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岩浆岩的二氧化硅含量,可分为超基性岩(二氧化硅小于45%)、基性岩(二氧化硅45—52%)、中性岩(二氧化硅52—65%)、酸性岩(二氧化硅65—75%)四大类。当岩石中二氧化硅不饱和并出现副长石或碱性暗色矿物时,则为碱性岩。
岩浆岩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大别山和皖南地区。出露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其中多半为侵入岩,以中、酸性岩类占绝对优势。
侵入岩在萧县—宿县一带以零星分布的小型中性岩体为主,多数呈复杂的似层状产出。怀远—凤阳一带以近东西向展布的混合花岗岩为主体。金寨—舒城一带石英闪长岩、花岗岩、正长岩类较发育,其中正长岩类伴有铀钍矿化。大别山区超基性—基性岩类和混合花岗岩类广泛分布,前者规模很小且北西向带状展布,后者多数呈岩基、岩株产出。肥东—张八岭地区以石英闪长岩、花岗岩类为主,辉绿岩少量。沿江地区主要为中性、中酸性侵入岩,多数是不同侵入阶段构成的复式岩体,并形成北东向岩带,与铁、铜、硫等矿产关系密切。皖南地区酸性岩类发育,岩体规模大且呈北东向延伸,与稀有稀土矿化较密切,局部有超基性—基性岩类出露。
火山岩主要形成于前震旦纪和中新生代。以中性和中酸性岩类居多。主要分布于五河、大别山、张八岭和沿江、皖南地区,与铁、铜、硫、明矾石等矿产有重要成因联系。
岩浆活动与地壳运动紧密联系。前震旦纪主要是地槽型岩浆建造,海相火山岩发育;震旦纪到三叠纪准地台发展阶段,岩浆活动平静;三叠纪末期,在印支运动台褶带形成时,伴有酸性岩浆侵入;侏罗纪以来地壳运动转向断块运动为特点,大陆边缘活动带型岩浆活动剧烈,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达到高峰。岩浆活动时代划分如表18所示。
表18岩浆活动时代划分

一、侵入岩
全省约有侵入岩体521个。其中超基性—基性岩体163个,中性岩体143个,酸性岩体215个。总面积10000余平方公里,其中大于100平方公里的岩基25个,不足一平方公里者近岩体总数的一半(参见图9、表19)。
【超基性—基性岩】
省内超基性—基性岩总面积600余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大别山区。单个岩体面积一般不足一平方公里,大于10平方公里者仅6个。根据岩体内岩石组合状况,大体分橄榄岩(蛇纹岩)、辉闪岩、辉长岩和辉绿岩4种基本类型。
橄榄岩(蛇纹岩)类:主要发育于岳西、宿松和歙县一带变质岩系中,有铙钹寨、白帽、横路、胡家畈、佛岭脚等岩体。单个岩体面积多数不到一平方公里。主要岩石为纯橄榄岩、斜辉辉橄岩、斜辉橄榄岩、橄榄岩、斜辉橄辉岩,少量蛇纹岩。由镁橄榄石、斜方辉石(主要为顽火辉石)及个别贵橄榄石等矿物组成。岩石化学成分按王恒升的岩石化学分类。超基性—基性岩类皆同。除纯橄榄岩为铝过饱和系列外,均属正常成分系列;镁铁比值8.0—11.4,属超镁质岩。岩石中铬、镍、镁氧化物与硅、铝、钙、钾、钠氧化物含量互成消长关系。副矿物组合属磷灰石型,少量锆石型或磷灰石-锆石型。
铙钹寨橄榄岩体(88)括弧内数字为侵入岩体一览表中岩体编号。下同。位于霍山县境。长2760米,宽200—800米。由2个上下相距约300米的凸镜状整合侵入体构成。倾向北东。围岩为大别山群混合岩。斜方辉石钾-氩年龄1289百万年。主要由纯橄榄岩、斜辉辉橄岩和斜辉橄榄岩组成。其化学成分除纯橄榄岩为铝过饱和类型外,均属正常成分系列;镁铁比值8.0—11.4,属超镁质岩。岩体内副矿物种类少,主要有铬尖晶石、尖晶石、磁铁矿和锆石。微量元素铬、镍、钛比地壳超基性岩丰度元素的地壳丰度据维诺格拉多夫(1962)资料。下同略高。岩体中见有铬铁矿化,主要分布在膨大部位的边缘,呈细脉浸染状、致密块状和细脉状赋存于纯橄榄岩内。
佛岭脚辉橄岩体(379)分布于歙县佛岭脚。面积1平方公里余。总体走向45°。侵入于上溪群千枚岩,并被花岗闪长岩体穿插。见有碳酸盐化、硅化等蚀变。岩体主要由斜辉辉橄岩组成,纯橄榄岩、橄榄岩、橄辉岩呈异离体产出。二氧化硅含量介于35.08—44.52%之间,平均39.44%,镁铁比值12.1,属超镁质岩。副矿物种类少,除铬尖晶石含量达19.5克/吨外,锆石、磷灰石、锐钛矿、萤石、重晶石等均罕见。微量元素钛、铬、铜、锌、锶、钡均高于地壳超基性岩丰度。
胡家畈蛇纹岩体(518)位于宿松县胡家畈。长240米,最大宽度120米。全由蛇纹岩构成。矿物组份主要是蛇纹石,占85—95%,滑石、磁铁矿少量,偶见辉石和角闪石残余,蛇纹石有时呈角闪石假象。伴有菱镁矿化、滑石化和透闪石化。岩石化学成分属正常成分系列;镁铁比值10.0,属超镁质岩。微量元素铬、镍、钛分别为2158×10-6、2051×l0-6、818×10-6,均高于地壳超基性岩丰度。
辉闪岩类:是分布最广的超基性岩体。主要有祝家铺、英山沟、任家湾等岩体。岩性为斜辉岩、单辉岩、二辉岩和少量斜长角闪石岩、角闪石岩、角闪辉石岩、辉石角闪石岩等过渡型岩石。由斜方辉石、单斜辉石、角闪石等矿物组成。一般构成单相岩体。岩石化学成分属正常成分系列;镁铁比值1.2—4.9,为镁铁质—镁质岩石。副矿物种类较少,主要为铬铁矿、磁铁矿、锆石、磷灰石、榍石。微量元素铬一般在2000—6000×10-6。岩体中时见铬铁矿化。
祝家铺角闪辉石岩体(85)位于霍山县茅山—祝家铺一带。平面略呈“S”形。出露面积12平方公里。整合侵入于大别山群混合岩中,为—同向倾斜的单斜岩体。相带不发育,角闪辉石岩为主,辉石角闪石岩次之,橄辉岩、辉石岩、辉长岩等零星出露。角闪辉石岩主要由单斜辉石45—80%,斜方辉石(紫苏辉石为主)10—25%,角闪石15—20%组成。岩体内见有围岩捕虏体。岩石化学成分均属正常成分系列;镁铁比值1.12—1.2,为镁铁质岩石。副矿物有锆石、磷灰石、萤石、石榴石、磁铁矿和黄铁矿等,并以含萤石、石榴石等矿物为特征。微量元素有铬、镍、钴、铜等,其中铜含量高于地壳超基性岩丰度。
