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业人口的人数、性别、年龄、文化结构
〔在业人口数〕劳动力资源按利用情况可分为在业人口(社会劳动者)和不在业人口(待业人口、在校学生等)两大类型。在业人口是指达到劳动年龄,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
民国8年安徽省总人口为20826692人,(农业人口为13727335人),在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7.93%。(注:①民国8年(1919年)《安徽省60县产业调查》,在业人口比率通常在50%左右,此统计数显然过高,原因不详。) 60个县中,各县在业人口比重在80%以上有桐城、潜山、六安、英山、休宁、婺源、泾县、贵池、铜陵、繁昌、凤阳、阜阳、颍上、霍邱、蒙城、太和、全椒、盱眙、天长、五河20个县;在60%—80%之间的有宿松、庐江、无为、和县、祁门、南陵、宁国、青阳、秋浦、宿县、凤台、亳县、涡阳、来安、泗县15个县;在50—60%之间的有怀宁、望江、巢湖、霍山、含山、歙县、黟县、旌德、芜湖、郎溪、怀远、寿县、定远、滁县14个县;在50%以下的有太湖、合肥、舒城、绩溪、宣城、太平、石埭、东流、当涂、广德、灵璧11个县。
1952—1985年安徽省在业人口(社会劳动者)人数及其比重见下表:
表3—3—11952—1985年安徽省社会劳动者人数


〔在业人口性别〕民国23年安徽省在业人口为16730091(注:1934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在业人口中不包括桐城县及屯溪等公安局数字。),其中男性在业人口为9289643人,占55.53%,女性为7440457人,占44.47%,在业人口性别比为124.85。
建国后1978年起历年在业人口性别结构见下表:
表3—3—21978—1985年安徽省在业人口的性别结构(注:1987年5月。安徽省统计局编《安徽省社会统计资料》。)

〔在业人口年龄〕安徽省在业人口中的中老年人比重较全国高。详见表3—3—3。
表3—3—31982年15—64岁在业人口年龄结构(注:安徽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安徽省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1984年3月。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1985年。)


〔在业人口文化〕1982年人口普查时,全省在业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46.95%,比全国的28.20%高18.75个百分点;在业人口为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两者合计所占比重占第二位,为46.33%,比全国60.39%低14.06个百分点;在业人口为高中和大学文化程度合计所占比重最低,为6.73%。详见表3—3—4。
表3—3—41982年安徽省在业人口文化结构(注: 1984年3月安徽省人口普查编《安徽省第三次人口普查办公室资料汇编》。)

二、在业人口部门结构
建国后安徽省在业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在业人口比重低。物质生产部门在业人口比重最高的年份是1952年,1957年占第二位,1985年最低非物质生产部门在业人口比重最高的年份是1985年,1984年占第二位,1952年比重最低。非物质生产部门所占人数比重的增长,是第三产业发展的结果,但增长比重的幅度仍不大,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尚处在初始阶段。见表3—3—5。
表3—3—51952—1985年安徽省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部门在业人口结构(注:1987年5月安徽省统计局编《安徽省社会统计资料》。1985年8月国家统计局社会统计司编《中国社会统计资料》。)

三、在业人口产业结构
在业人口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结构比重偏重,第二、三产业偏轻(注:第一产业主要指农业;第二产业主要指加工制造业;第三产业指除农业,加工制造业以外,如商贸、饮服、金融、文卫、科研等服务性部门。),尤其第三产业畸轻。1978年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一大批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因此,从事第一产业人口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人口和所占比重有所上升,见表3—23。
表3—3—61952—1985年安徽省在业人口产业结构(注:1987年5月安徽省统计局编《安徽省社会统计资料》。)


四、在业人口行业结构
〔各行业人数〕农业在业人口的比重越大,说明农业劳动生产率越低。安徽是典型的农业省,农业人口占相当高的比重。据民国8年(1919年)安徽省60个县的产业调查,在业人口总数为13727335人,农业、牧业、渔业在业人口分别占74.78%、0.12%、0.71%;工业、矿业分别占9.46%和0.19%,商业占14.74%。农业在业人口比重在90%以上的有望江、舒城、霍山、贵池、凤阳、怀远、蒙城、太和、天长、五河10个县;比重在80—90%之间的有太湖、太平、宿县、郎溪、阜阳、霍邱、亳县、涡阳、全椒、盱眙10个县;比重在60%—80%之间的有怀宁、桐城、潜山、合肥、无为、巢县、六安、英山、和县、歙县、休宁、婺源、宣城、泾县、青阳、铜陵、石埭、秋浦、东流、当涂、芜湖、广德、寿县、定远、灵璧、凤台、颍上27个县比重在60%以下的有宿松、庐江、含山、祁门、黟县、绩溪、南陵、宁国、旌德、繁昌、滁县、来安、泗县13个县。在60个县中,牧业、渔业在业人口占的比重不高;矿业占的比重也不高工业和商业占有一定的比重。
表3—3—7民国8年(1919年)安徽省各县各行业人数及其比重(注:民国八年《安徽省60县产业调查》。)



民国23年(1934年)安徽省各行业在业人口总数为16730091人(注:1934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在业总人口不包括桐城等20县及屯溪等地公安局辖区数字),农业在业人口占在业总人口的58.57%;工业、矿业分别占5.27%和0.72%;商业、交通运输业分别占7.91%和0.96%;无业和失业分别占16.44%和2.76%;其他(公务、人事服务等)占7.37%。
建国后,农林牧渔水利业比重最高的年份为1952占95.17%;比重最低的年份为1985年,占72.22%;1985年是1952年的119.8%。工业比重最高的年份为1985年占11.76%;工业比重最低的年份为1952年,占2.74%;1985年工业在业人口数是1952年的6.76倍。文教卫生和科研部门比重最高的为1985年,占3.12%;最低的为1952年,占0.53%;1985年文教卫生和科研部门在业人口数是1952年的9.23倍。详见表3—3—8

