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章 性别结构

第三节 年龄性别比


分年龄性别比,建国前缺系统资料,故不录。
建国后这类统计历年均有,本节只录代表年份:
(1)1953年、1964年、1982年是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1985年系统计部门于每年末按0.5‰比例进行的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样本量虽较少,每年只有2.5万人左右,但有规律,资料是可信的。(3)其余年份均系公安部门指令有关市县在局部范围进行人口按年龄分性别统计只说明统计范围内情况,不能代表全省。
这里摘录1953年、1964年、1970年、1982年、1985年的分年龄性别比列表3—2—4从表上可以看出各年龄组性别比有明显差异。
1953年人口普查资料,从0—4岁组到10—14岁组,性别比梯次上升,从112.08升至127.94,幅度大。最高的14岁性别比高达137.79,最低0岁性别比为106.45,接近正常范围。1953资料中除前4年系建国后出生的人口,其余系建国前出生人口。年龄性别比高。15岁以后,在高性别比基础上,随着年龄增大而性别比有所下降直至52岁性别比趋向平衡,男女人数基本保持相等和接近,一是战争和灾荒、病疫,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二是到高年龄组,女性寿命高于男性,年龄越高,女多男少的趋势越明显。
1964年人口普查,各年龄性别比与1953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0—14岁各组,下降更为明显,0—4岁组由112.08下降到107.06;5—9岁组由123.54下降到118.28;10—14岁组由127.94下降到113.84。最高性别比已由14岁,延至26岁,性别比值由137.79降至131.60。男女人数趋于一致的由52岁,提前到43岁。
1982年人口普查,低年龄性别比除了0—3岁高于1964年以外,从4岁到34岁都有下降。35岁开始到94岁性别比均比1964年要高。最高性别比在14岁为130.77,性别比接近100为59岁,也证明男性寿命比18年前有了提高,高龄男性人口存活人数增加。
1985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低年龄组性别比,与1982年相比,有所上升,特别是婴幼组性别比提高较快,将会出现新的性别比失调。






上一篇:第二节 分政区性别比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