任家湾岩体(91)分布在霍山县内。近东西向延伸,被燕山期花岗岩分成两部分。东部长700米,宽450米;西部长1350米,宽850米。超覆侵入于大别山群混合岩中,接触面内倾,形态似盆状。可见围岩残留顶盖。主要岩性为辉石岩,少量斜辉橄榄岩、橄辉岩和角闪石岩。根据辉石种属和含量,分为斜辉岩相(主体)、二辉岩相及单辉岩相,二辉岩常呈异离体赋存于斜辉岩中,单辉岩则呈脉状穿插。常见透闪石化、角闪石化、透辉石化、蛇纹石化和云母化。岩石化学成分属正常成分系列;镁铁比值1.2—4.9,为镁铁质—镁质岩。岩体边缘的斜辉岩中见有铬铁矿化。副矿物种类少,铬铁矿、磁铁矿分别为214克/吨和1058克/吨,锆石、磷灰石含量甚微。微量元素铬含量一般2000—6000×10-6,个别大于10000×10-6;铜150—200×10-6。
辉长岩类:岩体数量不多,分布在岳西、桐城、舒城、濉溪、歙县及沿江地带。主要有小河口、老祠堂、轿子岩、后马厂等岩体。面积一般在2平方公里以上。岩石化学成分属正常成分系列;镁铁比值0.71—1.52,为镁铁质或铁镁质岩石。里特曼组合指数里特曼组合指数由(K2O+Na2o)2/Si2O-43(重量百分数)求得。<1.8钙性岩系,1.8-3.3钙碱性岩系,3.3-9碱钙性岩系,>9碱性岩系。0.93—8.2,属钙性或碱钙性岩系。副矿物有磷灰石、磁铁矿、铬尖晶石、黄铁矿、榍石等。微量元素含量在大别山地区随岩石基性程度的增加,铬、镍、铜升高,钛呈减低趋势;皖南地区钒、铬、钇等较基性岩地壳丰度偏高;淮北地区钴、镍、铜、铅含量一般高于基性岩地壳丰度。有关的矿化为钛铁-磁铁矿和铜镍硫化物。
小河口辉长岩体(93)位于岳西、霍山两县交界处之石盆。岩体呈北西向延伸。出露面积7平方公里。与大别山群混合岩呈整合侵入接触,向南西陡倾。岩体分3个相带,自内向外依次是辉长岩—角闪辉石岩、辉长岩、辉长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辉长岩主要由普通辉石35—50%、紫苏辉石0—15%、斜长石(An50±) 30—35%、黑云母3—15%以及角闪石0—15%组成,后二者为辉石的次变产物。黑云母钾-氩年龄120百万年,代表后期地质事件年龄。岩石化学成分均属正常成分系列。磷灰石、磁铁矿、黄铁矿等副矿物较高。微量元素铬、镍、铜的含量随基性度加大而增高,但钛有相反趋势。浅色辉长岩中见有钛铁-磁铁矿化,铜镍矿化则以细脉状或团块状分别产于浅色辉长岩和暗色辉长岩中。
轿子岩辉长岩体(97)分布于桐城县轿子岩。近南北向展布。出露面积24平方公里,是省内最大的基性岩体。局部与变质岩为整合侵入接触,岩体内有围岩捕虏体。普遍遭受混合岩化作用影响,且自东向西渐趋强烈。岩体相带明显但不对称,内部相处于东部近围岩部位,岩性为辉石岩;过渡相东窄西宽,东、西两侧直接与围岩接触,主要由辉长岩构成;边缘相因受混合岩化和同化-混染作用影响,岩石现貌已具有闪长岩特征,原岩可能为斜长角闪石岩。辉石岩由紫苏辉石40—45%、顽火辉石15—20%、普通辉石15%、斜长石10—15%、角闪石不足15%及少量黑云母、副矿物组成。辉长岩由紫苏辉石10—15%、顽火辉石25%、普通辉石10—30%、拉长石45—50%及少量角闪石、黑云母和磁铁矿组成。常见绿泥石化、绿帘石化、滑石化等蚀变。岩石化学成分属正常成分系列;镁铁比值1.7,为铁镁质岩石。副矿物有锆石、磷灰石、榍石、钛铁矿、金红石、磁铁矿和黄铁矿等,其中仅锆石、磷灰石、钛铁矿及磁铁矿含量较高。微量元素铬、镍、铜随岩石基性程度的增高相对富集,钛则贫化,辉石岩中铜含量达100—150×l0-6。
辉绿岩类:主要分布于宿县—灵璧地区。以辉绿岩为主,辉长辉绿岩极少,局部见有杏仁状玄武岩与主体岩石过渡。岩石由拉长石60—65%、普通辉石30—40%、磁铁矿和钛铁矿5%组成,并以低铝高钛为特点。镁铁比值0.6—0.8,属镁铁质岩。副矿物组合为磷灰石型。微量元素钛、钒、钡高于地壳基性岩丰度数倍。
老寨山辉绿岩体(5)位于宿县老寨山,为—北北东向延伸的岩体,面积14平方公里。侵入于震旦系史家组及望山组。内部相以中粒辉绿岩为主,少量辉长岩和辉长辉绿岩;边缘相为细粒辉绿岩,局部见杏仁状玄武岩与主体岩石过渡。辉绿岩由拉长石50—60%、普通辉石30—40%、磁铁矿和钛铁矿各5%及少量副矿物组成。辉长岩矿物成分与此相近。测得角闪石钾-氩年龄706、723百万年,相当于晚震旦世。岩石化学成分属正常成分系列;镁铁比值0.6—0.8,属镁铁质岩。里特曼组合指数2.05—5.37,属钙碱—碱钙性岩系。副矿物主要有磷灰石、锆石、钛铁矿、磁铁矿和黄铁矿等。微量元素钛、钒、钪、钡较高,约为地壳基性岩丰度的2至4倍;铬、镍、钴以低含量普遍存在。
发育于大别山变质岩区的超基性—基性岩类,一般岩体规模小,但数量多,总计130余个。其形态大多是凸镜状或脉状整合侵入体,边界清晰,延深不大即尖灭。它们成群成带呈北西向平行区域构造线展布。大致可分为3个岩带和1个岩群(图7)。
斑竹园—白帽岩带(Ⅰ):自金寨县斑竹园至岳西县白帽,长约100公里,与湖北英山土门河岩群构成一个岩带。北部岩体密集,多数为辉长岩类;南部岩体稀少,为橄榄岩类。自北向南基性程度增高。
燕子河—来榜岩带(Ⅱ):北起金寨县青山以西,南至潜山县野人寨,延长百公里许,宽约20公里。带内有60多个岩体,多数是辉闪岩类,局部有橄榄岩类。
铙钹寨—小河口岩带(Ⅲ):位于佛子岭水库西南。带内已发现大小岩体30余个,主要集中在金寨县青山至岳西县小河口之间约50公里的范围内。岩体长轴大多平行岩带走向。与其它岩带相比,岩石基性程度较高,橄榄岩类发育,含矿性最好。以铙钹寨岩体为界,大致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以橄榄岩类为主,南部则不同岩性相问出现,总体自北往南基性程度降低。
洪庙岩群(Ⅳ):分布在舒城、桐城和潜山三县交界地带。多数为整合侵入体,以橄榄岩、辉闪岩类为主,辉长岩类少见,并有相同出现的特点。岩石大部已蚀变,一般无明显分异,次生片理发育,与围岩界线不清。

图7大别山区超基性—基性岩带(群)分布
【中性岩】
是省内重要的侵入岩类。主要形成于燕山期,与成矿关系密切。多数分布在长江两岸,计有岩体143个,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其中达100平方公里以上者4个,不足—平方公里者59个。分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正长岩—二长岩两种基本类型。
