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章 农作物

第一节 粮油

一、水稻
民国初年至今,县内水稻产量始终在粮食总产的九成上下。建国后,不断改革耕作制度,更新品种,除特大灾年外,其产量一直在逐步增长中,以1949年的1.2亿斤为起点,经过17年,到1966年上到10万吨台阶。1967年后,增速加快,1972年上15万吨台阶,1983年破20万吨大关。1984年是水稻最高产年,总产超21万吨。单产371公斤。1987年,水稻复种指数为174%,实播面积56.89万亩,总产20.17万吨,单产355公斤。
建国初期,水稻的播种面积总小于水田面积。1957年,二者持平;翌年起,复种指数逐步扩大。1974年,全县水稻播种面积57.86万亩,1980年,复种指数为176%,都是历史最高年位。
县内水稻品种的换代,自新中国成立时起,经历了四个时期:
1949—1958年是选用当地当家品种为主的时期。其时的主要品种有:六十早、南特号、天生白、天生稻、胜利籼、中农4号、帽子头、三粒寸、鸡爪籼、伏脚晚、小麻稻、大麻稻、寒露晚等。芭茅早、顺水拖、乌咀川、躬子早、徽州早、冷水糯、靠埂畚、冻米籽等,各地也有少量种植。据1957年调查,六十早占早稻总面积的88.4%,伏脚晚占双晚总面积的97.9%,大麻稻占单季稻的25%。
1959—1964年是开始引进和推广良种的时期。其时的主要品种有:莲塘早、六财号、南特16号、中籼399、浙场9号等。同时,部分地区还引进有芒早粳、红须糯、猪毛簇和老来青等粳稻品种。
1965—1976年是早稻推广矮杆、晚稻推广粳稻良种的时期。其时的主要品种有:矮脚南特号、矮南早一号、朝阳一号、二九南一号、二九南二号、青小金早、团粒矮、江矮早2号、奎六矮、矮莲白、中杆早、辐育一号、先锋一号、广六矮4号、赣南早、二九青、竹莲矮、军垦一号、广场矮、珍珠矮、南京11号、农垦58、公社一号、安庆晚二号、宇红、红糯等。
1977年至今是推广杂交稻时期。截止1987年,播种过的杂交稻名目有:南优3号、南优6号、四优3号、四优6号、汕优3号、汕优6号、威优6号、威优64号、汕优64号、协优64号、汕优63号、威优49号等。与此同时,还推广了一些常规品种:早稻有竹广23与29、浙辐802、二九丰、早矮6号,中稻有桂朝2号、密阳23,双晚稻有鄂宜105、68116、宇晚选、复虹糯、78—270、余赤231—9(俗名“倒八”)及前农二号等。
二、旱粮
民国8年(1919年),全县旱粮占总产的5.3%;民国35年为6.4%。
建国初期,水稻单产很低,再加连年灾歉,旱粮的种植相对发展起来。50—60年代,其收获量年年在粮食总产中占10%以上,有小半的年份超过16%,重灾年或灾后年,如1955年、1956年和1965年,竟高达20%左右,农业政策的宽严,也直接影响旱粮作物的多寡。进入70年代,水稻大幅增产,旱粮比重几乎下降到5%。80年代放宽经济政策后,农民自觉调整作物计划。1984年至今,旱粮产量每年不足全县粮食总产的3.3%。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1年,全县旱粮播种亩数都有六位数字,其中1954—1957年,年播种都在40万亩以上;1956年面积高达52.69万亩,产量4549万斤,同是历史最高峰。从1972年起,旱粮播种总亩数减到五位数。1983年后,年播种面积都是低于5万亩。1987年,全县旱粮播种面积48776亩,产量6535吨,其中秋杂粮2750吨。
旱粮有夏秋两收。夏收旱粮有小麦、大麦、元麦、春荞麦、豌豆等;秋收旱杂粮有山芋、玉米、芋头、高梁、粟、大豆等。
