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六章 其它地质勘探工作  

第二节 岩矿实验测试


各系统均有岩矿实验测试(简称岩矿测试)机构。地质系统在1958年安徽省地质局成立前,华东地质局所属有5个驻皖地质队设简陋化验室,其岩矿测试任务,主要由地质部南京中心实验室承担。省地质局成立后,即建实验室(1984年易名测试中心),既承担测试任务,又代行局岩矿测试业务管理职能。省地质局成立初期,所属各专区地质分局也设化验室,1961年随分局撤销,随后,各地质队相继建立了化验室,迄今达16个。全局从事岩矿测试的职工,由原先的47人发展到58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54人)。
省地质局成立初期,仅从事简单化学分析和岩矿鉴定。目前,各地质队均配备了新型国产1米光栅光谱仪(2个队还配有2米光栅大型光谱仪)、示波极谱仪、较好的偏光和反光显微镜,部分队还有原子吸收光谱仪等设备。各队均能承担岩矿鉴定、重砂鉴定、化学分析、光谱分析等基本实验任务。测试中心除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等特大型设备尚未配备外,基本设备已经配套,且多数具80年代国际水平。其服务领域己扩大到岩矿测试、矿产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农业土壤、医药卫生、商品检验、食品工业和化学工业等领域,成为一支多功能、综合性的实验测试队伍。截止1985年底,共完成2300万个化验指数,岩矿鉴定样(包括岩矿薄片、光片、重砂样)近50万个,提交矿床经济评价和矿产综合利用报告121份,并积极开展了科学研究(主要成果参见第五篇第一章)。
以下所记省地质矿产局测试中心的变化,基本反映了省内岩矿测试工作的概貌。
文化大革命前:起初,由华东地质局带来价值约2万元的仪器设备,用常规方法和流程,从事一般化学分析和岩矿鉴定(大多属基本分析或简项分析)。由于地质队化验室设备简陋,该中心承担着全局70%的测试任务,此间,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光电光度计、火焰光度计、偏(反)光显微镜、差热分析仪、方波极谱议、大型光谱仪、X光荧光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装置等仪器。同时,开展技术方法和新试剂的研究应用,研制了EDTA、EGTA、CYDTA等络合滴定剂,新的有机显色剂和萃取剂;试验推广了离子交换和色层分析技术,以及络合滴定容量法、高含量和微量元素比色法及光谱法;开展贵金属、稀有和分散元素的实验测试。国产选矿设备配套,并自行设计研制了螺旋选矿机和引进英国产强磁选机。所以,其技术和设备已大大缩小了与当时国际水平的差距,有不少已达到国际水平。
文化大革命期间:技术力量严重削弱,技术引进停滞,原有设备逐渐陈旧老化,又拉大了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但仍在完成一般性任务的同时,开展试验研究,成功地用塑料坩锅代替铂坩锅,试制激光光谱仪和光谱吹样法设备,研制氢氟酸分解容量法测定矿石中二氧化硅,以及罗河硫铁矿硫的燃烧法物相分析、金银等贵金属和稀有元素新分析方法试验等,还进行了大量矿床物质组份和选矿试验。后期,引进了英国产SP90和美国产PE663原子吸收光谱仪等。
文化大革命后:岩矿测试得到新的发展。测试工作更注意了与野外地质的结合。此期间从国外引进大型仪器18种,价值295万元。近年来,为开展非金属矿产开发应用,又增添了日本产粒度测定仪、白度计、真比重计等物性测试仪器。迄今,已拥有仪器设备412台件,价值470万元。
通过对仪器功能的开发和技术方法的试验研究,使承担实验测试任务和解决复杂疑难问题的能力,发生了根本变化:
第一,在技术方法方面,解决了各类地质样品中80余个元素的常量、微量和痕量分析,单矿物和物相分析。痕量元素分析的检测限许多达10-9级,其中金已达0.1×l0-9采用X光荧光光谱法可一次同时测定25个元素,效率提高4倍。
新技术开发方面,采用原子吸收、离子色谱、等离子体光谱等技术,测定人体血清、头发、尿和肉类、鱼类、蔬菜等农作物以及地下水中40多种痕量元素;离子色谱法测定人体和岩矿土壤中的痕量碘;等离子体光谱法除测定地球化学样品和人体中22个痕量元素外,还研究了15个稀土元素和钪的痕量测定方法;国内首创凹凸棒石粘土的红外光谱定量法,并创新用一阶导数和圆片加热消除蒙脱石干扰;首次提出红外光谱测定灰岩中游离二氧化硅。此外,还作了大量单矿物分析和矿石物相分析方法研究,为中国首次在铜陵地区发现羟硅磷灰石进行测试研究。
第二,岩矿鉴定和矿物学研究方面,配合野外地质找矿,研究矿床物质组份、元素赋存状态、地球化学和副矿物特征、矿物标型特征等,编辑了《安徽省岩石分类命名手册》。得出了全椒—嘉山地区坡缕石、海泡石的完整光学资料,并首次确定前者的光学方位。
第三,选矿方面,对马鞍山、庐江、霍邱、淮北等地铁矿,铜陵、贵池、安庆等地铜矿,马鞍山、贵池、庐江、淮北等地硫铁矿,以及宿松、肥东等地磷矿等重要矿区,进行了选矿综合利用研究和评价,为矿山建设提供了依据。研究了霍邱铁矿超级精矿选矿流程,微细粒金的选矿及提取、罗河等地硫铁矿尾矿利用,凹凸棒石粘土原土造浆率测定试验出符合国际标准的合理方法等。
上一篇:第一节 探矿工程
下一篇:第三节 地质遥感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