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温
〔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
图1—1—7安徽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分布图(℃)
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南北可差6~7℃。淮河以北绝大多数地区在—12℃以下,涡阳县最低达—13.6℃。—10℃等温线大致西起岳西县,经舒城县、合肥市、北至长丰县、滁县一线。见图1—1—7。

—10℃常作为油菜、茶树、油桐等亚热带作物能否自然越冬的重要指标。沿江西部的安庆市,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在—6.9℃,望江县—7.0℃,是全省的高值区。
〔极端最低气温〕
分布规律不很明显,有北低南高的趋势。淮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在—2 0℃以下,固镇县一24.3℃为全省最低值,出现在1969年2月6日。江淮之间北部除滁县、合肥市外,其它地区均在—16℃~—20℃左右。沿江、江南和大别山区的岳西、潜山等县均在—12℃~—16℃之间,只有沿江的铜陵市和皖南南部的休宁县、屯溪市在—12℃以上。见表1—1—2。

〔各月平均最低气温〕
沿淮和淮北地区从12月到2月都在0℃以下,以1月为最低。江淮之间、沿江东部和皖南山区,除少数地区0℃以下在2月外,绝大部分地区均在1月。沿江西部和皖南南部,全年各月平均最低气温都在0℃以上。见表1—1—3。

二、寒潮
〔寒潮路径〕
影响安徽省的寒潮大致有3条路径:(1)西路从东经115°以西,自西伯利亚西部向东南直下,经河西走廊从偏西方向侵入本省,六安、阜阳地区西部首当其冲。(2)中路从东经105°—115°自蒙古南下,经华北从北面直入,首先影响淮北地区。(3)东路从东经115°以东从蒙古东移,经东北渤海湾自东北方向影响本省东部地区。上述3条路径中,以中路影响最多,强度最大。寒潮来临时,气压陡升,气温剧降,风速猛增,同时还伴有雨雪或冻雨。见图1—1—8。

〔寒潮的月分布〕
安徽各地以11月或12月寒潮最多,2月份的寒潮次数较少。参照中央气象台的寒潮指标,规定安徽省寒潮标准是:日平均气温一次连续降温大于或等10℃;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0℃(冬季12月、1、2三个月)或小于等于5℃(春季3、4月及秋季10、11二个月)。强寒潮的标准主要是:一天内日平均气温降温大于或等于10℃,或二天内日平均气温降温大于或等于13℃。根据寒潮标准统计,淮北和沿淮平均一年3~4次,江淮之间平均一年3次,沿江和江南平均一年2~3次。见表1—1—4。

寒潮出现最多年份,在长江以北是1968年秋~1969年春,淮北和沿淮有9~10次,合肥市有6次;沿江和江南是1965年秋~1966年春,有5~6次,冬寒严重。寒潮出现最少的年份,是1958年秋~1959年春,除部分地方偶见1次外,其它均无出现,冬暖明显。据1951~1980年统计,影响本省最严重的强寒潮有2次。一次是1955年1月上旬,是继1954年12月下旬一次寒潮过后接踵而来的又一次寒潮,致使温度持续下降,并伴有大雪、雨淞、雾淞等灾害性天气。造成河流封冻,交通阻塞。当时最低气温寿县正阳关—24.1℃,宿县—23.2℃合肥市—20.6℃,滁县—23.8℃,均破历史最低记录。积雪最大深度合肥市45厘米,寿县的正阳关52厘米。另一次是1969年2月上旬,也是继元月底一次寒潮后又一次罕见的低温天气,固镇县出现了全省气温最低值—24.3℃,淮北和沿淮最低气温在—20℃左右,风雪交加。冰凌深厚,部分地区邮电通讯中断,铁路被积雪阻塞。
〔寒潮的初终期〕
寒潮平均初日,江北在11月中旬,沿江东部在11月下旬,安庆市和屯溪市在12月上旬。寒潮平均终日以蚌埠、合肥、安庆等市较迟,在3月中旬;淮北、沿江东部和江甫在3月上旬。寒潮的最早初日,以硬山县10月9日为最早,淮北大部地区和江淮之间在10月中旬,沿江和江南在10月下旬。寒潮的最晚终日,沿淮和淮北在4月中、下旬,江淮之间和沿江、江南在4月中旬。见表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