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04 自然环境志

第一节 沿淮——淮北平原土区

该土区的范围大体相当于地貌单元的淮河中游平原的范围。地形主要由淮河及支流的沉积和黄河的泛滥所形成的倾斜平原、湖滩地、阶地、残存丘陵及少量台地组成。区内平原广阔,土层深厚,连片集中,适合机械化作业和专业化生产,低山丘陵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主要分布于东北部萧县、砀山一带,海拔在100~300米,适宜于发展林业。
该区地处暖温带的南缘,水热条件较优越,光能资源丰富,适合暖温带作物和林果生长,农作物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5~8月光能条件最好,对于小麦、秋粮和棉花等作物生长十分有利,该区冬季气温低,对越冬作物有一定的限制,降水年际、年内分配不均,加之地势低洼,排水困难,极易积累盐,涝、渍、碱灾害重,给农业带来不利影响。
该区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树种所组成的落叶阔叶林,并有一些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植被主要有栓皮栎、麻栎、槲树、黄莲木、地锦槭等。
区内地带性土壤为棕壤,非地带性土壤有褐土、潮土、砂姜黑土、石灰土、水稻土等,占主要地位的为潮土与砂姜黑土。
该区是全省最大的旱作区。旱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95%,水田仅占5%。主要分布于淮河北岸支流沿岸,农作物结构以小麦、薯类和大豆为主,其次为棉花、玉米、高梁等,也是省内花生、芝麻、烤烟、苹果、梨、葡萄等主要产区。
淮北区毗邻中原,是安徽省垦殖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农业区,但土壤有机质缺乏,缺磷少氮,质地较差,耕性不良,易旱易涝,部分土壤甚至还易盐碱化,在历史上,黄河决口、黄河夺淮,洪水经常在广大平原上泛滥,灾害十分严重。解放后,开展了规模巨大的根治淮河和农田水利建设,基本上控制了洪水灾害,旱涝灾情也有所减轻。但目前水利建设标准还不高,防洪抗涝,防渍抗旱等能力还不强,抓紧抓好水利建设是发展淮北农业的重要途径。大力改良土壤,培肥土壤,调整好种植业结构,适当提高经济作物比例,同时积极发展林业、副业等多种经营,把该区建设成为省内重要的粮、棉、烟、果生产基地。
上一篇:导言
下一篇:第二节 江淮丘陵台地土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