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质遥感
省内地质遥感工作始于本世纪50年代初。当时,在苏联帮助下,拍摄了基本覆盖全省的1∶5万左右之黑白航空照片。野外地质调查时,部分地质队开始应用反光立体镜进行粗略解译,帮助判别地质构造和某些地质体的圈定。
60至7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拍摄了1∶4万—1∶5万左右的黑白航片,也基本覆盖全省。70年代中期,省地质局举办多次地质遥感培训班,推广地质遥感技术,在寻找地下水、指导地质填图和编制地质构造图件等方面,得到较多应用,并在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中有所反映。同时,开始应用美国第一颗陆地地球资源卫星拍摄的多波段黑白象片进行解译。省地震局地震地质队和省地质局区调队分别用以指导《安徽省新构造图》和《安徽省构造体系图》的编制,华东地质科学研究所编著了《华东地区卫星映象镶嵌图的线形初步解译》。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省测绘局、地质局、武汉长江航运管理局等,先后拍摄了第三代黑白航片,基本覆盖全省。1980—1982年间,地质部遥感地质中心在无为、庐江、马鞍山、铜陵、繁昌和淮南等地区,进行特种航空遥感飞行,拍摄了1∶2万左右的彩色红外片、多光谱扫描、热红外等航片,总面积3000平方公里,其资料尚在研究中。1979年,省地质局在下属地质科学研究所内设立遥感地质应用组(1985年改称遥感地质站),成为省内第一个专业地质遥感队伍。
目前,地质遥感技术在省内主要用于地质填图、构造和地震地质、资源予测、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等方面,并已取得初步效果。另外,在城市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国土整治和考古等方面,也已开始应用。但总的来说,省内地质遥感工作中,对不同时期的遥感图象资料研究应用还不够充分,手段还较单一,彩色合成、密度分割、计算机处理等技术才陆续开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