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类:包括闪长岩、辉石闪长岩、闪长玢岩及石英闪长岩、石英闪长玢岩等。岩体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小。呈岩株、岩枝、岩床、岩钟产出。是矽卡岩型铁、铜等矿床和金的重要成矿母岩。主要发育于宿县—萧县和铜陵—安庆地区。淮北地区的斑井、邹楼、前常家、王场、前马厂等岩体,形成北北东向展布的4个岩带,与区域构造线一致;沿江地区大多出露于构造相对隆起部位,有昆山、铜官山、金口岭、狮子山、月山、总铺等岩体,仅滁州、沙溪、乌山等少数岩体分布在火山岩盆地及其边缘地带。岩石化学成分一般属查氏正常成分类型中性岩和酸性岩类皆指A·H·查瓦里茨基岩石化学分类。,钙碱性—碱钙性岩系。副矿物以磁铁矿、磷灰石和锆石组合为特征。微量元素铜、铅、锌含量较高。
大康集闪长岩体(118)位于肥东县大康集。面积近5平方公里。侵入于阐集群和肥东群中。与大理岩接触带上常见绿泥石化、阳起石化、透闪石化,局部形成石棉。岩性以片麻状闪长岩为主,西侧有不足20米宽的石英二长岩,东北缘见斜长角闪石岩异离体。矿物成分由斜长石60%、角闪石35%及少量黑云母、钾长石和副矿物组成。岩石化学成分主要属二氧化硅弱过饱和过碱性岩石。里特曼组合指数2.9,属钙碱性岩系。副矿物种类少,仅锆石、磷灰石、榍石、磁铁矿含量较高。微量元素铬、钴、钒、钪、锶、钡较高,其中铬含量相当于地壳同类岩的5—10倍。
月山闪长岩体(223)位于怀宁县月山。岩体形似鸡冠,面积11平方公里。全岩钾-氩年龄116—120百万年。以闪长岩为主,次为石英闪长岩,局部见有更长岩。斜长石有4个世代,依次为中长石(An45±)、更—中长石(An20—35)、更长石(An14±)、钠长石。岩体侵入上二叠统和三叠系,生成角岩、大理岩,局部为矽卡岩,与铜铁等矿产有密切成因联系。岩石化学成分属正常成分类型,为二氧化硅饱和弱过碱性岩石;里特曼组合指数4.52,为碱钙性岩系。副矿物组合属磷灰石-榍石型。微量元素钒、钴略高,钛、铬、镍低于中性岩地壳丰度;铜、铅含量一般分别为20—30×10-6和10—30×10-6,铜个别高达200—1000×10-6以上;锆、铌含量低,而铷、锶、钡含量则超出中性岩地壳丰度一倍多。
前常家闪长玢岩体(18)位于濉溪县前常家。岩体产于北北东向与近东西向断裂交汇处,为埋深25—60米的隐伏岩体。主要围岩系下奥陶统石灰岩,普遍有大理岩化、矽卡岩化和磁铁矿化。主体岩石为含石英闪长玢岩,局部有石英闪长份岩和闪长岩。全岩钾-氩年龄45—331百万年。岩石化学成分属正常成分类型,为二氧化硅弱过饱和过碱性岩石;里特曼组合指数平均为2.93,属钙碱性岩系。副矿物以磁铁矿、黄铁矿含量较高,锆石、磷灰石、榍石含量低且分布不均。微量元素有钛、钒、铬、铜、钡等,其中铜量平均157×10-6,约为中性岩地壳丰度的4倍。
上码头石英闪长岩体(67)分布在金寨县上码头。这是一个形态不规则的岩基,面积350平方公里。侵入于上侏罗统毛坦厂组火山岩。系较单一的含石英闪长岩,由斜长石(An29—31) 40%、条纹长石10%、石英5—10%、角闪石15%、黑云母10%等矿物组成。岩石化学成分属正常成分类型;里特曼组合指数平均2.96,为钙碱性岩系。副矿物组合属榍石-磷灰石型。微量元素含量较高且分布均匀,一般皆超过地壳酸性岩丰度。
铜官山石英闪长岩体(256)为北东向延伸的中浅成岩株。出露面积近2平方公里。围岩为上古生界。接触带发育矽卡岩化、大理岩化和角岩化,具明显分带性,自内向外依次为:蚀变闪长岩带(数米),石榴石矽卡岩带(10—20米),透辉石矽卡岩带(10米),透闪石硅灰石大理岩带(30米),透辉石大理岩带(200—300米)。后期又有钾长石化。岩体无明显分相,主要由石英闪长岩组成,矿物成分为中长石(An32—47)70%,条纹长石5%,透辉石2%,角闪石10%,石英12%及黑云母等矿物组成。钾长石及全岩钾-氩年龄131—143万年。岩石化学成分属正常成分类型,为二氧化硅弱过饱和过碱性岩石;里特曼组合指数2.61,属钙碱性岩系。副矿物组合系磷灰石-榍石型。微量元素钒、铜、铌、钡含量较高,其中铜平均为120×10-6,是中性岩地壳丰度的2.5倍。
正长岩—二长岩类:岩体近30个,出露面积600余平方公里,均属中浅成—浅脸侵入体。主要发育于霍山—舒城、怀宁—庐江等中生代火山岩盆地边缘,分别构成北西西向和北东向两个岩带。岩性为石英正长(斑)岩、正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二长岩等。皆以复式岩体形式产出,系中生代火山活动晚期碱性分异的产物。岩石化学成分均属正常成分类型或铝过饱和类型。副矿物组合为磷灰石-锆石型,且以普遍含萤石为特征。微量元素以钛、铅、锆含量较高并含有铌、镧为特征。铀钍矿化与正长岩类关系密切。
枞阳正长岩体(229)位于枞阳县城北。呈北东向展布。面积123平方公里。侵入于中下侏罗统砂页岩和罗岭闪长岩体。接触带有角岩化、硅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赤铁矿化、黄铜矿化和大理岩化等。岩体相带较发育,内部相以粗粒正长岩为主;过渡相分布最广,出露面积约占五分之四,主要为中粒石英正长岩;边缘相发育不全,以细粒石英正长岩为主,部分为钾长花岗岩。中粒石英正长岩由钾长石75—80%、石英10—15%、斜长石5%及少量黑云母和副矿物组成。岩体内常见砂页岩、大理岩等围岩捕虏体,并分别与高温磁铁矿、铜矿及铀矿化有关。岩石化学成分主要属正常成分类型,正长岩有属铝过饱和类型者;里特曼组合指数4.13,属碱钙性岩系。副矿物种类较多,有锆石、榍石、磷灰石、金红石、磁铁矿、黄铁矿等,其中锆石和榍石含量较高。微量元素钛、铜、铅、锌、镍、钴等含量均较高,此外,尚有镓、锶、钇、镧、铌、镱等稀土元素。
