的特点,土层浅薄或者土体中母质、母岩特征明显。
石质土的形成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由于坡度陡峭,缺乏植物保护或植物生长稀疏,地表遭受强烈侵蚀,土层浅薄甚至基岩裸露;另一种是近山麓地区,地表不断被含砾石量大的坡积物—洪积物所覆盖。这些都会阻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使其处于幼年阶段。
石质土最显著的特点是土层浅薄,厚度不到10厘米。剖面上无明显分化,呈A—R型,土石界限分明。土色深受母质影响,呈棕色、暗黄棕色、暗棕色和灰黄色等。
石质土质地为砂壤土至中壤土,土体疏松,砾石的含量在30~50%以上,土壤通透性强,粘结力弱,易遭流失。土壤酸性或微酸性反应,PH值为4.5~6.0;各种化学性状的区域性变异较大,有机质含量在皖南山区为4.17%,大别山南麓为2.88%,皖东丘陵为1.27%;阳离子代换量在皖南山区为13.10毫克当量/百克土,大别山南麓为7.46毫克当量/百克土,皖东丘陵为10.02毫克当量/百克土;盐基饱和度在皖南山区为44.15%,大别山南麓为62.3%,皖东丘陵为61.25%。
三、石质土的利用改良
石质土是强烈侵蚀型土壤,生产力很低,一般仅能生长灌丛和杂草,偶有乔木生长,也是根系短浅,株形矮小,林相稀疏残破。土壤多处陡坡或顶脊,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在利用上稍有不当,土质将进一步恶化,并对下游河道、农田造成危害。目前在利用上最重要的还是加强保护,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做好封山育林,养护好现有的灌丛、杂草,提高植被覆盖度。在造林地段,应根据当地生物气候特点,选择速生、耐脊、根浅树种植,以逐渐固土和提高土壤肥力。对于垦荒种粮现象必须杜绝。
上一篇:第八节 石灰(岩)土
下一篇:第十节 粗骨土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