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绿肥
在历史上,县内曾有以迟大麦、豌豆、蚕豆作水稻绿肥的习惯,但为数很少。民国31年(1942年),潜山县农业技术推广所引进红花草种籽105公斤,分配给县城附近和东乡棋盘等地21户农家试种70亩田成功。以后,其播种面积由圩畈区逐步扩大到丘陵区。1954年,海拔500米的槎水林建社也试种成功,为山区推广红花草开了先河。
1955年全县种红花草仅2.5万亩,1964年发展到10.4万亩,最高为1974年,实播面积24.7万亩。此后常年在20万亩以上,1987年红花草面积为21.3万亩,鲜草亩产量高者3000—4000公斤,低者500公斤以上。
红花草学名紫云英,建国后其品种也几经更新:开始沿用本地种,仅亩产鲜草1000—1500公斤,或种子35公斤;60年代,引进了平湖种和大松种,每亩可产鲜草3000—3500公斤,或种子40公斤;1982年引进的浙紫5号,亩产鲜草4000公斤左右,可养种子50公斤以上。
还有蓝花草,学名苕子,俗名野豌豆,有耐瘠、耐肥、耐旱等特性,县内丘陵地区向有零星种植。因亩产鲜草仅1000—1500公斤,且生长期长,不能适应双季早稻的早播,故仅少量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