黄梅尖正长岩体(239)分布在无为、庐江、枞阳三具交界地带。出露面积120平方公里。围岩为罗岭组和砖桥组。接触带有角岩化、硅化、高岭土化、黄铁矿化等蚀变。这是一个多阶段侵入的中浅成复式岩体,总趋势向偏酸性演化,大致可分四个侵入阶段。第一阶段为中细粒斑状正长岩和中粒含石英正长岩;第二阶段为正长斑岩;第三阶段岩石占岩体的主体,相带发育,中心相为粗粒正长岩,过渡相中粒含石英正长岩,边缘相细粒斑状石英正长岩和细粒花岗岩;第四阶段为细粒斑状石英正长岩。此外,尚见自碎角砾正长岩。各阶段岩石特征类似。钾长石(多数属微斜条纹长石)含量一般大于70%;斜长石主要见于早期岩石中,含量一般在14%左右,属中长石(An32—33)。后期岩石中则仅有少量更—钠长石(An8—18)。斑状黑云母正长岩钾-氩年龄100—116百万年,铷-锶年龄130百万年;石英正长岩铀-铅年龄116—118百万年。与岩体有关的矿化主要是锕族元素矿化,次为铜、铁矿化。岩石化学成分属正常成分或铝过饱和类型;碱度偏高,里特曼组合指数4.96—7.65,属碱钙性岩系。副矿物组合属萤石型,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萤石含量较高;稀有和稀土矿物仅有锆石、磷灰石、褐帘石。微量元素钛含量2478×10-6。钒、锰、钇、镱含量低,铍、镓、铀、钍、锆、铌均高于同类岩石地壳丰度,且由早到晚其含量渐增,而锶、钡及钍铀比值则呈下降趋势。
板石岭石英正长岩体(150)分布于繁昌县板石岭背斜核部。呈北东向延伸。面积15平方公里。侵入于上侏罗统火山岩。黑云母钾-氩年龄131百万年。外接触带有大理岩化,局部矽卡岩化及硅化。岩石类型有石英正长岩、石英二长岩(内部相)和含石英正长岩(边缘相)。由钾长石34—59%,斜长石(An27—33)28—43%,石英9—15%及少量黑云母等矿物组成。蚀变现象普遍,有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等。岩石化学成分属铝过饱和类型;里特曼组合指数4.46,为碱钙性岩系。副矿物含量以锆石、磁铁矿、赤铁矿稍高。微量元素以铬、锌含量较高,约为中性岩地壳丰度的2倍,与岩体有关的主要矿化为赤铁矿、石墨和多金属矿化。
【酸性岩】
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和沿江地带,蚌埠地区亦较发育。大体可分为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含混合花岗岩)两种基本类型,总面积8500余平方公里,共有岩体215个,规模一般较大,大于100平方公里者有黄山、九华山、旌德、白马尖、司空山等21个。
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类:主要分布在沿江和皖南地区。岩石类型有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其斑状变种。岩体数量多,有洪镇、温桥、青阳、太平、旌德等80多个。二长花岗岩岩体除主体岩石外,常有少量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斜长花岗岩。矿物成分为斜长石20—48%、钾长石25—40%、石英22—40%、黑云母≤10%等。岩石化学成分属正常成分类型或铝过饱和类型,为二氧化硅过饱和过碱性岩石;里特曼组合指数2.58—2.74,属钙碱性岩系。副矿物组合一般属褐帘石-榍石型或锆石-磷灰石型。花岗闪长岩类岩体相带不发育,时见少量二长花岗岩。矿物成分为斜长石10—40%、钾长石(多数为条纹长石和微斜长石),25—60%、石英20—40%。岩石化学成分属铝过饱和类型,二氧化硅过饱和中碱性—过碱性岩石;里特曼组合指数1.76—2.34,属钙碱性岩系。副矿物组合一般为磷灰石-榍石型或锆石型。
白马尖二长花岗岩体(84)位于岳西县西北部,向西延入湖北省境内,系黄尾河岩体和明堂山岩体的总称。出露面积490平方公里(省内450平方公里)。受北东向断裂控制,与围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很多地段可见超覆于大别山群之上。黑云母钾-氩年龄105—121百万年。岩体内部相仅在明堂山一带见及,为中细粒二长花岗岩;边缘相广泛出露,主要为细粒二长花岗岩。由钾长石35—40%、斜长石30—35%、石英25%、黑云母5%及少量副矿物组成。岩石化学成分属正常成分类型,为二氧化硅过饱和过碱性岩石;里特曼组合指数为2.04—5.57,属钙碱—碱钙性岩系。副矿物组合为榍石-褐帘石型,以富含稀有、稀土矿物为特点。微量元素钛、钒、镍、锌、镧、钡等含量均高于酸性岩地壳丰度,镧、钇为特征元素。
洪镇二长花岗岩体(224)位于怀宁县洪镇。面积50平方公里。呈岩株产于背斜核部。侵入的最新围岩为二叠系砂页岩,西南端被上侏罗统火山岩系覆盖。外接触变质带除有堇青石和红柱石角岩化、大理岩化、矽卡岩化外,周围的地层明显变质,且随远离岩体由片麻岩渐变为片岩和千枚岩。接近岩体处还有明显钾长石化。岩性以二长花岗岩为主,局部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及石英闪长岩。内部中粒结构,边缘细粒结构。岩石自变质作用强烈。黑云母钾-氩年龄126—214百万年。岩石化学成分属铝过饱和类型,为二氧化硅过饱和过碱性岩石;里特曼组合指数2.20,属钙碱性岩系。副矿物组合为褐帘石-榍石型,主要有锆石、褐帘石、磷灰石、榍石、磁铁矿、锐钛矿等。微量元素钛、钒、钴、镍、铜、铅、铌、铍、钡接近酸性岩地壳丰度。其它均低。
凤凰山花岗闪长岩体(273)位于铜陵县凤凰山向斜核部。面积12平方公里。上侏罗统和中上三叠统围岩强烈大理岩化、矽卡岩化。岩体主要为细粒花岗闪长岩,构成内部相;石英闪长岩构成边缘相。另有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等。全岩钾-氩年龄113—118百万年;黑云母钾-氩年龄126—128百万年。花岗闪长岩的矿物成分为钾长石12%、斜长石53%、石英25%、角闪石2%、黑云母3%及副矿物4%。蚀变明显,主要为钾长石化和绢云母化,次有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和黝帘石化等。岩石化学成分皆属正常成分类型,为二氧化硅弱过饱和过碱性岩石;里特曼组合指数2. 56—2.83,属钙碱性岩系。副矿物种类多,含量较高,属磷灰石-榍石型。微量元素钛、钒、铬含量高出酸性岩地壳丰度两倍多;铜在各相带中含量皆超过酸性岩地壳丰度,平均38×10-6(边缘相)至62×10-6(内部相)。
