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剧目
徽剧剧目有1400多个名称,实有老艺人遗留下来的手抄本800多出。其中皮簧戏400多出,吹腔拨子戏100多出,徽昆戏181出,高腔戏2出,余皆花腔小戏。
早期剧目有《桃花女与周公斗法》、《铁坵坟》、《劈山救母》、《昭君出塞》、《凤凰山》、《淤泥河》等,皆属安庆梆子腔、乱弹腔剧目。这些剧目的来源,大多如清焦循《花部农潭》所记述的:“皆本元人”。其剧词分长短句和七字、十字句两种。长短句有一种词首标明曲牌,但实际上已脱离或半脱离曲牌而可自由演唱,且运用《滚调》。另一种词首取消曲牌名称,而代之以《梆子腔》。大凡七字、十字句的词格、词首则完全取消曲牌名称。凡词首标明《梆子腔》的,后来皆改标《吹腔》。剧词依旧保留长短句的,大多讲究高雅,文学性也较强。后由长短句衍变到七字、十字句时,又多强调通俗易懂。安庆乱弹腔剧词,较梆子腔剧词衍变为七字、十字句的时间要早,较多地吸收了青阳《滚调》的词格。在七字、十字句词中,往往把《滚调》词改成三字句或四字句的连句,称作“叠板”;或在一段词的第二句用连句,称作“十八板”。连词长者十数句,短者五、六句,也有用七字、十字句的,叫“回龙”。
乾隆中叶,安庆梆子腔、乱弹腔衍变成二簧调时,其剧目也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二簧调剧目有:《雪拥蓝关》、《琼林宴》、《四国斋》、《坐楼刺媳》、《醉杨妃》、《拿虎》等。它们大多源于梆子腔剧目,还留下不少文雅的长短句词格,兼有《滚调》词句,称之为“二簧平”或“平板戏”。另外一些二簧调剧目,大多出现在乾隆中叶,几乎全是七字、十字句,长短句偶尔见之。当时本戏、折戏和三小戏兼备,内容是忠、孝、节、义和爱情调笑,无所不包。进入城市的徽戏,以演爱情调笑内容的小戏、折戏为主,就是高朗亭、郝天秀在北京、扬州时,也是如此。相反,在农村则仍以忠、孝、节、义剧目为群众所欢迎。至道光中叶,徽剧在城市演出剧目风气转变,由旦角戏目长期主宰舞台转为生角戏目主宰舞台。传统的元、明剧目,如“三国”、“水浒”等宫廷袍带戏目,也从农村进入城市,影响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