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音乐
徽剧为多声腔剧种。主要有吹腔、拨子、西皮,二簧。徽昆及少量的高腔、花腔杂调,亦为其组成部分。建国初,又吸收了青阳腔。
早期的吹腔和二簧平板,大多记有工尺谱,附注于剧词旁。音符、板眼、节奏、锣鼓点等,记谱者均以红笔圈点,十分严密。名贵抄本所记曲谱,多出于石牌徽戏科班名师之手。如今尚存的《昭君出塞》、《雪拥蓝关》、《凤凰山》等,所记工尺曲谱,为同(治)光(绪)年间石牌科班名师程秋香的亲笔。当时各派徽班艺人,称程谱“点水不漏”,后人无不遵之。因此,早期的吹腔与二簧平板,有谱可依,故代代师传,至今无改。
吹腔、平板过渡到板腔体唱腔时,其板腔体形式起初并不完善。如《倒板》、《原板》、《散板》,只初具有头,有腹、有尾,虽然完整,但板式简单。如:《原板》仅一板一眼,《反调》亦受一板一眼的限制,《倒板》腔调简直,《回龙》无花腔,纯朴有余,高亢低回不足。自程长庚起,二簧已有很大改进。程与同仁参照拨子调,创造了《二簧慢板》,由一板一眼发展为一板三眼。《倒板》、《回龙》,也变得腔长调曲,后又增设《数板》、《垛板》,于是既可高歌,又可低唱,曲折迂回,能达到意尽韵溢之妙境。至此,二簧调的腔板大备,唱至京华,为后人汪桂芳、杨月楼、谭鑫培等师从。
徽剧的昆牌子较多,约有200多只。在传统戏中,均按曲谱行事,不得稍有差错。牌子分“吹”和“打”。“吹”以管弦乐演奏曲牌子,“打”以打击乐演奏曲牌子。常用曲牌子,吹的有《大开门》、《小开门》、《将军令》、《到春来》、《风入松》、《尾声》等30多只;打的有《急急风》、《水底鱼》、《长锤》、《扫头》、《八哥洗澡》、《冲头》等20多种。此外,还有一些专用曲牌。起初,凡吹、打曲牌,皆由台上演员在夹吹夹打中唱出规定的曲词。后因所唱者皆系扮演龙套的,不愿学曲词,以致逐渐有曲无词而不再歌唱,只保存吹、打乐曲。至于吹、打的人员称为乐队,始以5至7入组成,一人兼操几样。如一人可敲板鼓,又将大锣挂于鼓架上可顺手敲击,再将铙钵置于桌凳上,以一手提击;又如吹笛必兼唢呐,带“三不出”号筒。乐队的主要乐器是笛子和胡琴。吹的分正吹和傅吹(双笛)。拉的分正拉和傅拉(双拉)。笛子和唢呐与昆曲同,胡琴是木杆小筒制作,音尖细柔和,谓之“徽胡”。锣大脐大,其音雄宽宏;钵大顶大,其音纯厚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