青阳花岗闪长岩体(275)出露面积506平方公里。侵入于七都复背斜北东段下古生界。内接触变质带仅有轻微蚀变和混染现象;外接触变质带很发育,碎屑岩形成堇青石和红柱石角岩,碳酸盐岩石形成大理岩和矽卡岩,并伴有多金属矿化。黑云母钾-氩年龄116—201百万年。岩体中心相以二长花岗岩为主,花岗闪长岩少量;过渡相占岩体面积60%以上,主要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次之;边缘相为细粒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宽度数10米。花岗闪长岩的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条纹长石和微斜长石)10—20%、斜长石(An25—38) 35—55%、石英20—40%、黑云母3—8%;二长花岗岩钾长石和斜长石(An28—30)各占25—40%,而花岗岩中钾长石达35—60%,斜长石仅10—15%。普遍发育高岭土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钾长石化,局部见碳酸盐化、钠长石化、云英岩化和白云母化。岩石化学成分中心相以铝过饱和类型为特征,过渡相铝过饱和及正常成分类型兼有,边缘相则为正常成分类型,均属二氧化硅过饱和中碱性—过碱性岩石;里特曼组合指数2.12,属钙碱性岩系。岩体副矿物组合属磷灰石-榍石型。微量元素主要有钛、钒、钴、铜、铅、锶等,含量近似酸性岩地壳丰度。
太平花岗闪长岩体(289)呈北北东向展布,面积239平方公里。与围岩接触处见有300—2400米宽的角岩化或大理岩化、矽卡岩化带,局部尚见云英岩化。主要由花岗闪长岩组成,少量二长花岗岩。自内向外由粗粒变为细粒结构。黑云母钾-氩年龄132—139.5百万年,黑云母铷-锶年龄223百万年。矿物成分由微斜长石25%、斜长石40%、石英25%、黑云母5%、角闪石2%等组成。岩石化学成分大部分属正常成分类型;里特曼组合指数2.04—2.22,属钙碱性岩系。副矿物组合属榍石型,主要有锆石、磷灰石、褐帘石、榍石、磁铁矿、钛铁矿等。微量元素以钛、铬、钴、钒、铅、锶等为主。
许村花岗闪长岩体(298)位于歙县许村。面积133平方公里。侵入上溪群浅变质岩,又被震旦系休宁组不整合覆盖。外接触带有角岩化、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等蚀变。黑云母钾-氩年龄877百万年。内部相以花岗闪长岩为主,边缘相由细粒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构成。花岗闪长岩矿物成分为微斜长石15%、斜长石(An≤20)39%、石英35%、黑云母11%等。岩石化学成分一般为铝过饱和类型,属二氧化硅过饱和中碱性岩石;里特曼组合指数1.76—2.34,属钙性—钙碱性岩系。副矿物组合为石榴石型,以锆石、磷灰石、榍石、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石榴石等含量较高。微量元素中铁族元素含量较高,成矿元素贫。
花岗岩及混合花岗岩类:花岗岩类共有岩体100余个。主要分布于皖南及皖、浙、赣交界地带。岩体规模较大,呈岩基、岩株产出。岩石类型以中—细粒花岗岩为主,次为花岗斑岩、斜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等。岩石由钾长石35—60%、斜长石10—25%、石英20—35%及少量黑云母、角闪石等矿物组成。岩石化学成分多数属铝过饱和类型,个别为正常成分类型,为二氧化硅过饱和过碱性岩石;里特曼组合指数1.64—2.74,属钙性或钙碱性岩系。逼矿物组合常为锆石型或锆石-磷灰石型,以含稀有、稀土矿物和挥发份矿物为特征。皖南地区花岗岩类稀土元素的分布有富铈型和富钇型两种形式,前者以九华山岩体(LREE/HREE20.04—20.52×10-6)为代表;后者以黄山岩体(LREE/HREE3.66—5.14×10-6)为代表,特点是在稀土总量增高背景上,重稀土高度富集,具极强的铕负异常,并有低锶高铷特点。与花岗岩类有关的矿产主要为铜、钼、钨和铌、钽、铍等。
混合花岗岩发育于蚌埠和大别山中深变质岩区。有30余个岩体。与围岩呈混合交代或交代侵入接触。岩体相带不甚分明,各种交代结构和变质岩的残留体发育。花岗岩化作用的早期形成花岗闪长质,后经广泛的钾质交代叠加而形成花岗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20—30%、钾长石35—40%、斜长石(An24—32%)15—25%、黑云母<10%;部分岩石中钾长石和斜长石含量近似,各为25—30%左右,构成混合二长花岗岩。岩石化学成分属正常成分类型或铝过饱和类型,多数为二氧化硅过饱和过碱性岩石;里特曼组合指数2.02—3.79,属钙碱性—碱钙性岩系。副矿物组合在蚌埠地区为锆石或磷灰石-锆石型,且以富含石榴石为特点;大别山区以褐帘石-榍石型为主。微量元素铬、铅、钡普遍高于地壳酸性岩丰度。
瓦屋刘花岗岩体(51)分布于嘉山县瓦屋刘。面积83平方公里。呈岩株侵入于张八岭群酸性火山岩,有硅化、角岩化。中心相为中细粒花岗岩;过渡相细粒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边缘相仅发育于北端,为石英闪长岩。中细粒花岗岩由钾长石40—45%、斜长石(An29—30)20—25%、石英25%、黑云母5%及少量角闪石等组成。岩体自南向北钾长石减少,斜长石和暗色矿物增多,岩性由酸性向中性变化。黑云母钾-氩年龄97.1—164.6百万年。岩石化学成分皆属正常成分类型;里特曼组合指数0.58—2.74,属钙性—钙碱性岩系。副矿物组合为磷灰石-锆石型。微量元素钛、钒、钴均高于酸性岩地壳丰度,多富集在边缘相岩石中;铜、铅、锌含量分别为28×10-6、67×10-6和30×10-6,稍高于酸性岩地壳丰度。
九华山花岗岩体(276)侵入于青阳花岗闪长岩体中心部位,面积401平方公里。与不同岩类接触分别发生角岩化、大理岩化、矽卡岩化等。中心相以中粗粒斑状二长花岗岩为主,局部斑状花岗闪长岩;过渡相多数为中粒花岗岩,少量二长花岗岩,构成岩体主体;边缘相不发育,但较完整,主要为细粒花岗岩,时见花岗斑岩或微晶花岗岩。黑云母钾-氩年龄116—230百万年。花岗岩的矿物成分由钾长石40—60%、斜长石10—25%、石英20—35%等组成。常见蠕英、文象等交生结构,且普遍有高岭土化、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局部碳酸盐化和叶腊石化。岩石化学成分属铝过饱和类型,为二氧化硅过饱和过碱性岩石;里特曼组合指数2.34,属钙碱性岩系。副矿物多达20余种,尤以过渡相丰富,锆石、磷灰石、磷钇矿、榍石、磁铁矿和萤石等含量较高,属锆石-磷灰石型,过渡相和边缘相岩石中有铌钽矿物。微量元素以铜、锶含量较高,其中锶平均为303×10-6,超过酸性岩地壳丰度10倍。
