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一章 温度

第三节 高温与干热风


一、高温
〔平均年极端最高气温〕
安徽省各地平均年极端最高气温均在36℃以上,南部和北部偏高,中部偏低。淮北平原和皖南的宣城市、泾县、石台县以及新安江河谷的屯溪市、休宁县一带,平均年极端最高气温可在38℃以上;江淮地区的天长、和县、桐城县和大别山区的岳西县则在37℃以下。见图1—1—9。

〔极端最高气湿〕
安徽省各地极端最高气温均在39℃以上,其中绝大多数地区超过40℃。淮北西部和江淮之间西部最高气温均超过41℃,亳县为42.1℃,出现在1966年7月18日;霍山县为43.3℃,出现在1966年8月9日。在本省历史上,于1934年7月曾出现过极端最高气温,蚌埠市达43.7℃,安庆市达44.7℃。见表1—1—6。

各地35℃以上的高温天气,几乎每年都有,但各年的高温日数和持续天数有所不同。1967年是本省建国以来高温天数最多的年份,持续高温日数各地都在15天以上。沿淮和沿江西部、江南大部和六安、霍山等市县达50天以上,其中,霍山县最多达63天。江南的宣城市、泾县、宁国县、屯溪市在36天以上,石台县则长达55天。这种高温天气多半出现在梅雨过后的7月下旬至8月中旬。
〔各月平均最高气温〕
4月~10月全省都在20℃以上。高于30℃的沿淮、淮北及大别山区的霍山县在6~7月,其它各地都在7~8月。见表1—1—7。


二、干热风
〔干热风的特征〕
干热风出现在春末夏初,以淮北地区最多,主要危害冬小麦的乳熟灌浆期。本省的干热风可分为高温低湿型、雨后枯熟型和旱风型3类,以高温低湿型为多。其特征是气温高,相对湿度低,地面吹偏南风或西南风,燥热的天气使小麦炸芒、逼熟、秕粒。干热风就其强度来分,又有轻、重两类。轻干热风是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2℃,14时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30%,14时风速大于或等于2米/秒;重干热风是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14时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25%,14时风速大于或等于3米/秒。
根据上述干热风类型指标,全省有代表性的19个台站,1959年~1983年的5月1日至6月5日期间内出现的轻重干热风总日数见表1—1—8。
〔干热风的地区分布〕2004-4-23
安徽省干热风日数以淮北为多,淮河以南迅速减少,沿江江南很少出现。轻重型干热风以砀山、涡阳、亳县为最多,平均每年有近4个干热风日,灵壁、泗县3个左右,阜阳市、怀远县2个左右,至江淮之间仅2年一遇,芜湖市5年一遇,安庆、屯溪市25年中仅出现一次。重干热风日不多,约为轻干热风日的1/5,淮北的砀山、涡阳、亳县等县每年平均也不足1天,其它地区则更少。
〔干热风出现日期〕
主要集中于5月21日至6月5日,占总干热风日的80%以上,越往南集中程度越大。干热风的持续天数以1~2天的出现次数为最多。持续3~4天的以淮北北部为多,约2~4年一遇。见表1—1—9。干热风的年际变化较大,有的年份多到10~12天,有的年份没有出现。1965、1968年为干热风出现最多之年,小麦受其危害较大。

上一篇:第二节 低温与寒潮
下一篇:第四节 四季划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