县内夏收旱粮以小麦为大宗。1953年是播种本地当家品种和引进外地良种的分界年。原来当家品种有和尚头、桦树球、火焰早、六轮子、渣水蛾、江西早、洋小麦、奤小麦等。最初引进的良种是南大2419、矮主多、骊英6号、玉皮、华东6号、碧蚂1号,1961年引进吉利麦;1964年引进万年2号,1973年引进扬麦1号、武麦1号,1976年引进宁夏3号,1982年引进扬麦4号,1985年引进扬麦5号、鄂思l号等。
民国25年,县内小麦年产2.15万担(每担折合50公斤,下同),抗战胜利之翌年(1946年),仅有0.6万担。建国后,其播种面积大致可分两个阶段:1971年前,绝大部分年在8万亩以上,合作化高潮的50年代中期,竟高达13万亩左右;从1972年开始,随着绿肥和油菜面积的扩大,突降到5万亩以下,绝大多数年仅有3万亩左右。1949—1987年间,小麦年产量最高是1965年的7755吨,最低是1951年的1800吨;单产最高是1979年的153公斤,比1949年单产提高5.5倍。
秋收旱杂粮以山芋为大宗,截止70年代末,山芋仍是县内山区农民的主粮之一。建国前,年产四、五万担。建国初期,播种面积为五六千亩,1953年上升到1.3万亩。此后,基本上年年稳定在万亩以上。1955年、1960年、1961年,曾突破3万亩大关,从50年代到60年代,播种面积达两万亩以上的,有五六个年份。1955年前,以老品种胭脂红、洋山芋为主;1982年前,以胜利百号为主;1983年后,又以徐薯18为主。单产分别为500公斤、1000公斤、1500公斤左右,一代高于一代。其总产,50年代,一半以上年份在500吨至1500吨之间;60年代,最低年也近3000吨;70年代,基本稳定在4000吨左右;进入80年代,则呈下降趋势。典型高产年是1968年和1971年,总产量都在5500吨之上。
二、油料
县内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从建国初期至70年代末,90%的年份都在2万多亩至4万多亩之间。唯在农业合作化刚完成后的1957年,由头年的3.59万亩猛增到10.12万亩,第二年下降20%,第三年(1959年)又恢复到正常的3.83万亩。1981年后,年播种面积稳定增长到五六万亩之多。作物品种历来有油菜籽、花生、芝麻等。
油菜籽是县内主要油料作物。民国时期年种植两三万亩,24年和25年,单产分别为36公斤和39公斤,36年全县种油菜2.66万亩,单产为50公斤。从1949年至今,油菜面积绝大多数年为油料作物面积的九成以上,1958年竟高达98.4%,80年代以来,年年都在九成半以上。油菜籽总产,解放初期有两年未达500吨,以后除少数特大灾害年外,一般年产都在500—1500吨之间。1980年后,以2000吨、2500吨、3000吨、3500吨的幅度呈直线上升,其中1982年,高达4500吨。历年油菜籽产量在油料总产中所占的比率,在1979年前,略低于油菜面积在油料作物总面积中所占的比率,1980年后,基本上持平。
50年代前半期的油菜品种,白菜型的有大五花子、小五花子、大乌子;芥菜型的有腊油菜等,其中种大五花子的约占90%。1955年引进四川的胜利油菜,揭开了县内种植甘兰型油菜的历史。60年代中期又引进白菜型芜湖104、油冬儿等。70年代初,引进白油1号、武油1号和甘兰型胜利52、202—23等。1980年引进甘油5号,1984年引进821号,1986年引进杂交油菜秦油2号等。为赶季节栽插早稻,目前种植白菜型的仍占85%。
1987年,全县油料作物播种面积71849亩,其中油菜籽67937亩,花生1335亩;油料总产3947吨,其中油菜籽3713吨,花生86吨。
全县历年粮、油、棉生产情况表

下一篇:第二节 绿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