黄山花岗岩体(290)处于黄山复向斜南翼,面积107平方公里。北侧侵入太平岩体,其余地方则侵入前寒武纪和早古生代地层。使碎屑岩类发生硅化和角岩化,碳酸盐岩石则发生大理岩化和矽卡岩化。岩体相带完整,中心相以粗粒斑状花岗岩为主,占岩体面积90%以上,构成中外闻名的黄山风景区;过渡相为中粒斑状花岗岩;边缘相以细粒花岗岩为主。测得黑云母钾-冠年龄156百万年,钾长石钾-氩年龄137.1—170.3百万年。斑状花岗岩矿物成分由钾长石35—45%、更长石10—25%、石英20—40%、黑云母3%等组成。岩石化学成分多数属铝过饱和类型,为二氧化硅过饱和过碱性岩石;里特曼组合指数为2,属钙碱性岩系。副矿物组合属萤石型,主要有锆石、磷灰石、萤石、黄玉、榍石、磁铁矿、钛铁矿等。微量元素以含铍、铌、钇力特征。
狮子林花岗岩体(291)出露面积近8平方公里。侵入地黄山岩体的中部,主要岩性为细粒斑状花岗岩。斑晶以石英为主,钾长石次之,含量约占35%。岩石化学特征与黄山岩体相似。副矿物组合属萤石型,主要有萤石、黄玉、锆石、磁铁矿、金红石等。微量元素铌、铍、钇、镧、铀、钍等含量较高。
莲花山花岗岩体(369)分布于休宁县莲花山。面积189平方公里。侵入于青白口系井潭组。围岩具角岩化和硅化。岩体主要由中细粒花岗岩和斑状花岗岩构成。花岗岩矿物成分为钾长石45—50%、斜长石10—20%、石英25—35%、黑云母2—3%及次生矿物和副矿物。岩石化学成分一般属铝过饱和类型,个别为正常成分类型;里特曼组合指数1.64—2.19,属钙性—钙碱性岩系。副矿物种类少,锆石、赤铁矿、黄铁矿等含量较高;独居石、磷钇矿、辰砂和重晶石极少。微量元素以铬、镍、钴、钒、钛含量极低为特点。
丁里花岗斑岩体(3)分布于萧县丁里。沿北北东向断裂侵入于萧县复背斜南东翼,北缘超覆在太原组之上。呈岩株产出,面积18平方公里。长石、全岩钾-氩年龄115.6—122.3百万年。岩体力单一的花岗斑岩,与围岩接触部位有较多的捕虏体。矿物成分为钾长石55—70%、斜长石5—15、石英25—40%。普遍见有高岭土化,局部形成高岭土矿床。岩石化学成分属铝过饱和类型,为二氧化硅过饱和过碱性岩石。副矿物种类多,但含量低,组合类型为锆石型。微量元素钛、铌含量较高。铜、铅出现个别高含量点,局部见有铜矿化。
涂山混合花岗岩体(32)位于怀远县涂山。围岩系五河群。内部相以中—中粗粒混合花岗岩为主;边缘相主要为中粒混合花岗岩、含石榴石混合花岗岩及少量混合二长花岗岩。岩体内常兑混合片麻岩残留体。矿物成分不均,一般钾长石45—50%、斜长石15—25%、石英25—30%、黑云母2—3%,有时含石榴石5%。全岩钾-氩年龄仅123.1百万年。岩石化学成分多数属正常成分类型,为二氧化硅过饱和过碱性岩石;里特曼组合指数2.02—2.51,属钙碱性岩系。副矿物组合为石榴石型,主要有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石榴石、电气石等,自岩体内部向外,副矿物总量有增高趋势。微量元素钡、铬、铅含量一般高于地壳酸性岩丰度1至7倍;钛、锌、钇、镧则相对较低。
主簿源混合花岗岩体(92)位于岳西县主簿源一带。呈北西向展布,出露面积400平方公里。与围岩呈混合交代或交代侵入接触,见有斜长角闪岩、角闪片岩和花岗质混合片麻岩残留体。岩体由中粒混合花岗岩、混合二长花岗岩及变斑状混合二长花岗岩构成,边缘局部为细粒混合花岗岩。混合花岗岩的矿物成分为钾长石35—40%、斜长石(An24—32) 15—20%、石英20—30%、黑云母或角闪石少于10%;混合二长花岗岩的钾长石和斜长石(An24—28)各占25—30%左右,角闪石局部可达15%。岩石中缝合线结构、净边结构、包含结构、蠕英结构等广泛发育。岩石化学成分多数属正常成分类型,为二氧化硅过饱和过碱性岩石;里特曼组合指数2.33—2.43,属钙碱性岩系,少量为3.45—5.51,属碱钙性岩系。副矿物组合属榍石型,主要矿物为锆石、褐帘石、榍石、磁铁矿等,以含多种稀土元素矿物(褐帘石、独居石、钍石等)为特点。微量元素铬含量较高,部分为酸性岩地壳丰度的4倍,锆则接近地壳丰度,镧、镱、钇局部可引起异常。总体上自内向外钛、镍、锆、镧、抗、锶、钼含量增高,而钒、锌含量则降低。
万山混合花岗岩体(206)分布于潜山县天柱山一带。出露面积120平方公里。黑云母钾-氩年龄116—122.7百万年。岩体相带不完整,仅发育内部相和边缘相。主要岩性为中粒及中—细粒混合花岗岩、混合二长花岗岩。前者由钾长石40—45%、更长石20—25%、石英25—30%、黑云母3—5%等矿物组成;混合二长花岗岩矿物组份与前者的差别在于斜长石含量达25—30%,并有部分中长石出现,钾长石降至30—40,角闪石可达10—15%。岩体内正长斑岩—石英正长斑岩脉较发育。岩石化学成分属正常成分类型,为二氧化硅过饱和的强碱性及过碱性岩石;里特曼组合指数3.79,属碱钙性岩系。副矿物有锆石、磷灰石、褐帘石、榍石、钍石、刚玉等,属褐帘石-榍石型组合。微量元素以铬、钒含量较高。
【碱性岩】
仅在六安县响洪甸正长岩体中有团块状、凸镱状或似层状霞石正长岩。大小数米至100米。岩石由正长石和微斜长石80—85%、霞石10—20%和少量暗色矿物组成,时含霓石、霓辉石、有沸石化、钠长石化、萤石化、碳酸盐化、绿帘石化等。岩石化学成分属正常成分类型;里特曼组合指数8.82—10.27。属碱钙性—碱性岩系。
【脉岩】
在岩体内部及其附近的围岩中,常见到—些岩浆岩呈脉状体产出,它们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及空间分布与岩体有密切关系,这类岩石统称脉岩。省内脉岩岩石类型从超基性—酸性岩均有,以中性和酸性岩类最发育。
超基性—基性脉岩:分布于灵璧、泗县、五河、嘉山、大别山区及皖南休宁等地,—般在前寒武纪变质岩区较发育。以辉绿(玢)岩、辉长岩居多,橄榄岩类少见。规模不大,一般宽数米至数10米,长数百米。多数沿构造断裂带展布。