〔各行业人口的性别〕
表3—3—9民国23年(1934年)安徽省各行业人口的性别结构(注:1934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在业总人口不包括桐城等20县及屯溪等公安局辖区数字。)

1982年安徽省各行业除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住宅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和居民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及仓储业性别比不太高外,其余各行业的性别比严重失调。性别比最高的行业是建筑业,男性是女性的5.08倍;其次是国家机关、政党和群众团体,地质勘探和普查业,矿业及木材采运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男性是女性的3—4倍;再次是电力、煤气、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教育、文化艺术事业,金融、保险业,男性是女性的2倍以上,见表3—3—10。
表3—3—101982年安徽省各行业人口的性别结构(注:安徽省人口普查办公室《安徽省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1984年3月。)


1982年安徽省各行业人口的分年龄性别状况见表:3—3—11
〔各行业人口的年龄结构〕1982年安徽省30岁以前的在业人口占44.56%,比全国的47.78%低3.22个百分点。在15个行业中,安徽省有10个行业年轻人比重高,15—29岁占40%以上;在10个行业中有9个行业是物质生产领域(农、林、牧、渔业,矿业及木材采运业,电力、煤气、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制造业,地质勘探和普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及仓储业和其他行业),只有金融保险业是非物质生产领域。一些物质生产领域不需要什么专业训练和深造,就能就业,这与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不高有关。尤其农业,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或者文盲、半文盲的青年农民从事农业生产造成了物质生产领域在业人口年龄结构轻的状况。而非物质生产领域,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需要较高层次的劳动力,必须进行专业训练和深造,才能就业。
安徽省各行业中位年龄在34岁以上的有4个行业(住宅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和居民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政党和群众团体),中位年龄在34岁以下的有余下11个行业。中位年龄偏高的国家机关、政党和群众团体(40.21岁),这一情况的出现,与这些部门中长期没有正常的离退休制度有关。中位年龄最轻的是建筑业(29.26岁),是因为该行业一般需要年轻力壮的劳动力才能胜任。见表3—3—12。
〔各行业人口的文化结构〕安徽省各行业人口文化程度低,但各行业之间差别又较大物质生产领域明显比非物质生产领域低。在物质生产领域,具有高等文化程度的人,如农林、牧、渔业只占0.03%;而非物质生产领域,如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占26.98%。在物质生产领域内部,农、林、牧、渔业文化素质最低,文盲率最高,占55.15%,比全国平均35.90%的比重高19.25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占2.63%,比全国平均5.43%的比重低2.80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占16.31%,比全国平均21.47%的比重低5.16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占25.88%,比全国平均37.16%的比重低11.28个百分点。详见表3—3—13。





〔分行业人口的职业结构〕安徽省农林牧渔业内部职业结构单一。在198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中,有99%的人口是农林牧渔劳动者,而从事其他7个职业的人口所占比重仅有1%。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各行业间的分布非常不平衡,物质生产领域各行业的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技术力量十分薄弱,所占比例均较低;教育、文化、艺术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所占比例较高。见表3—3—14。
五、在业人口职业结构
〔各职业人数〕安徽省体力劳动者人数多、比重大,脑力劳动者比重小。1982年人口普查时,农林牧渔劳动者占在业总人口的80.53%,其中农业劳动者占在业总人口的79.15%。直接从事脑力劳动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合计只有5.95%,比全国7.93%低;专业人才只占在业人口总数的3.86%,比全国5.07%低。这是农业商品经济不发达,知识密集型行业少的表现。见表3—3—15。
表3—3—151982年安徽省各职业人数及其比重(注:1984年3月安徽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安徽省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

〔各职业人口的性别〕1982年安徽省各职业人口的性别比中,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性别比最高,男性在业人口为女性的11.32倍;其次是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再次是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余下几个职业中,男性在业人口是女性的1.04—1.40倍之间。详见表3—3—16。
表3—3—161982年各职业人口的性别结构(注:1984年3月安徽省人口普查办公室《安徽省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

各职业人口的分年龄性别状况见表3—3—17
〔各职业人口的年龄结构〕安徽省体力劳动者年龄构成较轻。1982年全省8大类职业中,15—29岁的人口所占比重超过本职业人口40%以上的有4大类职业(农林牧渔劳动者、商业工作人员、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都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而从事脑力劳动的劳动者,年轻人占的比重不高,中年人占的比重较高脑力劳动者男性35—59岁和女性35—54岁人口所占比重超过本职业人口45%以上的有三大类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占85.94%,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占51.74%,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45.85%。各职业人口年龄中位数最高的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高达44.26岁。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中位年龄最年轻。见表3—3—18。
〔各职业人口的文化结构〕安徽省从事脑力劳动的在业人口文化素质较高,从事体力
劳动的在业人口文化素质较低。1982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文化程度最高,余下顺序是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农林牧渔劳动者文化程度最低,余下顺序是服务性工作人员,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商业工作人员和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不仅在整个在业人口中比例太低,而且文化素质也较低。详见表3—3—19。



六、经济抚养系数
人口中非经济活动人口与经济活动人口之比,称经济抚养比或经济抚养系数,它反映人们经济活动的参与率,整个社会抚养与被抚养的比例关系。(注:经济抚养系数的计算公式:(劳动力以外的人口/劳动力人口)×100%)
民国8年(1919年)安徽省60个县经济抚养系数为47.22。
建国后安徽省经济抚养系数最高年份是1965年,最低年份是1952年,详见表3—3—20。
表3—3—201952年—1985年安徽省在业人口经济抚养系数(注:根据1987年《安徽省社会统计资料》计算整理。)