中性脉岩:以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和正长(斑)岩—石英正长(斑)岩等最常见。前者主要分布在宿县—萧县及滁州一带,常见铜矿化,富集处形成工业矿体;后者发育于舒城西汤池至岳西地区及庐枞火山岩盆地和九华山一带,与锕系元素矿化较密切。
酸性脉岩:极为发育,尤以皖南地区普遍。一般宽几米到几十米,长达数百米至数公里。主要有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斑)岩、斜长花岗(斑)岩等,其中以花岗(斑)岩最常见。有关矿化主要是铅、锌、萤石等。另外,在深变质岩区,伟晶岩脉亦较发育。
二、火山岩
省内火山活动主要发育于前震旦纪地槽阶段和中新生代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前者属海相,后者为陆相。岩性以中性和中酸性岩类为主。与铁、铜、硫、明矾石等矿产有密切关系。
【晚太古代火山岩】
主要分布在五河、霍邱、大别山等地。岩石已经强烈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改造,原岩结构很少保留。它们呈夹层与复理式建造伴生。原岩以基性和中基性为主,局部有超基性和酸性岩。
霍邱群火山岩:现貌为变粒岩、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及角闪片岩,原岩属安山质玄武岩和细碧岩类。其中变粒岩、片麻岩的化学成分与中酸性火山岩成分相近,原岩以二长安山质凝灰岩和英安质凝灰岩为主。岩石具有相间成层特点,属间歇性火山喷发。
五河群火山岩:中下部以基性和中基性岩类为主。主要岩性为玄武质凝灰岩、二长安山质凝灰岩、英安质凝灰岩及相应的熔岩,下部尚有超基性岩。上部以酸性岩类为主。顶部有基性岩盖帽,具绿岩带特征。主要岩性为变含砾流纹质凝灰岩、流纹岩、凝灰质流纹岩及变安山质岩类等。
大别山群火山岩:与正常沉积岩构成火山-复理式建造。部分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和榴辉岩,原岩系火山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原岩可能是中酸性凝灰岩或二长安山质凝灰岩。斜长角闪岩和榴辉岩,其原岩以中基性安山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为主。
阚集群火山岩:主要发育于肥东浮搓山组。主要岩性为流纹岩和玄武岩。岩石现貌已变为黑云(角闪)片岩或片麻岩,显微镜下可见变余斑状结构或变余晶屑-凝灰结构。岩石化学成分,酸性岩相当于流纹岩—流纹英安岩;基性岩相当于玄武岩或玄武安山岩。里特曼组合指数1.5—2.5,属钙性—钙碱性岩系。
【元古代火山岩】
早元古代火山岩:仅在卢镇关群和宿松群中发育。虽然经受了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改造,但可见原岩残留组构。卢镇关群的斜长角闪岩、绿片岩、片麻岩等,原岩成分属偏碱性的玄武岩和流纹岩,缺少中性岩组合,具双峰火山岩套特点;宿松群火山岩主要发育于虎踏石组,岩性以流纹岩为主,上部有少量安山岩,岩石均已变质,成为片麻岩、浅粒岩和绿片岩。
中元古代火山岩:仅发育于张八岭群西冷组,为厚度在2530米以上的细碧-石英角斑岩系,现为各种片岩或千枚岩。火山喷发可分3个亚旋回,1、3旋回由石英角斑岩和相应火山碎屑岩组成,占岩系厚度的绝大部分;第2旋回中有细碧岩类岩石夹层。此外,尚有多层砂泥质沉积夹层,局部还有硅质岩和结晶灰岩凸镜体、石英角斑岩的岩石化学特征为二氧化硅含量偏高且变化较大(变化于71.19—79.85%,平均76.67%);氧化钾和氧化钠总量高(一般大于6—7%),且以富钠为特点(钠钾比值平均大于2.57;氧化钙和氧化镁含量低(平均分别为0.68%和0.31%)。与玄武岩相比,细碧岩的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含量也均低(平均值依次为4.17%、5.86%、0.57),但富水和二氧化碳(平均值分别为0.23%和4.21%),且常有较高的二氧化钛(平均1.08%),岩石亦明显富钠(钠钾比值达8.9)。岩石总体属碱钙性岩系。副矿物组合属锆石-磷灰石型。微量元素钛、铬、镍、钒、钴、铜、铅等均高于同类岩石地壳丰度。
晚元古代火山岩:仅发育于皖南南部青白口系,是地槽褶皱回返阶段的产物。北部称铺岭组,南部称井潭组。铺岭组总厚度600米,为一套浅变质的中性—中酸性火山岩。分布在祁门、石台、黄山市一带。岩性以安山质岩类为主,少量为英安质岩石,熔岩中遍含杏仁体。岩石属钙碱性岩系(里特曼组合指数为2),岩石的氧化系数较高。火山活动具连续的脉动式喷发特点。井潭组火山岩呈北东东向展布于歙县一带。以流纹质和英安质岩类为主,少量为安山质岩类。总厚度2000余米。岩石属钙碱性岩系。整个火山活动具有强—弱—强—弱特点。井潭组时代是否可能早于铺岭组,尚有不同意见。
歙县伏川一带发育完整的蛇绿岩套层序,自下而上(自北而南)依次出现斜辉辉橄岩(其下被花岗闪长岩侵入)、粗粒辉长岩、中粒辉长岩、枕状细碧岩、含角砾石英安山岩、硅质岩,其上与千枚岩断层接触。辉长岩全岩—矿物内部钐-钕等时线年龄1024±30百万年,其确切的层位归属,尚需进一步研究。
【中生代人山岩】
中生代是省内火山活动的高峰期,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少量在早白垩世。大部发育于北淮阳、沿江和皖南南部地区。北淮阳地区的火山活动发生在晚侏罗世,其中东部霍山至晓天一带主要表现为喷发作用,属安山岩-粗安岩-粗面岩岩石组合;西部金寨一带主要是喷发喷溢作用,岩石组合为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沿江地区包括滁州、宁芜、庐枞、怀宁和繁昌等盆地,火山活动始于晚侏罗世并延至早白垩世,前者以喷溢后者以爆发为主。岩石组合主要是粗面玄武岩-粗安岩-粗面岩,唯繁昌盆地是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皖南南部地区包括屯溪盆地及绩溪清凉峰、宁国癞痢尖等地,火山活动发生于晚侏罗世,喷发旋回单一,以爆发或喷溢作用为主,岩石组合为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
岩石类型除超基性岩类外,均有出现。分布最广的为安山质、粗安质和粗面质等中性及中偏碱性岩石,此外还有玄武岩类,宁芜盆地早白垩世火山岩中尚有白榴石响岩和黝方石响岩等碱性岩。各地火山岩岩石化学的共同特点是贫钙低铁富钾。沿江和霍山—晓天一带的火山岩主要属碱性玄武岩系列,岩石的碱性程度为钙碱性—碱钙性岩系,仅早白垩世火山岩为碱性岩系,以碱度较高并富钾为特征。金寨和皖南南部的火山岩属钙碱性玄武岩系列,岩石碱性程度属钙性—钙碱性岩系,以酸度较高并多数富钾为特征。
副矿物在不同地区有差别。宁芜地区均出现金红石、锐钛矿等含钛矿物;庐枞地区含铅矿物和重晶石含量较高;怀宁地区以含有较多的榍石、锐钛矿、重晶右且普遍见有金红石、刚玉和自然铅为特征。
微量元素丰度的变化为:以中性岩为主的晚侏罗世火山岩中,大别山北缘钴、钡、铅,滁州地区的钡、铬、锆、钒、宁芜地区的钒、钡,庐枞地区的钒、铬、钴、铜、铅、钡含量均显著偏高。以中碱性、碱性岩为主的早白垩世火山岩,宁芜地区的钒、铜、锶和庐枞地区的钒、铬、铜、铅、铌、锶、镓含量均偏高。庐枞地区以中基性岩为主的晚株罗世火山岩之铅、锌、钡含量明显偏高,钒、钴、镍、锶、镓则偏低。繁昌、屯溪地区晚侏罗世火山岩以中酸性和酸性岩为主,铬、铅含量偏高。
【新生代火山岩】
均形成于第三纪。主要分布在郯庐断裂带两侧的嘉山和来安地区,金寨、六安、凤阳、定远、合肥等地仅零星出露。金寨—六安一带火山活动发生在古新世。由单一爆发相组成。中下部为粗面质凝灰岩,上部为粗面质角砾熔岩。定远、无为地区的火山活动发生于始新世。由喷溢相-沉积相组成。岩石类型有安山玄武岩、橄榄安山玄武岩、玄武岩和橄榄玄武岩等。嘉山、来安地区火山活动发生于中新世和上新世,前期火山活动单一,均为玄武质岩浆的间歇喷溢而形成玄武岩;后期火山活动由爆发相-喷溢相和喷溢相沉积相或单一的喷溢相组成,岩性为玄武岩、碱性橄榄玄武岩、安山玄武岩、拉斑玄武岩等,上部出现霞石玄武岩和碧玄岩类。
岩石类型均属玄武岩类,以安山玄武岩、玄武岩、榔榄玄武岩及相应火山碎屑岩为主,其中熔岩占优势,还有少量拉斑玄武岩、碱性玄武岩、霞石玄武岩出现,早期喷发物中尚有较多粗面质岩石。玄武岩类镁铁比值多数在0.6—0.8之间,属镁铁质岩。其酸度由早至晚、自北往南呈降低趋势。碱度则从早到晚、由东向西递增。除个别始新世玄武岩属高铝玄武岩及拉斑玄武类岩石中,绝大多数属碱性玄武岩系列。嘉山县女山等地晚第三纪碱性橄榄玄武岩和碧玄岩类岩石中,可见超镁质岩同源俘虏体、俘虏晶,成分以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为主,次为方辉橄榄岩,偶见单辉橄榄岩、尖晶二辉岩及与其伴生的普通辉石、歪长石、石榴石巨晶。玄武岩类中常见的副矿物为锆石、磷灰石、榍石、锐钛矿、赤(褐)铁矿、磁铁矿、方铅矿、和自然铜等,其中磁铁矿在各岩类中普遍较高,锆石、磷灰石分布不均且含量较低。微量元素钛、铬、镍普遍偏高,钴、钒多数偏低,自早至晚钛含量有增高趋势;铅、锌接近或超过玄武岩地壳丰度;铜、钼偏低而锡偏高;钡含量普遍偏高,一般为100—370×10-6;钇、锆、钪、铍含量多数接近或超过地壳丰度。
【中新生代火山口和破火山口】
中生代火山口分为两种类型,即火山口型和破火山口型,新生代仅有火山口型。
火山口:在中生代盆地内已查明的火山口有14个,其中庐枞盆地早白垩世有七家山、查家破院、柳峰山、小岭和黑山,晚侏罗世有牡丹尖、李庄、黄栗山、大观山及竹园;怀宁盆地晚侏罗世有土地山、南塘湾;繁昌盆地晚侏罗世有金山、狮子山、嘉山、来安、定远及合肥等地的新生代火山口有女山、团山、鲁山、小嘉山、中嘉山、小黄山和大蜀山、独山,主要形成于晚第三纪,仅大蜀山、独山,形成于早第三纪。
七家山火山口位于庐枞盆地腹地,受四组断裂控制。形成于早白垩世浮山期,叠加于晚侏罗世破火山口之上。平面近圆形,现存面积约10平方公里。主要由粗面质火山角砾岩、熔结凝灰岩、沉凝灰岩等火山灰流相和少量火山沉积相构成。火山通道被粗面质集块角砾岩、粗面斑岩(次火山岩)及粗面质凝灰熔岩堵塞充填,构成火山通道相。环状构造发育,周围见有残存的弧形、环形及放射状脉岩和断裂。
女山火山口位于嘉山县城北36公里处。受北西和北东向两组断裂控制,形成于晚第三纪。平面上呈马蹄形,现存面积1.2平方公里。周围地貌为双环状隆起并向东开口凹下,底部平坦,相对高度50—60米,内外径分别为400米和800米。放射状羊尾沟发育,是较为完整的单一型火山锥。由火山碎屑岩和熔岩互层构成。中间产状内倾,外侧渐转外倾(图8)。基本上可分为三个岩相:爆发相由玄武质集块岩、玄武质火山弹集块岩和凝灰角砾岩组成;喷溢相为气孔状碱性橄榄玄武岩;岩颈相为气孔状碱性橄辉玄武玢岩,系火山通道的产物。
大蜀山火山口位于合肥市西郊8公里处。形成于早第三纪。平面上呈马蹄形,西北具明显肢裂缺口。海拔282米。具有完整火山口的熔岩锥,几乎全部为火山通道相橄榄辉绿(粗玄)岩占据。仅局部有橄榄玄武岩分布,直接覆盖于张桥组砂岩之上。在火山口缺口方向近10公里处,分列着由橄榄玄武岩组成的小蜀山、鸡呜山残丘。
图8嘉山县女山火山口剖面

1.气孔状碱性橄榄玄武岩;2.玄武质集块岩;3.气孔状碱性橄辉玄武玢岩
破火山口:中生代破火山口有宁芜盆地娘娘山,庐枞盆地浮山、矾山—合明山,怀宁盆地熊家咀、纱帽山—香茗山,繁昌盆地蝌蚪山等。
浮山破火山口位于枞阳县城北24公里处。平面上呈等轴状,直径近4公里。具有环形山脊和弧形地质体分布,构成盆状凹地。它的形成大致经历3个阶段:第1阶段是肢火山口前阶段,岩浆上侵拱起围岩,形成环状断裂系统,然后发生强烈爆发,喷发产物为粗面质角砾凝灰岩、凝灰熔岩、熔结角砾凝灰岩及流纹质凝灰岩等,随岩浆压力下降导致大规模塌陷,形成塌陷破火山口;第2阶段主要表现为次火山岩和浅成侵入岩的微弱岩浆活动,前者为粗面斑岩,后者为石英正长岩及正长斑岩;第3阶段是破火山口后阶段,由于岩浆压力再次聚集升高,在北北东和北西西向两组断裂交汇部位的浮山又一次形成爆发,喷发末期由于岩浆冷凝萎缩,发生轻微的火山口塌陷,并形成新的环状和放射状断裂。
附:图9侵入岩体分布略图
表19侵入岩体概况
表20岩浆岩平均化学成分
表21侵入岩体副矿物含量
表22侵入岩体微量元素平均含量(光谱半定量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